滴滴崩了,真相不简单

新闻资讯2023-11-30 12:13:23橙橘网

滴滴崩了,真相不简单



这里头,不应只是资本和财富的故事,也不该只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叙事,还有远比这些更重要、更关键、更深远的议题。

撰文丨魏英杰

“滴滴崩了”这事,可能并不那么简单。

滴滴这次系统故障,一方面是故障时间长,从11月27日夜里到28日早上,过去了整整12小时,仍然没有完全修复。直至早高峰时段,滴滴的骑行服务仍在抢修。

另一方面是故障情况复杂,涉及面广。从涉及业务来看,网约车服务、骑行服务、充电服务等均被波及,从故障类型看,不仅有乘客无法正常使用打车服务,司机端也出现各种故障,甚至连公司内网也发生崩溃,无法正常使用。



图/网络

而故障的外在表现,更是五花八门,状况百出。

比如,发生故障期间,司机接到订单只听到来订单的声音,却无法显示详情,还有的司机抵达乘客指定位置,却找不到乘客,而许多乘客是打不开下单页面,或者成功下单后,一下子来了四五辆车。

不容有任何闪失的结算系统,这次也崩了。虽说网上传的有司机声称自己账户上多了690亿,被证实是PS的,但司机收费显示不正常,却是真实发生了。还有就是骑行服务,也出现了无法上锁等状况。



图/网络

这些都表明,滴滴这次系统故障是全局性的、多层面的,换句话说就是全面崩了。技术问题我不了解,但作为一个国民级应用,发生这种底层基础服务问题,不仅非常罕见,也极不正常。

这背后,应该是有“故事”的。

01

一个打车软件崩了,迅速就上了热搜,这事情本身就不同寻常。

我们感受到的是,因为系统故障,司机不能正常营运,乘客也无法正常打车,但这种影响一旦上了量级,就非常可怕。

按照滴滴此前公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其日均单量达到3130万单。这也意味着,这次滴滴崩了,至少损失了上千万的订单量。换句话说,这至少影响了上千万人的正常出行。

巅峰时期,滴滴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0%,如今依然超过70%。如此也就不难理解,滴滴一崩就迅速上了热搜——架不住使用的人多啊。

当然,这并不是说,滴滴崩了,乘客就没有别的出行渠道,但无法正常使用滴滴出行服务,其损失也是难以估量的。

问题来了。以滴滴的服务性质、市场体量以及社会影响,说它是在提供一种公共产品服务也不为过。同时,滴滴又是一家典型的以盈利为导向的市场企业,它首先要解决的是自身的存续问题。



图/图虫创意

那么,具有准公共产品服务特征的滴滴,与作为营利性机构的滴滴,会不会产生冲突,又该如何平衡二者矛盾?

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其最大特征就是价格受管制,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公共产品是由财政支撑,准公共产品则享受一定财政补贴。

比如义务教育,就是一种公共产品,轨道交通(地铁)则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国内各地的地铁定价,普遍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如果产生亏损了,便由地方政府无条件进行兜底,道理就在于此。

只不过,滴滴运营的网约车业务,从诞生开始非但没有享受过什么财政补贴,反倒因为“烧钱大战”(补贴司机和乘客)、资本无序扩张、冲击传统出租车行业以及涉嫌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等等问题,频频受到监管关注或处罚。



图/图虫创意

这倒不是为滴滴鸣不平,而是为了指出,滴滴作为公共出行的服务提供者,确实存在着身份定位的尴尬。

当然,任何企业要从市场中获取利润,就必须提供相应的、让用户满意的产品或服务,然而,对于提供准公共产品服务的企业,公众的期望值是不一样的,或者说公众的容错程度是不一样的。

你点了个外卖,不好吃下次不买就是;但家里经常停电,肯定让人难以忍受。这是因为,点外卖的选择有很多,但你却不能换电力公司。

又比如,多年前“12306”刚上线时,经常发生系统崩溃,特别不好用,因此挨了不少骂,这是因为铁路购票系统“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滴滴也有点类似。用户如此庞大,单量如此之高,市占率“遥遥领先”,一旦系统发生异常,其产生的影响和后果自然不可估量。

