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消费智库 焦逸梦 编辑|竺天
曾经大火的燕麦奶代表品牌OATLY,最近"风向"好像变了。
一方面,从财报来看,从2019年到2022年,OATLY4年亏了7.01亿美元;OATLY2023年前三季度也仍有1.18亿美元的亏损,第三季度亚洲市场营收则是同比下降31.2%。
另一方面,相比之前OATLY所引领的燕麦奶铺天盖地的时尚,现在频繁出现在OATLY身上的词换成了"智商税"。
作为全球颇有影响力的燕麦奶品牌,OATLY为何一直深陷亏损?它到底怎么了?
靠"碰瓷牛奶"走红的OATLY,为何如今持续亏损?
作为90年代在瑞典成立的品牌,OATLY最初的定位只是那些乳糖不耐受的人群,是"牛奶的替补"。
直到2013年,新任CEO Toni Peterson的一系列"碰瓷牛奶"的反向营销动作,让OATLY名声大噪。
2016年,OATLY以咖啡馆为切口,在美国2500多家精品咖啡馆测试成功,征服了新的市场。
2018年,OATLY进入中国市场,用同样的咖啡伴侣的定位,进入咖啡馆等B端渠道,特别是进入了其投资方华润旗下的太平洋咖啡,以及星巴克的麾下,毕竟星巴克前CEO舒尔茨也投资了OATLY。
此后便进入Tims、M Stand等咖啡馆,书亦烧仙草等连锁品牌。据了解,OATLY上市不到一年,其推出的产品咖啡大师已覆盖中国超8000家咖啡店,产品茶饮大师燕麦奶已进入超5万家茶饮门店。
于是,2020年,星巴克在国内推出的燕麦拿铁,一年就卖出了6200万杯。2021年第一季度,OATLY在亚洲的增速高达424.6%,中国是驱动亚洲快速增长的国家。
直到2021年5月,OATLY作为"燕麦第一股",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从2013年OATLY的反向营销开始,短短8年,OATLY成功上市。而进入中国市场也已5年,亚洲市场也成为其全球三大核心市场之一,而OATLY亚洲收入主要来自中国。
只是成功上市以后的OATLY亏损越来越多,单2022年一年就亏了2.12亿美元。
如果说OATLY最初几年的亏损,跟为了打开市场,给咖啡馆免费供货有关,可进入中国市场都有5年,如果还是在免费供货,只能说OATLY的动销可能不好,市场可能并没有打开。
OATLY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相比于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和美洲市场,OATLY在亚洲市场(主要是中国)的餐饮服务渠道的收入占比是最高的,高达68%。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亚洲C端市场并没有打开。而B端在前几年的高峰期后,如今"燕麦咖啡"销量到底如何,仍然存疑,总之战报确实很少看到了。
从去年和今年的OATLY在三大市场的各渠道营收占比来看,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和美洲市场的零售渠道分别能占比超80%和超50%。而在亚洲市场,OATLY海刻意收缩了其他渠道,而是聚焦B端餐饮服务渠道。
此外,财报显示,OATLY的毛利率也从2021年的24.1%降至2022年的11.08%。2023年第三季度的毛利率为17.4%。要知道,国内乳制品公司毛利率大概都能做到35%左右。
从OATLY在中国的营销来看,OATLY和知名品牌的联名营销量大且频繁,凑凑火锅、百度、小鹏、百雀羚…各行各业均有。还有一些对大型咖啡节的赞助。
财报也显示,2019年到2023年第三季度,OATLY的销售、管理及行政费用支出占总营收的比例不下40%,2022年高达57%,最近的2023年第三季度为51%。
毛利率过低,而其他费用过高,这种不合理财务结构的持续,也反映出OATLY一直在用同一种销售模式,只是目前看起来,仍然亏损,距离盈利仍然遥遥无期。
燕麦奶的概念太过小众,中国人对"洋豆浆"不买账
我们重点聊聊,OATLY在亚洲市场的发展。
时至今日,即便OATLY已经花了5年时间,而且花了不少真金白银在中国宣传燕麦奶,但绝大多数中国人对燕麦奶这个概念依然一头雾水。
前面提到,在亚洲市场,OATLY在餐饮渠道收入占比高达68%,C端市场占比较小,就从数据层面反应了国人对燕麦奶的接受度之低。
第一,在中国,如果不喝牛奶,也有很多替选择。椰奶、豆奶可能都比燕麦奶受众更广。
如果考虑到牛奶乳糖不耐受,豆类可能更适合中国人的肠胃。而且椰奶毕竟海南盛产椰树子,有椰树集团为代表的公司,几十年如一日的渠道铺设,人们的印象起码是好喝的、无添加的。即便是六个核桃,也符合中国人脑子里"吃核桃补脑"这个观念。
但是,燕麦奶似乎很难和中国人习惯的概念挂钩。
第二,OATLY在国外的获胜法宝"ESG"概念在中国"失效"了。
在国外,OATLY利用大行其道的植物基登ESG概念,赢得了支持。但在ESG概念传到中国不久,而且更多停留在概念阶段,对一大部分中国人来说,ESG太过遥远。
第三,OATLY在国外有一定根基。
在国外的火爆虽然是从2013年营销变革方向开始的,但此前也存在了20多年,它在国外等地区依然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人群。但中国,OATLY推燕麦奶就要从0开始,5年的时间,还远远不够。
第四,对接受了30多年牛奶市场教育的中国人来说,牛奶是最好的,此观念已经根深蒂固。
更别说,在消费遇冷的当下,那些概念远不如"来点儿实际的"吃香,牛奶可能就属于人们眼中的"实际"。
而且牛奶在漫长的发展中,通过在渠道等方面的努力,牛奶已经慢慢实现了"下沉"。再加上,牛奶价格的下降,也让燕麦奶的处境雪上加霜。
"流量奶"什么时候能成为"食用奶"?
