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爸爸真棒】
“爸爸真棒”是一个K12原创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融合教育探索。
我采访过很多“牛娃妈”,数量多到,连我自己都记不住到底采访过几个人了。
然而有一位牛妈的事迹,我却始终记忆犹新——
不仅是因为她家培养孩子的“成功率”极高:四个孩子,出了一个斯坦福,两个耶鲁,最小的女儿考入了最难进的顶尖美高;
牛妈能让我始终记得的,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故事:她家老四“是个慢性子”,小时候曾经在上海一所竞争非常激烈的学校里上学,可是,作业永远也写不完。
“我看她那么受折磨,就把她转去了一所没那么有名,也没什么作业的学校”,“因为我知道她尽力了……你不能从一开始,就摧毁孩子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保护孩子的学习自信”难道真的那么重要?居然能把在顶尖小学里“表现平平”,连作业都写不完的孩子,送进顶尖美高?
最近,我终于在《哈佛前1%的秘密》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01
在新环境中崭露头角的基辛格
基辛格是所有中国人都熟悉的著名外交家,他终止了越南战争,改善了中美关系,还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在外交史上留下了诸多历史性事件。
但人们不知道的是,尽管基辛格长大后进入了哈佛大学,并在那里成绩拔尖,但他小时候,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学渣”。
基辛格出生在德国,是一名犹太人。虽然有一位当老师的父亲,他小时候的成绩,却可谓“不堪入目”。
班主任对基辛格的评价是:“坐在教室后排的差生之一。”他的中学毕业成绩几乎都是C,除了物理和化学是B。这两科B也是他爸爸没有拿鞭子抽他的唯一理由。
其他孩子的爸妈,也禁止自家娃和基辛格来往。基辛格的幼年好友莱恩回忆说:
基辛格来找我玩的时候,我父母经常告诉他我不在家。他们怕我被他带坏。”
就连基辛格的亲妈也无比坦诚地说:
他虽然是我的儿子,但不得不承认他非常顽劣……从小不喜欢学校,每天逃学。而我呢,每天都在忙着追赶逃学的基辛格。”
基辛格命运的转折,居然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了躲避希特勒的屠杀,基辛格的父母带着他一起逃到了纽约。
没想到,来到新环境中的基辛格,绽放出了惊人的光芒——
他的全科成绩都变成了A;
所有老师都对他的学习能力赞不绝口;
之后,基辛格被哈佛录取。而当面对哈佛中来自全世界前0.1%的人才时,他的成绩仍然拔尖……
究竟是什么因素,让曾经的“学渣”,变成了顶尖学霸呢?
基辛格的故事,引起了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兴趣。
02
负面信号被屏蔽,
是成功的关键
全球顶尖的心理学家们在解析基辛格的现象时,有了诸多鲜为人知的发现。
他们发现,基辛格学术表现最糟糕的少年时期,正是犹太人在德国备受歧视的时期——希特勒治下的德国,犹太人不被允许去游泳池、咖啡馆和游乐园。“其他人看待我们就像是病毒。我们在自卑中长大。”
但在美国纽约,充满“负面信号”的旧环境被屏蔽掉了,基辛格终于能够听到来自老师、同学和邻居的正面肯定。
当人们在研究某一领域的成功人士的成功历程时,最关心的可能会是——
●这些人投入了多少时间和努力?
●他们有多少与生俱来的天赋?
