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学校的“底线管理”,为教师松了绑!

新闻资讯2023-12-05 16:30:25橙橘网

一所学校的“底线管理”,为教师松了绑!


本文共3100字,阅读约需7分钟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学校治理,既要有制度和规范保障,又要注入“柔性”举措。相信人,只有从“底线管理”出发,才能给予教师以时间和空间,避免坠入“形式主义”的死角。本文,小编与你分享湖北省松滋市实验小学的治理变革实践。

最近一段时期,关于学校管理中的“形式主义”和教师工作负担问题,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前不久,我在自己的公众号“乐乡树人”发表了一篇《为教师减负也要“学校作为”》的文章,有不少校长对文中提出的教师负担“底线管理”很感兴趣,询问我的学校是如何做到常规工作的“底线管理”并尽可能为教师“松绑”的。

这里,先必须厘清一个重要关系,形式≠形式主义。所以,常规管理中的必要“形式”,并不等同于“负担”。比如考勤打卡、备课、会议、教研活动等,都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重要内容。只有当某些形式超过其应有的“度”,或者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成为工作的“束缚”时,才走向“形式主义”。当某一种工作方式沦为“形式主义”,就必然成为参与者的一种“负担”。

松滋市实验小学现有学生4400余人,教职工230人,是县城一所体量最大的学校,还分属两个不同学段建制管理的“一校两区”模式。在当下学校办学自主权还极其有限的教育体制下,极容易走进“学校越大,教师负担越重”的陷阱。在庞大的体量下,如何为管理松绑,为教师减负,一直是我们学校治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导向。大调整不现实,微变革可以有作为。

近几年,我们针对形势的发展,从细小之处着手破除机制的“弊病”,以“柔性+底线”管理为切口,努力营造相对宽松的小环境,确保教职工在“内卷”中既不选择“躺平”,又不至于“压抑”。这种“柔性”,是相对于当前比较普遍“刚性管理”和比较繁琐的“制度管理”提出的策略。我们更期待通过刚中之“柔”和管理求“简”实现学校治理的减负目标。


1、弹性上班

学校“以人育人”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管理不能简单照搬行政事业单位的治理模式。简单地把“上课量”作为衡量教师工作负担的标准,没有真正理解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备课、批改、辅导、管理学生、家校沟通等都可能是上课之外“看不见”的工作量,更多时候,超越一名教师上课的压力。教学和育人,作为一种脑力劳动,更需要相对宽松的自主空间。我们连续多年不对教师考勤打卡作严格要求,而实施弹性坐班制度。但对上课、集备、会议和每周升旗等四个关键环节“严管”,把上课迟到和旷课视为最大的“教学事故”,这就是“考勤底线”。

还有,我们把过去一贯要求的班主任提前到岗调整为“师生同到”,不刻意拔高对班主任的要求。我们将临时性请假权下放到年级组,实施备案制。充分相信教师,不超出一天的请假分类管理,教师向年级组报备,干部向分管领导报备。

这一系列的变革,让教师在一片自主灵活地空间中,能对教学投入更饱满的精气神。


2、变革会议

一所学校的“会风”,折射出一所学校的管理。会多的学校,不会是高品质的管理。如何避免“教学”主业陷入“会海”之中?

我们以“规范、限制、整合、增效”原则变革会议。倡导“少开会,少开大会;不开晚会,不开长会;将学习会融入集体备课会,变工作部署会为故事分享会;大会讲故事,小会谈要事”。如全体教师例会每月一次;班主任例会每月一次;教师例会以一课时为宜,不超过1个小时;除书记校长外,其他领导讲话一般不超过8分钟,去套话;每场会议发言人一般不超过5人;能当面交办的尽量不开会,能合并的会议尽量合并,并提前向教师告知会议时长。

这样的“底线”设计,尽量把干部和教师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空间投身于教育教学。


3、优化备课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和老师们电子备课的习惯形成,备课管理需要学校大胆变革和优化。推广“以问题驱动+学习设计”的真备课,倡导“教学结构备课在心中,备忘知识备在教材”。实施教师备课分级分类管理,不对教师备课作统一刚性要求。

教龄满10年的教师和成熟的教师可以申请选择在教材上备课,不必使用统一的备课本,允许以经过个性化改造后的PPT代替备课。兼任多门课程的,以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为主完成一门学科的备课要求,其他学科在教材或教参备课。不把手写备课字数作为备课检查的硬性要求。创新编制统一手写“备课模板”,去繁琐,减字数,抓要素;规范教材备课的目标、问题、活动设计。尝试实施备课“契约制管理”和“公示制”“亮晒制”。实施“微理论学习+微话题探讨+微课堂打磨”模式的集体备课,强化对集体备课的严格管理。这就是我们的“备课底线”。

当我们看惯了太多的形式化备课、无用备课后,我们方才感悟“真备课”的重要性,能让教师心中有数地走上讲台地备课,才是对学生有意义的备课。

4、淡化材料

注重材料交流的“意义感”。简化和降低对各部门和班主任等岗位一般性总结材料的要求,而倡导教师变“总结”为故事,从“过程”中提炼“经验”。

学校各项常规性工作交流按照“提纲准备+对话分享+经验提炼”流程实施,不成熟或没有价值,则不需要教师撰写为成型文稿。班主任总结,既可以是故事,也可以是“照片”。以论坛、故事会等平台,有主题、有针对性地推进各类工作岗位上的教师总结交流经验和心得,不搞没有实效性和价值感的“人人汇报”。

将教师尤其是行政干部从频繁而低层次的“文山”中解放出来,给出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去实实在在地“做”和“做好”。


5、理性留痕

填表,记录,拍照,留痕,是过程管理的一种常见方式。需要澄清的是,不是一填表,教师就成了“表叔”“表哥”“表嫂”。而且在信息化普及的时代,“拍照”成了一种比较便捷的工作方式。

但,不必要事事表格化和拍照留痕。一要理性,二要智慧。重要的信息,必需的佐证,加上“简化的操作”,这就是理性留痕。凡属于涉及大量的人群和反复的操作的,设计者一定要认真思考必要性、科学性和操作性。既要让相关的人群知道某项工作这样做的必要性,又能让其感受到推动者对教师工作量的体恤。即使是负担,也会因理解而少一些抱怨和抵触。这是所有的学校管理者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6、系统设计

面对上层和外界针对教育的非教学工作任务,怎么办?关键要把握“政策性”“现实性”和“育人性”“实效性”的统一。把政策性强又现实急需的非教学工作统筹到育人工作中,进行整合、融创、简构,才能为教师所认同并积极参与,实现工作的有效性。

由于教育行为的关联度高,针对其的各级各类检查、考评、竞赛、创建自然不会少。每一项“对上”都不容轻视。但是,如果对上级政令缺乏理解和创造,只是机械执行,不是负担也可能会演变为负担。

如何把上级的统一要求变成学校的工作设计,这是学校执行者的一种智慧,也是工作的必要环节。理解意图,化繁为简,贴近实际,指向育人,寻找符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这就是学校在贯彻落实非教学任务的“底线”。也只有这样的创造性工作,才能不被人抱怨为“形式主义”和非教学负担。

当然,面对纯粹的“形式”没有“育人性”的工作,需要学校的“拒绝”,但需要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担当和呵护。

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理解“人性”,从“人”出发。学校治理,既要有制度和规范保障,又要注入“柔性”举措。相信人,只有从“底线管理”出发,才能给予教师以时间和空间,避免坠入“形式主义”的死角。


来源 |乐乡树人

作者 |山栀子(湖北省松滋市实验小学)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

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

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

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不再失联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