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国际学校当了十年班主任,教过的“哈耶普斯麻”优等生都失联了……

新闻资讯2023-12-08 10:30:26橙橘网

我在国际学校当了十年班主任,教过的“哈耶普斯麻”优等生都失联了……

今天是感恩节!家长们收到国际学校布置给孩子和家长的“任务”了吗?

幼儿园时,可能会布置一个给父母表演小节目的任务;小学时,就变成了帮助父母做家务;到了初高中,又变成了通过自己劳动和零花钱,为父母添置一个他们最想要的礼物……等等等等。

每年感恩节都是教会孩子感谢家人、老师和朋友的好日子,可这么多年培养下来效果到底怎么样?影响效果的因素又有哪些呢?今年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培养孩子“感恩之心”这个话题。



老师说:

“很少有优等生回校看望老师。”

一位当了十多年班主任的老师说:“我们国际学校的学生常常来自五湖四海,还有不少是外籍的。

他们都背井离乡地独自生活在学校里,我作为班主任,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业,更要时时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心理状况。

所以我经常为他们举办生日派对,中秋、五一、端午还会带不回家的那些学生一起出去逛公园、野餐、参观博物馆,来增进感情,让他们感到不那么孤独。

在我带班的期间,这些学生都跟我关系非常好,我们很亲密。临毕业时,他们都抱着我哭,大家都很舍不得对方。

不过,你知道吗?真的毕业以后,其实只有个别几个同学回来看望过我,有一些同学在头几年的教师节还会给我发来感谢短信,基本三四年后就再也没有人来了。”


“而且,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点是,”她接着说道:“不像我们以为的,优等生经常得老师的表扬,还非常感念老师让TA考上了好学校,而常常回来看望。

相反,毕业后还想得到我的,要么是因为我对TA的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帮助TA重新认识了自己。

比如,我收到过一条微信,是一位男生感谢我纠正了他浮躁、爱推卸责任的毛病;还有一位女生是因为我帮助她从被排挤的人际关系中解脱了出来,维护了她的尊严和公正;还有的,是因为我在他们的困难时期理解过、抚慰过他们的心灵等等。

要么就是因为师生之间本身就惺惺相惜,志同道合,非常谈得来而成为了朋友。大多不是因为成绩的缘故。因为大部分优等生都会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他人和大环境。

所以,作为一个拥有四届毕业生的老师,我已经发现,感恩是一种因为某些非常深刻的时刻,而自然而然发生的情感。流于表面的开心,以及教师节送鲜花贺卡、唱歌跳舞的表演,可能学生转头就成过眼云烟了。

而功利性十足的刷题、提分这样的恩惠,也不足以支撑受益者长久的感怀。唯有一语中的,切入心脏的震动,才是一眼万年,才能达到学校想要的感恩教育的效果。”


家长说:

“自己生下来的是个什么东西,是不知道的。”

小标题的这句话是我听到一位妈妈亲口说的。她说:“上次我在厨房滑倒,小宝听见响声飞奔过来,一个劲地叫妈妈。大宝就站在厨房门口,木木地看着我,我有气无力地喊他去叫救护车,他才去找手机。”

我说:“其实可能是孩子吓傻了,不是不关心你,你也别多想。”

这位妈妈说:“哎,其实孩子生下来并不是一张白纸。这点是我有了两个孩子,对比之后才发现的。你别看他们都有同父同母的先天基因和后天基本相似的生活环境,可他们的长相、天赋、心地的样子仍然是各不相同的。

我觉得,有的孩子就是天生有颗感恩、体恤他人、感情充沛的心,而有的孩子就天然比较冷漠疏离。这跟后天的家庭环境、教育和爸妈一碗水有没有端平,没有必然关系。”

家长的这段话让我想起了,前阵子有个女孩子为了减轻爸妈负担,主动做了四菜一汤,却被母亲狠狠批评的新闻。

网友在下方留言一面倒地指责家长扫兴。当很多孩子都在被家长诟病,不够体谅父母,不懂感恩父母,只想索取不想付出时,有一个孩子能天然的“眼里有活”,愿意主动为家长分担,这样心地善良,乐于奉献的好孩子令多少家长羡慕啊。可在她妈妈眼里,全变成了浪费和埋怨。


所以这件事也告诉了我们,不仅孩子有的懂得感恩,有的不懂,家长也是。懂得感恩的家长不一定能教出懂得感恩的孩子,懂得感恩的孩子也很可能有一个并不懂得感恩的家长。这与一个人的天性有关。

而作为父母,如能尽力做到自己能看得见孩子的好,感谢孩子的帮助,为孩子树立起感恩的表率时,就已经很好了。其余的,就祈祷孩子能跟自己投缘,能合得来,成为莫逆之交吧。


校长说:

“感恩教育也应该因人而异。”

一位管理着上千名学生、上百名员工的老校长对我说:“感恩比学习都私人化,可在学习上,我们都知道要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

而在感恩教育上,我们做的却是在学校办集体的感恩大会:要孩子当众拥抱家长说我爱你。还美其名曰,我们是双语学校,外国孩子跟家长之间天天说‘我爱你’,我们就该学习他们开放的情感表达。

可,我们的孩子是中国人,你说这些高中生在同班同学面前怎么跟家长说得出口?而且关键是,中国家长听得也很尴尬啊,大家都是红着脸搓着手傻笑。这样刻意、尴尬、形式主义的感恩教育,让孩子和父母都如坐针毡,怎么可能起得到好效果呢?

