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美国的一流大学都重视人文科学

新闻资讯2023-12-16 16:33:23橙橘网

为何美国的一流大学都重视人文科学


看点通识课程素来是美国人文学科的基础。这些知识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先人的思想,也能帮助我们了解学习的价值,理解自由和独立的精神,了解哲学和伦理学,并明白文艺复兴以来建立的知识谱系。今天推荐的这本《极简西方文学史》,就相当于是这些宝贵知识的精华摘录,有助于读者建立完成的通识框架体系,是本适合入门阅读的人文哲学科普书。

文丨中村聪一

美国的通识教育源头在哥伦比亚大学。1919年,哥伦比亚大学为本科生开设“当代文明”课程,至今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课程依然是大一大二学生的必修课。如果没有掌握通识课上教授的人文科学,学生就无法进一步开始专业领域的学习。

本文作者中村聪一,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之后继续在国际政策学院攻读金融硕士学位。毕业后任职于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成为最年轻的日本合伙人,在国际市场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后,前往日本甲南大学担任副教授,致力于人文教育方面的研究和推广。

中村聪一用现代角度记录和解释哥伦比亚大学人文课程的《极简西方人文史:哥伦比亚大学人文素养课》在日本上市后,火速加印多次。


先掌握人文科学,方能进入专业领域

几乎所有课程都有修读条件。每门课程都设置了预备科目,只有通过了预备科目,才能修读这门课程。

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期间,校园里非常自然地渗透着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先搭建整体框架,再对局部填充相应的细节,从而实现前后一致的“合理性”。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对于日常交流中感到“不合理”的事情,无论对方如何强硬,大家也不会妥协接受。相反,只要是自己能够接受的事情,做起来就会十分顺利。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简单明了的合理性是学校里人人都内化于心的一种特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官网

这到底是欧美人与生俱来的特质,还是在后天教育中习得的呢?我们不得而知。无论如何,大学的教育体系正是在这种文化土壤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据我所知,要想开办一所大学,首先要从宏观上明确其发展方向,然后以办学方针为基础,制订详尽的课程设置计划,最后进一步细化到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只有以上各方面能够保持绝妙的平衡,大学才能顺利运营。

日本的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与欧美的大学有着很大的区别。日本大学生一入学就被分配到具体的专业,而美国的很多大学规定学生的学分或GPA 要达到升入三年级的条件,才能申请进入想要主攻的专业领域。不同的大学可选的专业范围也有所不同,但是与实行本科专业系别制的日本大学相比,美国大学的专业覆盖面更广。

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美国大学不像日本大学那样明确划分文科和理科。有的学生可以一边专攻物理学,一边涉猎文学和音乐知识,有的学生则是在专攻经济学的同时辅修数学。对于更加学有余力的学生,学校会提供能够同时主攻不同领域专业的平台。

需要说明的是,几乎所有课程都有修读条件。每门课程都设置了预备科目,只有通过了预备科目,才能修读这门课程。

在实行这项规定时,学校会采用可视化的手段。

比如,将面向本科一年级学生的课程代码标记为“1***”,二年级的标记为“2***”,以此类推,三四年级的标记为“3***”“4***”。 更进一步的研究生课程,代码则为“6***”“8***”等。

在此基础上,规定如下:如果没有修读“1***”的课程,就无法修读“2***”的课程;如果没有修读“2***”的课程,就无法修读“3***”的课程。从而形成了层次极其清晰的金字塔形课程设置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处于哪一层次。同时,对于老师来说,这种模式也是把握学生水平的利器。为了避免知识储备不够的学生混入专业水准更高的课堂,学校可谓煞费苦心。当然,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也要依据这一规则来制订,这样一来,教学质量就比较容易保持稳定的水平。

这种金字塔形课程设置模式的基石就是“通识教育”,也就是上述例子中的“1***”“2***”这类课程。如果没有掌握通识课上教授的人文科学,学生就无法进一步开始专业领域的学习。


带领欧洲脱离“黑暗时代”的希腊文明

通识教育正是欧美大学形成的起点,也是欧洲复兴的救世主。为何作为最高学府的大学如此重视通识教育?

