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担任19年新加坡总理的李显龙正式宣布了交棒时间。
敏锐的家长早就意识到,领导层的交界必然会对国家方方面面产生蝴蝶效应,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关于新加坡教育的新一轮讨论热潮再次掀起...
新加坡是全球基础教育第一的国家,这是不争的事实。
新加坡以教育立国,尤其信奉精英教育,其经济成就也离不开精英教育的加持。
根据国际非政府组织拯救儿童基金会发布的报告表示,新加坡是最适合儿童成长的国家。
报告数据显示,在满分1000分中,新加坡获得了987分,远高于第二名挪威、第三名瑞典和第四名芬兰。
新加坡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连续多年超过世界其他教育强国登顶榜首,并获得数学、阅读、科学三项第一。
很难想象,一个面积仅有洛杉矶三分之一的国家,居然在教育方面能够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对象。
很多国内家长最看重的除了新加坡的基础教育之外,还有录取结果。
牛剑近三年录取数据统计中,排名前3对的国家都来自新加坡,其中莱佛士初级书院高居榜首,新加坡中学被称为“牛剑摇篮”一点都不为过。
新加坡也是亚洲藤校录取率最高的国家。
新加坡的IB课程相当优秀,学生在IB DP考试中及格率高达99.15%,远超全球87.02%水平。
诸多欧美名校也认可新加坡考试,学生可以直接通过O Level直接申请预科。
新加坡就像是黄金跳板,无论跳往英国、美国还是加拿大、澳洲,甚至留在新加坡都是一条“康庄大道”。
新加坡教育的成就离不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更离不开分流制度。
新加坡每年均以高达国民生产总值4%的经费发展教育事业,其教育体系及设施投入可以超越全球任何一个国家。
而分流制度则将学生按照不同的学业水平,分流到各个层次。
很多人都会想到今年国内中考50%的讨论,其实这样的分流在新加坡早早就开始实行了。
一个新加坡学生想要顺利进入大学,必须要经过3次分流,每次都是竞争更加激烈的独木桥。
1.第一次分流:小学三年级。
学生需要参加GEP测试,成绩好的学生会被分到天才班;
2.第二次分流:小六会考。
分数最高的5%直接入读6年制直通车课程。50%学生进入普通班,修四年制课程。45%学生进入普通工艺班,修5年制课程。
3.第三次分流:中学毕业O Level考试。
10%的学生可以进入两年制初级学院,剩下的学生进入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相当于国内的大专。
4.第四次分流:高中A-Level考试。
完成了初级学院学习的学生可以参加高考(A-Level)考试,大概只有10%的学生有机会参加A-Level考试。
分流教育的层层筛选下,能够走到最后的,我们将其称为精英。
说到新加坡高质量精英,我们很自然就想到了在TikTok在美国国会的听证会上单刀赴会,一战成名的周受资。
2022年精英素质排行榜的研究结果显示,在151个国家中新加坡的综合得分为68.7,略高于2021年的68.1,蝉联榜首。
这是新加坡连续第三年占据了该榜单的首位。
瑞士、澳大利亚紧随其后,素有追“世界上最聪明种族”的犹太人国度以色列都难以相提并论。
新加坡领先全球的并不只是在教育方面。
还有连续8年被评为全球最佳机场、世界最美机场的樟宜机场; 从外形到内在绝佳,最具亚洲风情的新航空姐; 免签192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加坡护照; 被麦肯锡评为全球第一的公共交通; 对残疾人的无障碍出行全球第一; 全球第一清廉的国家; 最安全的国家; ...
来到新加坡的游客稍一留心就会发现,新加坡真的哪哪都争第一,中日韩都自愧不如。
新餐馆开业、新楼盘开盘总是一窝蜂冲去,每次苹果新产品发布的消息公布,新加坡人早就已经在专卖店门前排起了长龙,吃自助餐都要在餐盘上堆得满满的...
别人排队,我也排,别人买,我也买,别人吃,我要吃更多!
甚至连走路速度都抢到了世界第一!
前两年,英国文化委员会曾做过一项调查,在研究的32个国家中,新加坡人走路最快,平均步速是 1.7米/秒,也就是说走一百米只要59秒!
国内有996、007,但在新加坡看来这都是小case,据统计新加坡是亚洲年平均工作时长排名第一的国家。
加班时长,远超中国、日本和韩国,睡眠时间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黑眼圈是新加坡人的半永久妆容。
新加坡争第一的价值观,其实源于“Kiasu”,一个源于闽南话的词语,如今已经成为新加坡最具代表性的词语,没有之一。
官方对“Kiasu”的解释是,专门用来形容那些由于害怕错失或者失去,而引起的焦虑或自私的行为。
“怕输精神”早已渗透于新加坡的方方面面。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曾把新加坡比喻为大海中的一个虾米,如果不想“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就要把新加坡打造成一只“毒虾”!