但心理学家发现,以上都是外在因素。
相比个人意愿,周遭“积极的环境信号”,更能驱动人们不断发奋图强。
杜克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团队让参与实验的孩子去看两张图片——
第一张图片上写着“这次成绩只有50分”;
第二张图片上写着“我可以学好”。
结果,多数人都会看向“这次的成绩只有50分”。因为相比“可以学好”,“50分”是一个特殊信号,而特殊信号,总能吸引人们的更多注意力。
心理学家发现,如果孩子早期在学业上得到较低评价,就会限制他以后的发展。尽管看到“我可以学好”的信号会对你的发展更有利,但大多数人就是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撇开“50分”的信号。
“50分信号”,就会借机制造出更多的差生。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克劳德·斯蒂尔发现,一旦成绩不好的学生被负面的环境信号所围绕,时间一久,这些学生就会认为学校不可能成为他们成功的舞台。
这个想法与环境信号形成恶性循环,让他们最终沦为竞争中的淘汰者。
很多人都认为,差生之所以成绩差,都是因为“能力不足”。但心理学家发现:差生和优等生的最大区别,是他们的行为不同——
同样是遇到难题,优等生会坚持更长时间;
而差生并没有强烈的解题意愿,因为他们早已认为自己没有这个能力,还没有开始努力呢,他们就早早放弃了。
03
不和学霸做比较,
普通学生居然考上了常春藤
如果能够帮助孩子屏蔽负面信号,他们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斯坦福的斯蒂尔教授把一群成绩中等的中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普娃”)挑选出来,分成三组,并给每组学生传递了不同的“环境信号”。
第一组学生
收到的信号是“你们在和优等生竞争”;
第二组学生
直接屏蔽了与优等生做比较的负面信号;
第三组学生
在屏蔽负面环境信号的同时,给出了“学习是培养自我能力的有意义的经历”的正面信号。
除此改变“信号”,其他一切都没有变化:老师没有变,教科书没有变,题目难度也没有变……
接下来,斯蒂尔教授得出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屏蔽掉“和优等生做比较”的信号之后,普通学生的成绩提高了两倍多!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三组学生(被告知学习不是为了比较,而是为了自我提升)的这种“逆袭效果”越来越明显——他们原先只不过是些能够考上普通州立大学的普通学生,经历了逆袭之后,其中很多人考上了常春藤!
这次研究最让人印象深刻之处,是研究人员完全忽略了基因、父母或者学习方法等因素——只要屏蔽负面的环境信号,让孩子一心一意地朝着目标前进,就可以迎来这种变化。
“改变信号比改变贫穷、基因等等更加现实,这也正是它最大的优势。”
按照斯蒂尔的研究结论:
屏蔽负面信号,我们就能启动我们的内在驱动力。
04
哈佛法学院“史上最年轻全职教授”,
曾经居然也是学渣?!
鼎鼎大名的哈佛法学院里,有一位“史上最年轻的全职教授”,名叫德肖维茨。
人们本来将德肖维茨奉为天才。直到有一次,他在小学里的好哥们儿犯了法,找他来辩护,大家才发现——原来德肖维茨小时候,一直是个成绩非常差,还在小混混堆里玩耍的坏蛋学生。
德肖维茨从小就不肯好好学习,一上课就呼呼大睡,“注意力最多只能维持一分钟”。他的班主任倒是没有用“多动症”等专业术语来评价他,而只是直白地表示,这孩子之所以无法安静地坐在椅子上,是因为“他的屁股上没有肉,所以指望他坐在书桌前学习是不可能的。”
除了成绩不好,德肖维茨还总是打架。有一次,他甚至给一个假人穿上了自己的衣服,然后从屋顶上扔下去,配上小混混哥们儿的“德肖维茨要自杀”的BGM,把老师吓了个魂飞魄散。
高中快毕业的时候,德肖维茨的成绩单是:数学60分F,物理60分F,历史65分,希伯来语65分,还有英语是80分。
老师们公开反对德肖维茨读大学,他们说:“你以前是差生,现在是差生,以后一直会是差生。”
就是这样一个当初成绩渣上天的差学生,后来却成为了功课全A的耶鲁大学学生,再后来还当上了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全职教授,以及打赢过无数大案的传奇律师……
德肖维茨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
很简单。屏蔽一切负面信号,接触全新的正面信号。
在传记《一辩到底:我的法律人生》中,德肖维茨回忆起了让他的人生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件事情——
假期里,德肖维茨参加了一个名为“枫叶架”的露营。营地里都是新学生,没人知道他成绩糟糕。他也第一次有机会当上了领队。
作为领队,德肖维茨用自己的领导力和创意,带领大家完成了一系列难度很大的任务。
就在这时,有人轻轻地拥抱了德肖维茨的双肩。这是他等了20年的一次拥抱。
那人说:“你真的很有智慧。”
德肖维茨装作毫不在乎地回答:“我就是背得好而已。”
“你刚才的表现可不仅仅是靠背诵得来的。这是智慧的体现。”
是谁拥抱了德肖维茨呢?他是哈佛有名的犹太学者,欧文·格林伯格。
德肖维茨说:
他不仅没有嫌弃我的高中成绩,反而建议我一定要上大学。我的父亲希望我进工厂,但有人伸手拥抱了我,告诉我,我有能力进大学。”
这下,德肖维茨没必要再怀疑自己的能力了,哈佛学者都认可了自己的能力,还有什么不可能呢?