其中一个原因,与欧洲大学的起源息息相关。12 世纪,十字军在东征时,将大量从阿拉伯地区掠夺而来的古希腊学术典籍等战利品带到了当时的据点意大利。承担希腊古籍翻译任务的知识阶层所形成的组织,可以说是现代大学的前身。此后,这类组织在欧洲各地相继建立起来。

古希腊学术成就涵盖自然学、天文学、修辞学、逻辑学、数学、几何学、哲学、建筑学、造船、艺术等多个领域,这些被视为希腊文明的学术成就正是人文科学的起源,而通过重新发掘这类古典学术而兴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正是“文艺复兴”。

在文艺复兴之前长达数个世纪的时间里,欧洲烽鼓不息,破坏、掠夺反复上演。“黑暗时代”的欧洲,荒芜殆尽。文艺复兴之后,希腊文明得到重生,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思想文化融入了基督教神学与哲学思想,而这正是文艺复兴的意义所在。

这场运动以大学为先导不断推进,最终带领欧洲脱离了黑暗时代的统治,并诞生了位于现代世界中心的价值体系。换言之,通识教育正是欧美大学形成的起点,也是欧洲复兴的救世主。


《雅典学院》

之后,欧洲进入大航海时代,随着新大陆的发现,世界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太平洋,两大洋时代由此开启,美国一跃成为世界霸主。当时,美国的教育规划是推行通识教育,鉴于欧洲社会通过重新发掘希腊思想文化,摆脱了黑暗时代,走向辉煌繁荣,美国的这项规划也希望学生都能重新发掘希腊思想文化,从中获取知识的力量。

尤其在顶尖大学,通识课是本科阶段的基础课程,也是攻读某一特定专业的前提条件,所有本科生都必须学习这些核心课程。

美国通识教育主张读解用希腊文和拉丁文写成的古籍原文,并不需要一字一句地死记硬背。虽然有一段时间也要求过背诵,不过那已经是100 多年前的事了。


学习人文科学的意义(一)

——了解先人的思想

我们的周遭充斥着文明赐予的无数恩惠。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可能就无法注意到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长期付出时间和劳动积累出来的文明成果。

那么,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为何要学习人文科学呢?阅读那些在遥远的公元前写成的古籍有何意义呢?

我认为,答案可以概括为五个“了解”。

第一、了解先人的思想,并且在阅读时融入自己的思想

古典学术中孕育着文明。但那个时代的人们并没有一味地沉浸在当下的文明中,而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努力发展科学,才形成了今日的文明。

回顾整个过程,我们也重温了先人的思考历程——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着怎样的问题意识,他们的大脑中都在想些什么问题。先人这些想法的日积月累,也为现代人的问题意识和所思所想提供了支撑。

比如,远古时代,人们遥望夜空时都在想些什么呢?漆黑的夜晚,闪耀在黑暗中的无数光点,在他们眼里是怎样的呢?“星星”的概念是由谁提出的,他又是怎样想到这个概念的呢?夜空中的星座是如何成为航海指向标的呢?先人又是经过了怎样的思想飞跃,才意识到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之一呢?正是所有这些想法的日积月累,今日的我们才最终能够飞升太空,取得一番成就。


《雅典学园》中的托勒密,托勒密的地心说提出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模型。

当然,这番成就并不仅限于天文学领域,我们的周遭充斥着文明赐予的无数恩惠。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可能就无法注意到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长期付出时间和劳动积累出来的文明成果。

以这样的视角重新审视周围,就会对各种各样的事物抱有兴趣,或者说,会用全新的方式思考问题。通识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为这类大脑思维活动奠定基础。


学习人文科学的意义(二)

——了解“学习”的价值

广义来说,是通过学习历史来构建世界观。年轻时树立的世界观,等到进入社会、肩负重任时,就会指引人们选择前进的方向,判断是非对错。

第二、了解到底何为“学习”

哲学家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说道:

“所谓教育,并非像某些人所宣扬的那样。 他们宣称,因为人的灵魂中没有知识,所以他们要将知识灌输到人们的灵魂中。

“但是,我们现在的讨论表明……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获取真理的能力,和在这种能力下认知世界的各个器官,从一开始就存在于每个人的灵魂中,只不过就像全身不一起转动的话,眼睛就无法从黑暗转向光明一样,要将这种能力和认知世界的器官随着整个灵魂一起从轮回世界转向现实世界,直到能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看到最光辉的存在,教育就是要一直引导和培养人的这种能力。

“所谓教育,其实就是思考怎样最温和、最有效地实现器官转向的一种技巧。”(出自柏拉图《理想国》)


《雅典学园》中的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教育并非给予人们视力,而应使人们改变视界。那么,最有效的转向技巧到底是什么呢?

