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名,喜茶在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上翻了车。12月5日,“喜茶涉嫌违反宗教事务管理条例被约谈”登上微博热搜,因该品牌此前与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联名款产品产生争议。
目前,喜茶已经对相关产品进行下架处理,而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方面则对媒体表示,双方的联名合作已经结束。
喜茶推出这款联名本来冲着流量、销量两手抓。然而这杯“佛喜茶”,却没有给喜茶带来什么喜感。
按照《宗教事务条例》规定,禁止以宗教名义进行商业宣传。而在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中,同样涉及类似的规定。
约谈喜茶是一次联名提醒,在“万物皆可联名”的时代,依然要注意守法合规的底线。
联名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在联名这件事上,似乎只有消费者想不到的,没有商家“联”不上的。
喜茶与FENDI的联名、瑞幸与茅台的酱香拿铁,不仅成为现象级的社交产品,还让品牌赚得盆满钵满。
随着联名跨界越来越广、频次越来越高,风险系数也在同步上升。知识产权许可、使用等问题,商标侵权、不规范使用都在列其中。
这一年,我们见了太多联名,有惊有喜。品牌联名的合作方式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所隐藏的法律、道德、宗教风险必须得到正视。
喜茶不讨喜的联名更不是第一次,此前与杜蕾斯联名就因为文案低俗被迫更换。在口碑翻车的同时,也让品牌备受重营销轻质量的争议。
由此,要警惕联名误入歧途。消费者对联名痴迷,有时候只是单纯的猎奇心理,反正人来疯,有什么好玩的,买到了晒出来即可。
一再联名,现象级营销只会越来越少,大家见惯不怪了,自然惊喜度也会慢慢降低。
商家一门心思地制造惊喜,万物可联风险也被无限放大,轻则约谈下架,重则被罚致歉,搞砸了就只能费力不讨好。
联名、跨界、国潮在新消费行业大行其道,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都在大力发展周边文创产品,与新消费品牌频繁互动,跨界合作。
好的联名,一定是一次“1+1>2”的双赢,能够为双方加持,满足各自的品牌诉求。一方忽视了另一方感受,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关联受众的体验,甚至让其感到不适,则适得其反。
品牌进行商业与文化结合上的创新与探索,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去表达传统文化,引发年轻受众的精神共鸣。
这些尝试本是大众所喜闻,行业所乐见,但与此同时,在当下多元文化的时代,品牌应该更加注重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责任。
联名上瘾,但不能上头。不应该短视与盲目,要考虑到对于特定文化与特定群体的理解与尊重,以及文化敏感性与社会责任。
喜茶被约谈,不仅是对喜茶的提醒,也是对联名的提醒,更是一个关于商业营销和法律界限的案例,一个商业创新与尊重多元文化的教训。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