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3年第九十一期(总第761期)
浏览短视频,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很多短视频博主,总愿意拿中小学教材教法说事儿,时不常把中小学教材教法拿出来怒怼一番,通常这类视频浏览转发以及点赞量都很大,已经成为一个流量密码。
何以会如此呢?因为教育是很多人的痛点所在,教材教法的变化又特别容易引发关注。中小学教材教法,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材教法,貌似人人都能看得懂,所以人人都觉得有资格发表一下意见。于是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在表达对教育不满这个问题上,达成某种共识,构成情绪上的发泄狂欢,热点就此形成。
以我最近看到的一个短视频为例来简析一下这个现象。
一个博主,拿了小学阶段的一元一次方程来说事儿。标题是“80后宝妈们,你敢说你小学毕业了吗?”
内容是10-X=8,如何计算X等于多少的问题。博主在小黑板上把两种解法做了一个对比,一个是“我小时候”,一个是“现在的”。
“我小时候”是这样的: 10-X=8 X=10-8 X=2
“现在的”是这样的: 10-X=8 10-X+X=8+X 8+X=10 8+X-8=10-8 X=2
这两种解法乍一看,很明显前一个更简洁,后一个更复杂。于是,这位博主说:“这他妈不是脱了裤子放屁吗?”这解恨的话确实能激起很多辅导作业妈妈的共鸣,这不是欺负我小学没有毕业吗?我小学就是这么学的,凭什么要改啊?怎么越改越复杂啊?于是乎,留言,转发,点赞纷至沓来,不但怒怼专家胡改胡闹,甚至上纲上线到这么干是嚯嚯中国孩子,愤愤然要抓汉奸的程度了。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就这个方程问题,我专门咨询了一位小学数学老师。这位老师说:四年级下学期,刚开始接触方程时,要利用等式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讲这个问题。到了五年级,出现比较复杂的方程时,在计算上,就不再这么要求,直接过桥变号就可以了。也就是说,这两种方法,在小学阶段都会用到,一个是四年级,一个是五年级。前者是打基础阶段用到的方法,后者则是熟练之后用到的方法。
我想,只要认真看了这位老师解释的读者,就可以很清楚地意识到,原来这个博主在视频中偷换了概念。她把两个本来属于不同阶段的教法混在一起,让人误以为小学数学老师不管在什么阶段,都是要那么死板地教学,以此故意激起一些不明真相吃瓜群众的愤怒情绪。
那可能有人又会发问了,既然明明前一个移项变号更为简单,那为啥不在四年级一开始学的时候,就直接给学生讲这一个,干嘛非要舍近求远去讲那个看起来步骤更为复杂的呢,这难道不是“脱了裤子放屁”吗?
莫要着急下结论,先听我说说这其中的道理。
如果只告诉学生移项变号,而不告诉学生为什么移项要变号。学生即使会做题了,也不过是机械地记住了规则,而不是真正理解了这个规则。学生只有把最基本的原理搞懂了,也就是底层逻辑弄清楚了,然后才能为今后更大的进步打下更为牢固的基础,而不是沙上建塔。
不只是数学学科,所有的学科的教学,都应该秉持这样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不能只告诉学生结论,更要讲清楚原理。教育过程,要学生知其然固然重要,但引导他们知其所以然更为重要。
常识告诉我们:要先会走,然后才能跑,如果走都走不稳,就要跑,那就会摔跤。我们现在教育中的很多问题,都出在了不会走就想跑上,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结果就是涸泽而渔,饮鸩止渴。
类似这样怒怼中小学教材教法的短视频,在网络上可以说比比皆是。我不是说中小学教材教法神圣不可侵犯,而是说既然要怼,那就要怼出个道理来。在怒怼之前,要多做做功课,好好研究研究,千万不要断章取义,否则,在怒怼别人的同时,很容易暴露出自己的卑劣和无知来。
从受众角度来说,也应该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教育是一个有门槛的专业。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只会看热闹,不看会门道,那就会在看热闹的同时,被人割了韭菜而不自知,还误以为找到了同盟军,因而沾沾自喜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
给我自己的作品带个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