德肖维茨说:
我遇到了强有力的(正面)信号。
也就过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我开始疯狂地学习。”
高中成绩那么差,即便拼命弥补,申请名校还是来不及了。德肖维茨于是申请进入了布鲁克林学院(这所学校如今的录取率是55%,多年之前肯定更高)。
读本科的时候,德肖维茨继续努力学习,在本科2000名学生里,成为了全校第一名。
本科毕业后,德肖维茨被耶鲁法学院录取。“要知道,在美国,只有170名学生能被耶鲁法学院录取,我是他们中的第一名。”
德肖维茨以全校第一的成绩从耶鲁法学院毕业。这个勉强拿到高中毕业证的学生,经过10年以后,成为了哈佛法学院的教授,还是哈佛法学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全职教授。
德肖维茨在书里说,他后来发现——在自己还是学渣的那些日子里,其实真正怀疑他的能力的人,正是他自己。
05
培养一个能够屏蔽负面信号的孩子
作为父母,怎样培养一个能够屏蔽负面信号,最大限度发挥出自己的潜力的孩子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家庭是每个人最早接触到的环境。无论孩子的个性如何,父母都要尽力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而不能因为孩子一时犯了错误,就用难听的话去打击他们的自信。
中国父母擅长打压式教育,孩子一次考试没考好,就喜欢骂他们“笨蛋”;孩子哪个科目学得慢一点,就迫不及待地下结论,说他们“没有学数学/英语/化学的脑子”……这些做法,如果被孩子内化成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就会导致无法挽回的结果。
其次,不要随便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要告诉孩子: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战胜别人,而是为了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
第三,一旦发现孩子正身处于充斥着负面信息的环境当中时,能有勇气带孩子离开这样的环境;
当有人恶意伤害孩子自尊的时候,比如,当某个讨厌亲戚笑话你的孩子“你怎么这么笨啊,还是某某更聪明”的时候,你要坚定地站出来保护孩子,告诉别人“我的孩子,有他自己的优点,人的发展要看一辈子,而不能看一时的成绩高低。”
最后,如果有可能,请暗中邀请孩子敬佩的人,给他们提供正面反馈。父母的肯定,有些孩子会认为不够客观公正,但如果换成外人,尤其是他们敬佩的人,他们会获得更大的力量。
比如,我家女儿曾经觉得自己缺少数学头脑,是个“数学渣渣”。机缘巧合,朋友向我推荐了一位藤校的小姐姐辅导她功课。我对小姐姐说:“教什么、教多快,我都无所谓,但我希望你能多多鼓励孩子,让她建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因为你是名校毕业生,说出来的话,比我说的更管用。”
所以后来,藤校小姐姐就经常非常认真地告诉女儿:“我在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其实是解不出你现在做的那些难题的……你的数学头脑真的很棒。”
从此以后,女儿对数学的态度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她不光不再害怕学数学,也不再说自己“学不会”。相反的,她居然每天会找几道数学难题来练手,遇到一下子解不出来的,甚至会认真琢磨好几天。她终于说出了:“数学有意思!”
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人,其实都不是天才,都是普通人。真正万里挑一的天才,他们花一两个小时能够学会,普通人可能真的需要花三个小时,甚至十个八个小时才能学会。
但是,只要不放弃、能坚持,多学几个小时不也是能学会的吗?而屏蔽负面信号,就是为了让我们,获得这样,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来源:爸爸真棒
编辑: 李嘉祺
统 筹 : 刘洁
终审:姜乃强
扫码下方图片,获取更多信息↓↓↓
投稿通道
1.后台私信联系留学君
2.投稿至邮箱:liuxuezazhi@126.com
联系电话:010-67071542
入驻光明网、网易、腾讯、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各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