在欧洲和美国,一直都有在历史中寻找答案的传统,因为这些国家对自身历史抱有很强的自豪感。在历史上,他们仅靠自身的智慧建设国家,克服了重重困难,不知不觉就超越了古代文明,引领世界发展的潮流。

学习历史,并非仅仅把历史作为知识塞进大脑。广义来说,是通过学习历史来构建世界观。年轻时树立的世界观,等到进入社会、肩负重任时,就会指引人们选择前进的方向,判断是非对错。

历史教育是美国教育规划中的一环,经过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通识教育。《极简西方人文史》这本书的纵向时间跨度是从欧洲起源一直到近现代的历史进程,横向内容跨度是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马克思、达尔文的哲学思想。

虽然本书仅能介绍最基础的部分,但希望各位读者能够从中体悟到一些基本的世界观。另外,关于美国大学引入通识教育并不断对其进行发展完善的过程,将在终章部分进行介绍。


学习人文科学的意义(三)

——了解“自由、独立精神”

为了追求更加富足、自由的生活,他们勇敢地迈向未知世界,无论到了哪里都不依赖他人,而是凭借着自身的力量建设新城市。这种进取之心,是年轻人尤其应该具备的。

第三、了解人类最看重的“自由、独立精神”

如今,许多发达国家都位于欧洲,而欧洲发源于爱琴海文明(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这一文明在公元前2000 年左右才得以兴盛,可以说比起世界四大古文明,爱琴海文明兴盛的时间是相当晚的。爱琴海文明原本的主导者并非克里特岛上的土著居民,而是那些从黎巴嫩、叙利亚等周边地区殖民而来的海洋民族——腓尼基人。这些殖民者从零开始,白手起家在当地建设城市,发展文明。

当然,这些殖民者也并非漫无目的地进军地中海地区。要想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少不了科学的全局意识和缜密的推行规划。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满怀建国之心,不断整合全局规划和具体的推行措施,在试错中一路前进。

但是,希腊文明的形成之路绝非一帆风顺,其间,民族战争和国家内乱等纷争不断。我将在第一章中详细介绍这部分内容。当时的吟游诗人用一种富有神话色彩的方式把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故事记录下来。这些作品被后世广为流传,其中最著名的有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之后,据说为了终结乱世,调和民族矛盾,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于公元776年举办,此后每4 年举办一次,一直持续了大约1200年,直到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罗马帝国才停止。时至今日,奥运会和残奥会依然被奉为“和平盛典”,因为和平始终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一部分。

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后,希腊人开始向地中海各地扩张,并建立殖民城市。当时,希腊人的扩张欲望极其强烈,后来柏拉图甚至扬言“让青蛙在地中海的池塘里繁殖”。就这样,地中海从一片蛮荒之地,逐渐变成了一个开放的世界。

说到欧洲的冒险史,最广为人知的当属15― 17 世纪大航海时代的海上探险。进入大航海时代后,世界开始真正向全球化发展,欧洲也在世界上确立了主导地位。但他们在2000 年以前的祖先才是这方面的先驱者。

无论如何,当时的腓尼基人和希腊人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许有人认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国家,并形成独特的文明,这种思想和价值体系与现代社会相去甚远。但即使时代和环境变了,我们这代人仍可以从他们建设国家、形成文明的过程中获得启发,受益无穷。

我们要学习他们强大的开拓精神。为了追求更加富足、自由的生活,他们勇敢地迈向未知世界,无论到了哪里都不依赖他人,而是凭借着自身的力量建设新城市。这种进取之心,是年轻人尤其应该具备的。同时,他们在开拓的过程中也会遭遇各种失败,上演无数悲剧,我们也能对此感同身受,但更重要的是要吸取历史教训,并时刻铭记于心。


学习人文科学的意义(四)

——了解哲学和伦理学

这门学科探讨的就是怎样更好地生活,要构筑怎样的世界才能获得幸福。

第四、了解何为哲学和伦理学

这两个词乍一看似乎让人捉摸不透,简而言之,这门学科探讨的就是怎样更好地生活,要构筑怎样的世界才能获得幸福。

众所周知,这门学科的创始人是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走进这三位先哲的思想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他们为何会产生这种想法。简单来说,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希腊社会中,人们无法获得更好的生活,也无法获得幸福。