某种程度上,OATLY是一个颇有些奇怪的存在。
作为一个燕麦奶品牌,OATLY作为品牌被提及的频次可要比作为产品提及频次高得多。一些努力争取融资或上市的新品牌,就言必称在和OATLY合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OATLY这个词更像一个流量,谁提都好使,但OATLY背后的产品意义似乎被消解了。它好像更像是一种"流量奶"。但这个流量奶距离真正的"食用奶"还远。
第一,价格比普通牛奶贵3倍。
燕麦奶比普通牛奶贵3倍,连在B端咖啡馆点燕麦奶咖啡时,也要贵上几元钱。而且OATLY也主要和中高端品牌合作。
当初OATLY选择B端餐饮渠道的考量之一就是,咖啡的消费人群更愿意尝鲜,而且为尝试新口味多支付几元,也好决策。
但这已经和消费趋势背道而驰,喜茶为代表的茶饮品牌早就快速反应,把一杯奶茶的价格从30-40元降到了十几元的主流价格带。就算是咖啡行业,开店最快的瑞幸的9.9元和库迪的8.8元也在"卷生卷死"。
OATLY的价格C端接受度不高,那B端在选择供应商时,恐怕也要衡量一下效益。
第二,牛奶动不动打"骨折价",吸引消费者。
我们看到,2023年前三季度维他奶国际在内地市场的收入同比下滑10.45%。
光明、天润、三元这些老牌乳企也是要么营收降,要么净利润降。"奶茅"伊利虽然营收净利双增长,但创下了自2017年以来最低的前三季度增速。蒙牛的收入增长情况也仅仅好于2020年,远不及其他年份。
乳业的毛利本来就低,这两年更是传出了"杀牛卖牛肉"的新闻。有的奶企不惜打"腰折价"、"骨折价"促销牛奶。
国内的牛奶毛利率32%-35%左右,尚且挣扎存活。
OATLY燕麦奶的毛利率在10%-20%之间,又该如何逆风翻盘?而且这个低毛利如果能在B端走通也可,目前看起来也难。
第三,OATLY在国内目前就建了一个工厂。
相比营销上的热闹和花费的大量心思,OATLY在供应链上的布局相对"冷清"。
2021年底,OATLY在中国的马鞍山建立首个工厂,这也是继新加坡之后的第二个亚洲工厂。据了解,该工厂后面又增加了产线。
和国内乳期巨头这30多年稳扎稳打的供应链比,或者是和国内各区域乳企比,OATLY的供应链可能都还需要时间和产品"磨一磨"。
第四,燕麦奶这个行业没起来。
燕麦奶本来作为一个小众奶,应该是一个细分行业。
但奇怪的是,这个行业里,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只听说过OATLY一家。
其一个概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定需要同行一起跟进,光靠OATLY一家,燕麦奶这种概念很难真正被推广开来。
小结
其实OATLY在营销上不可谓不努力,只是有时候时机不成熟,大力也出不了奇迹。
中国的茶饮行业咖啡行业如此火热,不然也不会催生出一个又一个包装、"奶精"等产业链上的上市企业了。
燕麦奶的B端之路前景也是有的,怎么和产品结合,制造爆品?怎么从概念上"祛魅"?以及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回归日常,变成人们真正消费得起,用得起、吃得起、喝得起的食用奶,这是OATLY的命题,恐怕也是OATLY解除亏损的唯一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