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这是2007年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岁月不居,今天是钱老诞辰112周年。对祖国航天事业来说,他是伟大的先行者,带领老一辈航天人披荆斩棘几十载,开创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个奇迹。这位“中国航天之父”在航天事业创建及发展过程中,不仅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先进的航天技术,还提出了代表中国特色和使用习惯的航天名词。
△钱学森为学生授课
01
导弹
“外国人能搞,中国人也能搞”的“导弹”由钱学森提出。
1956年,钱学森回国后不久,开始筹建我国的航天事业,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当时还没有“导弹”一词,同时为了保密,钱学森用“国防航空工业”代替了“火箭导弹”。导弹最初的中译名有三个:分别是“火箭武器”“可控火箭”和“飞弹”。钱学森细细考究起来:“火箭武器”显得太笼统;“可控火箭”只是说明飞行中的火箭可以控制,并没有说明火箭上装有弹头爆炸物;“飞弹”只能说明“弹”会“飞”,没有表达出可控的意思。
针对当时国内报纸把导弹翻译成“飞弹”的情况,钱学森在一次演讲中说:“我想最好把飞弹改成为导弹。所有的弹,不管是炮弹、枪弹都是飞的。我们讲飞弹与炮弹不同,就是它在飞行过程中是有控制的,或者是有制导的,让它去什么方向是在控制之下,所以叫导弹就比较合适一点。”
钱学森对于科学名称的中译名反复推敲,相当严谨。他首创的“导弹”一词,说明了两层含义,既表示可以遥控,可以引导,又表明是一枚炸弹。
△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导弹
02
航天
在钱学森提出“航天”一词之前,国内把航天器在大气层以外的航行、探测等活动,称之为“宇宙航行”,简称“宇航”。但他认为,人类在宇宙空间的飞行活动,在很长的时间内只限于太阳系内,将之称为“宇宙航行”未免有些夸大。经多方综合考虑,1967年9月11日,钱学森在返回式卫星方案论证会开幕式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航天”这个新名词:“人类在地球大气层之内的飞行,叫作‘航空’,在地球大气层之外的飞行称为‘航天’。”他还说:“我提出‘航天’这个名词,是受到毛主席的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启发,是毛主席‘巡天’一词的延伸。”这一提法被大家普遍认同并接受。
1982年5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决定,将“第七机械工业部”改名为“航天工业部”,标志着“航天”这个词被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采纳。后来,钱学森又将“航空、航天、宇航”三个技术名词的范围进一步界定为:把在大气层内的飞行活动称为“航空”;把大气层以外,太阳系以内的飞行活动称为“航天”;把飞出太阳系,到广袤无垠宇宙空间的活动称为“宇航”。
此外,钱学森还首创了“星际航行”一词。他在《星际航行概论》中详尽论述了行星之间以至恒星之间的飞行。
△钱学森编著的《星际航行概论》
03
航天员
提到“航天”,就不难想到“航天员”。20世纪60年代苏联与美国正在进行太空竞赛,两国对赴太空执行任务的人的称呼都有所不同。1961年,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后,苏联率先将宇航员的英文名称定为“Cosmonaut”(Cosmic在俄语中意为“宇宙”),直到今天这个词依然特指俄国宇航员。
△1962年8月24日发行的时代杂志。封面人物为俄国宇航员尼克诺耶夫和波波维奇,使用了“Cosmonaut”一词。
美国新造了个名词“Astronaut”(Astro在希腊语中意为“宇宙、天梯”),与Cosmonaut并无本质区别。但两国都固守自己的名词体系,对别国航天员使用音译的译法来指代,以示区别。在翻译成中文后,被称为“太空人”或者“宇航员”。
△NASA官网对宇航员的称呼为“Astronaut”
而中国“航天员”的称呼则来自钱学森的定义。
当时国内曾有人提出叫“星际航行员”,有人建议称“宇航者”。1970年7月14日,中央批准“即着手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并开始选拔、训练航天员。”钱学森建议:“我们还是叫‘航天员’,因为我们有天、海、空的领域划分,这样称呼比较规范。‘航天员’是指驾驶载人航天器和从事与太空飞行任务直接有关的各项工作的人员。它既与航天地面工作人员相区别,也与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的其他人员相区别,就像飞行员与航空地勤人员、乘客相区别一样。”事实证明,钱学森提出“航天员”这个称呼不仅符合我国航天科技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也符合汉语习惯,读来朗朗上口。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第一位造访太空的中国人。
2004年春节,杨利伟跟着载人航天工程的负责人一同去看望钱学森,钱学森亲切勉励他:“你们现在干成功的事情比我干的要复杂,所以说,你们已经超过我了!祝贺你们。”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后钱学森亲笔题写贺词
此后,航天员大队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次载人航天任务圆满完成后,执行任务的航天员都会去看望钱学森,聆听教诲,这个默契一直延续到钱学森与世长辞。
△杨利伟看望钱学森
大千宇宙
浩瀚长空
全纳入赤子心胸
惊世两弹
冲霄一星
尽凝铸中华豪情
如今这位先驱开拓的事业正阔步向前
缅怀钱老
致敬每一位
为国奉献的民族脊梁
(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