具体来说,在这一时期,希腊发生了两场大的战争。第一场是公元前5 世纪爆发的希波战争,前后反反复复持续了数十年。当时,位于地中海西侧的希腊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势头迅猛,实力日益强大,但遭到了当时的亚洲强国波斯帝国的侵略。希腊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一致抗敌,与波斯帝国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最终,希腊付出巨大的牺牲才击退了波斯帝国,可以说,这是希腊繁盛期的一个象征性事件。后来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著作《历史》中详细地描写了这段历史的始末,本书将在第二章进行介绍。

此后不久,雅典和斯巴达为争夺希腊霸权而形成对立,由此爆发了一场血腥的内战——伯罗奔尼撒战争。

这场战争又是一场惨烈的损耗战,虽然最终斯巴达获胜,雅典时代终结,但此后希腊国力凋敝,发展走向低迷。修昔底德在其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描述了这场战事的始末,本书将在第三章进行介绍。

以上两场战争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民主政治这种政治形态。雅典是城邦民主制国家,在希波战争中,是城邦市民的独立心和公共心促使了战争的胜利。而伯罗奔尼撒战争一开始虽然也有国家领袖的更迭,但民主政治只是流于表面、愚弄民众的一种手段。

民主政治是现代化的标志,但也不能将其一概视为进步的、优越的。只有以强大的领导力为基础,民主政治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2500年前的战争悲剧向世人昭示了这一点。

将这种问题意识传承下去的正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虽未给世人留下个人著作,但其弟子柏拉图在著作中以他为第一人称,讲述了苏格拉底的个人思想。

虽然这些哲学家有些思想存在对立,但有关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个人的幸福等的论述则是相通的。

正因为世人都生活在国力渐衰、世风日下的环境里,人们才通过探究个人思考、行为规范、国家体制的理想形态,来不断摸索国家的复兴之路。之后,这种追问和探索就演变成了所谓的哲学和伦理学。

上述有关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著作将在第四章到第六章进行详细介绍。届时大家应该会发现,从西洋文明中诞生并发展起来的近代政治哲学,正是起源于这些先哲的思想。我们还会惊讶地发现,早在大约2500 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面临这种极具现代化色彩的问题,并苦苦追寻答案。

还须说明的一点就是,先哲们都主张正确教育的重要性。前面已经讲过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而亚里士多德所倡导的伦理学,或称“灵魂的教育”,则强调了日常“习惯”的重要性。该主张后来被纳入基督教的教义,成了西方社会“出色”“尊严”等思想底色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从而被世代继承、发扬光大。同时,这一主张也影响了中世纪欧洲流行的骑士道精神和近代英国的绅士精神的形成。

因此,在培养精英人士的高等教育中,重点是要了解古希腊先哲们的思想是经由怎样的路径才一直流传到现代社会的。


学习人文科学的意义(五)

——了解文艺复兴以来建立的知识谱系

启蒙思想强调人类的理性和智力,在当时是极为进步的,但实际上是对古希腊三贤教义的回归。可以这么说,时代终于追赶上了他们的脚步。

第五、了解“文艺复兴”以来建立的知识谱系

人文科学和文艺复兴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文艺复兴是为了重新学习希腊主义文明,而在现代社会,人文科学也是为了重新学习这些希腊文明以及其后出现的经典学术文献。

最初的希腊文明是在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期形成的,当时亚里士多德担任亚历山大大帝的家庭教师。东征时期形成的最大版图以希腊为中心,还包括波斯帝国、印度边境地区以及埃及。由此,希腊智慧和东方文明得以融合,形成了极具希腊文化特色的希腊文明。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一个统治了整个地中海世界的全球化思想和价值观体系的诞生。

其后,这种希腊文明被地中海世界的下一任霸主——波斯帝国所继承。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基督教国教化(推行基督教为国教)的开展,希腊文明受到排挤,再加上受到具有蛮族之称的日耳曼民族的入侵和肆意掠夺,罗马帝国走向衰弱,西欧陷入了崩坏、混乱的时代,象征着希腊文明的文物也随之消散殆尽。

但是,希腊文明并未就此从世界上消失,而是被带到了伊斯兰文化圈的东方国家,并给这些地区带去了繁荣。如前所述,正是以十字军东征为契机,这些希腊文明又回到了欧洲,并成了文艺复兴的导火索。

几乎在同一时期,欧洲相继迎来了历史大变革,其中之一就是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并通过在非洲、亚洲和美洲各地建立殖民地,形成了掠夺世界财富的殖民体系。

