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领导人会晤,正逢重要节点

新闻资讯2023-12-05 09:20:08橙橘网

中欧领导人会晤,正逢重要节点

(原标题:中欧领导人会晤,正逢重要节点)

据外交部网站12月4日消息,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宣布:经中欧双方商定,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将于12月7日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国务院总理李强将同米歇尔和冯德莱恩共同主持会晤。

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这将是4年来首次举行的线下中欧领导人会晤,同时又正逢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建立25周年的重要节点。

图片

中欧领导人将举行4年来首次的线下会晤,图为中国国旗和欧盟旗帜

自去年底以来,欧盟和欧洲国家领导人频繁访华,中欧高层密集互动,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但同时,中欧关系发展也出现一些杂音,在一些人鼓噪欧洲对华“去风险”的背景下,欧盟对华发起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当前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中欧将如何把握好双边关系发展大方向,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为变乱交织的国际局势注入更多稳定性,备受期待。

重要节点

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始于1998年,是中欧双方进行战略沟通的高层平台,为深化中欧关系、推动对话合作发挥了重要战略引领作用。

从面向21世纪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到全面伙伴关系,再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欧关系的定位在合作中不断升华。

1998年4月,首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英国伦敦举行。会晤后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希望建立面向21世纪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并决定每年举行一次领导人会晤。此后,中欧双方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强。

2001年9月,第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布鲁塞尔举行,双方决定建立全面伙伴关系。

2003年10月,第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双方决定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去年底以来,中欧高层交往呈现全面恢复的良好势头。11月23日,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傅聪在第十一届中欧论坛开幕式上介绍,习近平主席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以及德国、法国、西班牙、匈牙利、荷兰、意大利和希腊等多个成员国领导人举行会谈会见。欧委会年内已有8位副主席或委员访华,李强总理、何立峰副总理、外交部长王毅、商务部长王文涛、生态环境部长黄润秋等中方领导人和高层官员也相继访欧。双方成功举行高级别战略对话,以及环境与气候、经贸、数字领域高层对话,达成广泛共识。

傅聪说,中欧领导人即将举行新一次会晤,将为中欧关系发展提供有力政治引领。双方要继续保持沟通对话的良好势头,不断深化互信,为中欧关系发展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去风险”不应变成“去合作”

当前,中欧关系发展也出现一些杂音。一些人片面强调中欧之间的对手面,甚至渲染中欧是“制度性对手”,并鼓吹对华“去风险”“降依赖”,损害双方合作与互信。

10月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10月25日,欧盟委员会宣布,通过抽样方式确定比亚迪、上汽集团和吉利汽车三家中国车企为首批调查对象。

对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11月16日回应称,欧委会抽样标准不合规,抽样过程不透明,抽样结果不公正,有关做法涉嫌违背世贸组织规则、欧盟法律,是对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歧视性选择,将严重扭曲补贴调查结果。中国业界对欧委会预设调查结果、暗箱操作的做法强烈失望和不满。

图片

9月7日,德国慕尼黑车展,德国外交部长贝尔伯克参观比亚迪展台

事实上,针对欧盟委员会对中国车企发起的反补贴调查,大众、宝马等欧洲车企纷纷提出反对意见,担忧其会产生“回旋镖”效应。

近日,保时捷首席财务官卢茨·梅施克向媒体表示,这项调查对欧盟没有多大帮助,尤其是对严重依赖对华出口的德国车企而言。

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也表示:“我们主张公平竞争,但保护主义不应该由此产生,因为这会导致更多的保护主义。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在这里创造有竞争力的产业条件,如果我们自己足够强大,就不必害怕欧洲以外的竞争。”

而对于所谓对华“去风险”,日前,法国雅克·德洛尔研究所发布报告,认为借助中国实现自身发展壮大,是欧盟必然选择,呼吁欧方在“去风险”问题上牢守理性底线,奉行更加理性务实的对华政策。

去年,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背景下,中欧经贸合作面临困难,但双边贸易额仍再创历史新高,达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2.4%,意味着中欧平均每分钟贸易往来超过160万美元。

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近日指出,中方认为最需要去掉的风险是泛政治化带来的对立对抗,最需要降低的依赖是动辄重回保护主义的“温床”。

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

巴以冲突再起、乌克兰危机延宕,地区热点问题之外,人类还面临气候变化、能源安全、人工智能治理等不少全球性挑战。

本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正值《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举行。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联合体,中欧携手向国际社会表明积极推进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的信心和坚定决心,具有重要意义。

11月16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京会见欧盟委员会气候行动委员胡克斯特拉。黄润秋表示,中方愿与欧方继续保持密切沟通与务实合作,并同国际社会一道,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确立的目标、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和机制安排为指引,聚焦行动、加强合作、共同落实,合力推动COP28取得成功,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图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在阿联酋迪拜举行,图为大会海报

人工智能治理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今年9月,第二次中欧数字领域高层对话举行,双方围绕数字领域发展和政策、人工智能、信息通信技术和标准、研究与创新、数据跨境流动、非食品消费品安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取得一系列成果。

中欧是伙伴不是对手,双方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集体会见欧盟及各成员国驻华使节时强调,中欧选择对话合作,阵营对抗就不会形成;中欧选择和平稳定,新的冷战就打不起来;中欧选择开放共贏,全球发展繁荣就有了希望。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