这也就意味着,为了满足用户需求,维护系统稳定,滴滴为此必须额外投入更多的成本和资源。

无他,既然你提供的是公共出行服务,你一旦崩了,上千万人可就要抓狂了。

02

如果用户只是要求滴滴提供的服务要稳定可持续,那也还罢了,这毕竟还是企业的职责本分。哪怕要求再高一点,也不为过。

但任何产品和服务到了滴滴这种体量,无论是服务价格、业务流程发生改变,还是发生事关人身安全的事件,都可能引发轩然大波。

这一点,从滴滴过去发生的多起事件,便可领略一二。比如,滴滴一度减少给司机端的补贴,提高了技术服务费,引起过巨大争议。又如,前些年发生过的女性乘客遇害案,曾让滴滴陷入严重信任危机。

所有这些事件,都落到了针对网约车行业的强化监管,出台各种约束性政策。针对网约车安全事故,最后的结果是给网约车安装车内监控,以及进行全程录音。

而针对网约车涉及收集用户个人信息,也出台了相应规制,要求企业做好数据安全管理和保护工作。

不能说这些做法过头了。每一项措施的出台,背后都有一定的公众舆论基础,也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也不能不说,落到企业头上,对应每一项监管要求,都可能意味着要增加相应的资金支出。

就拿安装车内监控来说吧,安装设备改造是一笔开支,数据保存和管理又是一笔开支,而相应地,这对系统的运维又是多了一层压力。



图/图虫创意

我不了解这些开支在滴滴的成本项里占了多少比例,也不清楚这是否对系统崩溃“亦有贡献”。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成本最终都会消耗企业的资金,挤占企业的利润。

滴滴不一定缺这个钱,但作为营利性机构,不计成本的行为都是危险的,也是违背商业伦理的。

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滴滴是公共出行领域的领先企业,当然要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面对沉甸甸的公众期待。

不过,这其中的边界在哪里,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监管不到位,企业可能一路狂奔,罔顾社会责任;监管过了头,又可能牺牲了企业的利益,从而影响行业发展。

就此而言,滴滴的系统崩溃,就像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

03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也看出来了,具有类似特征的不止滴滴。

事实上,随着这些年国内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出现了体量庞大的平台级企业。如腾讯、阿里、抖音、拼多多、美团,等等。

这些平台级应用虽然不像滴滴那样具有准公共产品特征,由于用户数量动辄数亿,其功能作用丝毫不亚于滴滴,同样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些平台应用,已经构成了数字经济生活的基础设施。滴滴系统故障,给千万人带来不便,而一旦这些平台应用发生系统问题,同样会影响数千万、上亿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在这次滴滴系统故障前半个月,“阿里云崩了”也上了热搜。作为国内最大的云供应商,阿里云服务器故障同样是一个系统化危机,别的不说,淘宝、闲鱼、钉钉这些阿里系产品也跟着崩了,使用阿里云服务的诸多企业也受波及。

滴滴系统崩了,打不了车,这只是可能发生的其中一幕场景。掏出手机,发现支付宝或微信不能用了呢?要订机票,发现携程崩了呢?想求职或招聘,结果发现Boss直聘上不了呢?点个外卖,美团、饿了么也下不了单了呢?要开个线上会议,发现腾讯会议也崩了呢……

当然,“拔”了网线,上述场景就会同时发生。



图/图虫创意

是的,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已经严重依赖于各种App了。身边可以不带一块钱,但不能离开手机以及各种应用程序。虽说这些应用的优先排序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讲,怎么强调其重要性都不过分。

从这个角度看的话,滴滴崩了,就不只是“我的全勤奖没了”那么简单了。

那么,对于这些准公共产品型或基础设施型的企业,是不是也该换个角度对待?

这里头,不应只是资本和财富的故事,也不该只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叙事,还有远比这些更重要、更关键、更深远的议题。

总之,对待这些企业,要有“超越监管”的思维。如何支持这些企业安全、稳定、可持续地为公众和社会提供服务,才是一个更为合宜与坚实的出发点。

本文标签: 美团  打车  网约车  出租车  滴滴出行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