还有的感恩教育,过度强调了父母的付出。

比如,要家长给孩子写信,从小时候谈起,说说为了带大孩子,家长做出了哪些牺牲。还要孩子回信,表达自己终于了解了父母的苦心,以后一定会多么听父母的话,立志改正哪些缺点,从此做一个多好的人。

你说,这样做作的举动,轻则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山大,将爱变成了要他们回报的枷锁。重则孩子就直接叛逆不玩了,或者说谎话骗骗你们,以后家长爱付出不付出,反正孩子‘债多不愁’了。这种沉重又肤浅的感恩教育到底是助攻还是坑爹啊?

因此我认为,首先,因为孩子个性不同、与父母的互动方式也各不相同,所以一定得是个性化的感恩教育,千万不要图省事,就全班、全校一起来。

这事儿得‘私底下’做,个别做。而且,不要指望用功利化的手段就能代替情绪价值。就像家长光会砸钱,跟老师光顾着教学生做题考高分一样,是没有用的。

所以千万别对孩子说什么“我在你身上花了这么多钱,你怎么可以不回报我呢?”之类的话,这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虽然感恩是一种情感,很难被‘人工培养’出来。但责任心却是可以被培养的。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天性比较冷淡,我们与其硬是逼迫TA感恩,不如转为培养TA的责任感。即,孩子作为家庭和学校的一份子,有些工作就是TA职责范围内需要完成的事,和回不回报父母老师,没有关系。

比如,父母与子女协商之后各司其职的家务,孩子对年迈的父母有赡养的义务。在学校里,不论感不感恩学校,他对也需要做值日,遵守校纪校规。到了社会上,他对这份职业、对祖国,也有遵守诚信、遵纪守法的义务。

责任和界线才是学校和家庭需要在孩子进入社会前就明确告知他们的事。而感恩只是起到了帮助他们更心甘情愿地去完成自己责任的作用而已。只要做到儒表法里,就乱不到哪儿去。”


我说:

“项目式学习或可以被用于感恩教育。”

我见过一个感恩教育做得很好的例子,是由学校和家庭共同完成的。

这是一个项目式学习里“顺带”学习的内容。所谓项目式学习,是通过引导学生做一个大型项目,让他们主动去探索现实世界里的问题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领会到更深刻的知识和技能。

项目式学习在美国中小学的课堂里已被普遍使用。听起来是不是很符合上文里老师、家长和校长说的,要在顺其自然中触动孩子的心灵?

这个项目是给低龄孩童所做的“生命的起源”。学校里的自然科学老师联合其他学科老师,在不同的学科里,带领孩子探索怀孕周期和母亲、胎儿的变化,其中就包括回家“采访”妈妈。

于是妈妈们向孩子展示了怀孕时所拍摄的孕装照片、每个时期孩子的彩超照片、孕期饮食的食谱,其中一位剖腹产的妈妈还给孩子看了肚子上的刀口和皱纹。孩子当场就抱着妈妈哭了。

回到学校后,语文老师和美术老师分别在请孩子们给大家讲述和作画,关于“妈妈怀自己的时候发生了哪些故事”,有的是哭,有的是笑,大部分都表示以后要好好照顾和保护妈妈。

而这样的项目式学习之所以相对而言容易被接受,是因为学生是在学习生理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到的父母的不易,而不是把重心放在道德教育上。



结语

从家长和老师的角度来看,养孩子、教学生都是我们自己心甘情愿的。未来孩子们如果能记得我们、念着我们的好,那我们就珍惜他们的感恩;如果没有回报,也算是体验了一把舔犊之情、师生之谊,自己的青春和时光并不算白费。

从孩子的角度看,天生感情细腻丰富的孩子,感恩之情会来得相对容易些。而对于天性淡漠疏离的孩子,我们既要保持从心出发去爱护他们,又要心平气和地看待爱后的结果,把感恩转化成为责任感,或可达到双方都可接受的平衡。

作者:
ABB讲教育界的故事:曾在沪粤多家教育集团担任管理岗位。目前主要在国内外学校的收购出售、品牌和项目引进、托管运营等方面,从事教育领域的商务拓展和资源对接的工作。

近期直播推荐

#2024精品冬令营夏令营发车啦丨第2期

点击预约,开播提醒

近期其他主题直播,欢迎点击红色按钮预约

家长社群推荐

留学全知道家长群,准留学家庭聚集地,定期分享留学讲座、专题直播、资讯干货、课程资源、线下沙龙,扫码即可进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