另一个就是宗教改革。基督教罗马旧天主教会是中世纪欧洲社会的重要阶层,他们依靠其绝对的权威和财力,拥有了凌驾于封建社会世俗领袖之上的政治权力。此外,他们还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发挥了领导作用。

但是,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新教势力的抬头,使教会内部开始分裂,并引发了宗教战争。此后的一个多世纪,欧洲各地硝烟滚滚,战乱不绝。

据说正是通过这三场大变革,欧洲才得以脱离中世纪的黑暗统治,迈入近代社会。随之而来的是科学和学术思想的萌芽。18 世纪下半叶,英国爆发工业革命,社会上涌现出启蒙思想的浪潮。启蒙运动也为之后的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宣言提供了思想支撑。

启蒙思想强调人类的理性和智力,在当时是极为进步的,但实际上是对古希腊三贤教义的回归。可以这么说,时代终于追赶上了他们的脚步。

自此之后,分析社会或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著作层出不穷,都是出自各个时代的代表性学者和政治家之手,并且有不少流传至今。这些著作虽然从各种各样的视角和见地出发,但仍然可以看出它们都源于古希腊三贤的知识谱系。本书第八章将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来追溯从文艺复兴之后到近代的历史进程。


通识教育是人类修养的必修课

哥伦比亚大学通识课,分为哲学、宗教、艺术和科学四类,课堂上教授的并非专业技术,不是特定而具体的知识点,也不是对生活有帮助的实际经验,而是其历史、形成过程以及蕴含的思想理念。

人类发展至今,得益于长年累月的付出,才收获了对世间万物的认识,并掌握了丰富的技能。通识教育正是研究人类智慧结晶的知识架构。

最近在日本,重视通识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大部分人至今仍未明白通识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实际上,广义上的通识教育有多种解释,尤其在学术、思想领域更是没有限制性的定义。比如,学习西方美术史、思想史和音乐史等普通教养的课程,也属于通识教育的范畴。

但是本书仅介绍依据哥伦比亚大学的核心课程计划而开设的通识课。这些课程经过100 多年的进化,形成了世界领先的美国式的通识教育模式在现阶段,该模式明显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大学,相信今后也将进一步完善。

通识课程共分为哲学、宗教、艺术和科学四类,课堂上教授的并非专业技术,而是其历史、形成过程以及蕴含的思想理念。

在哥伦比亚大学,能够胜任此类课程的教师“质”“量”兼具,世界上有这种条件的大学为数不多。这恰恰彰显了哥伦比亚大学的优势地位,同时,这也意味着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真正了解人文科学的精髓。

这类课程与其说是教授基础性的人文科学,不如说是开展一场自我修养的训练。就像想要成为一流的运动员,就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不能只把运动当作兴趣。所有人都是如此,不经过训练就无法成为一流人才。

因此,通识课程所教授的并不是特定而具体的知识点,也不是对生活有帮助的实际经验。换言之,通识课程所教授的内容无法让学生获得即时的反馈,它是一种考验和磨炼,为的是让学生在未来成就更好的自己。

所有学生,无论什么专业,在进入大学后的前两年,都要阅读2000年前的经典书籍。这些书籍并非后人注释本,而是原版英文译本,这就更像是一段苦修之旅了。

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学大纲中,对其含义表述如下:“尽管我们的大多数人文主义文学作品(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文化)离我们很远,但我们在努力欣赏和理解它们的过程中,还是能学到一些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也就是说,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对发生在远古时代的事情有了非常详细的了解之后,愿意花心思阅读这类先哲古籍,在此过程中我们会思考我们的祖先在怎样的时代里生活,在想什么,憎恶什么,尊重什么。这种阅读思考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11 个核心问题

哥伦比亚大学的课程从荷马的《荷马史诗》、希罗多德的《历史》,以及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所描述的古希腊历史开始。接着,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为重点,学习发端于古希腊的文明、文化成果,及其与东方文明融合后产生的希腊主义文明。

之后,哥伦比亚大学的课程还会按照时代发展的顺序,带领学生继续学习源自罗马帝国和犹太教(希伯来圣经)的罗马天主教(新约)、诞生于亚洲的伊斯兰教(可兰经),以及中世纪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诞生、现代政治哲学和革命思想崛起等时代的代表性作品。

但是本书实在无法囊括所有内容,因此仅选取了其中的哲学这一领域,对其进行着重讲解。哲学也是一门内容庞杂的学科,本书介绍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首先在前半部分追溯了古希腊黎明期到希腊主义文明的诞生这段历史,后半部分探讨从罗马帝国时代一直到19世纪的这段历史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虽然这些内容都只是人文科学中的一小部分,但也能充分窥见其精髓之处。

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课程教师经常会向学生提出以下11 个核心问题

1.阶级和地位的差别是什么?为何会存在这种差别?