这就是著名的“大海小虾论”。
要知道,新加坡成立于1965,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人口结构复杂的小岛国家,经济上更是高度依赖外贸。
另一方面,很多新加坡人的祖辈是闽南人,他们下南洋时把闽南一带的传统文化也带来了新加坡。
例如那首令人热血沸腾的“爱拼才会赢”,就很巧妙地诠释了新加坡人力争上游的心态。
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和文化因素等因素,新加坡人深知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就要保持竞争力,处处力争第一才能生存下去,怕输,是新加坡的本能。
也正是因为新加坡的输不起,才在58年间从东南亚国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的发达国家!
所以在新加坡,“怕输”是一种引以为豪的文化,人们甚至为此创造了一套26个字母的“怕输哲学”。
总结下来,其实可以用两句话概括:
1. 别人都不做的事,我最好也别做。
2. 别人都做的事,我不做是不可能的。
他们焦虑机会错失,害怕落后的心理早已刻在骨子里,只要有点风吹草动,脚步比脑子动得还要快。
这不就是东亚人熟悉的操作——“内卷”吗?
甚至可以说,新加坡是全方位的内卷,不仅卷别人,还卷自己。
而在全社会的争先恐后下,更怕输的莫过于家长和孩子。
尤其在新加坡的教育分流体制下,再精英教育的倡导下,父母怕自己落后,更怕孩子输。
怕输的父母想方设法让孩子从小脱颖而出,挤进名校,再挤进精英阶层。
孩子就成为了这种“怕输”文化的最大牺牲者。
孩子三年级要参加录取率只有1%的高才教育计划(GEP),90%的GEP学生会在PSLE小六会考中名列前10%,80%的GEP学生会通过直升计划(Direct School Admission - DSA )直升中学。
上好的中学、好的高中、才有机会进入好的大学。
但是,要知道新加坡的同届生终生大学录取率(Cohort Participation Rate)只有42%。
在严格的分流机制下,每一步都不容许出错,否则就会进入“歧途”,被无情地筛选掉,离精英圈层越来越远。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补习是东亚父母的传统艺能。
在新加坡,补习文化相当盛行,虽然小学课少放学早,但是补习的时间多啊!
2021年新加坡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8%的受访者家中孩子正在接受补习,而从未补习的仅占7.8%。
根据家庭支出调查显示,新加坡家庭花在补习班的费用有11亿新币。
120万家庭的孩子需要去补习中心学习,这个数字占新加坡家庭数量的90%。
新加坡13-19岁的孩子中,85%小孩每周要课外补习4小时以上。
新加坡本地还有多个网站和论坛,让家长们分享孩子补习的心得和各种补习信息,互通有无,大家一起卷。
强烈的补习需求带来的是校外培训行业的火爆,在2019年,新加坡教育部(MOE)注册的补习中心已超过950家。
如果要问新加坡家长,压力大不大,那肯定是大的,要问到是否应该取消校外补习,那必定是反对的,尽管在疫情期间,也不放弃让孩子去补习中心。
2021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期间,中国学生居家学习,而新加坡多所补习中心有不少学生确诊,并且形成了感染群。
重压之下是对新加坡孩子的身心摧残,新加坡孩子的近视率高达80%。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17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新加坡学生对于学业的焦虑程度高于经合组织的平均率。
76%本地学生应考时会感到焦虑,高于全球平均的55%。
如此激烈的竞争教育令学习压力高居不下,青少年自杀率高居不下。
2015年,27名新加坡小学生相约在一个小岛上自杀的新闻轰动一时。次年,一名11岁男生从17楼跳下。
一部关于新加坡教育的纪录片《未来学校》提到,仅在2015年,青少年自杀率就升高了50%。
在2022年全年,新加坡一共有476名自杀死亡者,在过去几年里,10岁至29岁的这一群体,成为了新加坡自杀群体中占比最高的一类人。
骇人听闻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年轻生命。
一个个消失的生命背后除了无情的教育分流机制之外,“怕输”同样是“罪魁祸首”。
乐观主义者认为,怕输文化是一种极致的忧患意识,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悲观主义者认为,怕输是一种将人变成机器的社会价值,全社会都宣扬精英主义,鄙视不努力、没成 就的人 。
内卷之下,无人幸免。
优质教育从来都是稀缺的,新加坡教育优势非常明显,令无数国内家长神往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它的另一面。
如果将新加坡留学作为跳出内卷的路径,只不过是从一个围城,跳进另一个围城。
在新加坡留学的热潮下,我们不妨冷静下来,重新思考一下教育的本质以及你希望你的孩子将来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本文系授权 发布 ,By 啾啾,From Letsight ,微信号:letsight520。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INSIGHT视界 诚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