2.什么是自由人和非自由人(如女性、佣人、奴隶)?

3.什么是家庭管理和公共政治?这些特征是否随着公共社区类型的变化而变化?

4.故事和修辞有什么力量,在历史上发挥了什么作用?

5.我们能参透真相吗?什么是认知,什么是思考?

6.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形成的?

7.性别差异是怎样的?性别中的哪部分是天生的,哪部分是后天形成的?

8.什么是正确、公正和有美德?它们是必要的还是多余的,是有用的还是无用的?

9.生活中的痛苦与挣扎、困难与失败,为人生带来的“善”的一面是什么样的?

10.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真实的存在?可以通过理性的力量看到不可见的东西和不存在的东西吗?

11.真理是通过理性感受或感知的东西吗?它是孕育在合作和友爱中,还是冲突和战争中?

在此强烈建议各位读者,在阅读本书时思考一下这11 个问题。现阶段大家或许还难以理解这些问题,但相信读完本书后,你一定会找到各个问题的答案,这意味着你的精神境界已经上升了一个层级。


苏格拉底和松下幸之助的共同点

哲学并非仅仅是哲学,历史也并非仅仅是历史,将其进行有机组合,让学生学习何为人、该如何生存等更为本源的、普遍的问题。

那么,无论是时间上还是地理上都相距甚远的希腊文明,为何能被近世、近代的日本全盘吸收呢?我认为,这是因为希腊文明正是基于人类的普遍价值观,如正义、美德、幸福与爱而形成的思想。

实际上,有不少日本人或许并没有学习过希腊主义思想,但他们总结并实践了不逊色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令人钦佩的哲学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

这位有着“经营之神”之称的伟大企业家,无疑是20 世纪日本经济发展背后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坐拥亿万财富,却从不自负,无论是个人魅力还是思想境界,都达到了世界级的高度,受到了日本国民的尊敬。

松下幸之助的管理哲学至今仍熠熠生辉,实际上,其思想也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有着共通之处。在我看来,他们的哲学思想几乎同根同源。

例如,松下指出,一家公司有多个利益相关者,包括供应商、客户、股东、银行和当地社区。针对这种关系,他有如下论述:

“通过牺牲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来谋取自身发展,最后只能自食其果,我们绝不容许这种做法的存在。要认识到企业和所有相关者都是共存共荣的关系,这一点很重要,同时这也是谋求企业长远发展的唯一途径。”

他还提到了我们作为个体该如何在社会中自处:

“一味谋求将自家的店做大,只靠自己奋斗,我认为抱有这种想法未免显得过于弱小。当然,这确实是其中的一部分,但重点应该是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比如树立起和社会共同发展,或者为了社会更美好等观念,这样一来,自己就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一分子。通过这种做法,我的事业观和人生观发生了转变。”

“树立了这种观念后,一直以来倍感辛苦的事,竟一点都不觉得累了。那些原本觉得辛苦的事,自然而然变成了工作的乐趣。”(以上言论均引自PHP 研究所编的《松下幸之助的365句成功名言》)

明确地讲,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核心,也可以说是一种极致的经营管理理论。

本书最想介绍的正是这部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希腊,社会上到处充斥着“正义是强者的利益”这种思想。但是这些先哲却主张“我们尊重的应当是正义和美德本身,而巩固这种认识应该是国家管理的基本原则”。

这番言论距今已经2400 多年了,先哲的思想最终与基督教合为一体,成了神的言论。此外,近代政治哲学中“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一思想也被发达的自由国度写入了宪法,并成为宪法的根本原则。

哲学并非仅仅是哲学,历史也并非仅仅是历史,将其进行有机组合,让学生学习何为人、该如何生存等更为本源的、普遍的问题,这正是美国通识课程的特色。其目的就是培养出无论身在世界何处,面临怎样的政治体制或工作环境,都能发挥出自身才能的人。



《极简西方人文史》=《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理想国》+《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国富论》+《共产党宣言》+《物种起源》,一本在手,等于读了多部经典!

《极简西方人文史》

已上架外滩教育

立即购买


注:周末或节假日发货可能有所延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