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君发过不少跟中产家庭教育相关的文章,不得不说,中产家庭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最焦虑的一个群体了,始终在鸡娃的道路上不断自鸡,但就是这种半富半穷的心态下,难免担心砸钱养出一条废柴——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只剩一张文凭可以糊墙,如何避免教育投资失败?那看看今天的文章。
文|mikizhou
From Miki 粥
微信号:mikizhou520
前几天写了篇文章《花6000万养的孩子,怎么就跌破了发行价》,后台留言有人觉得我闲得蛋疼,人家几亿,花几千万养娃管得着吗?
咳,这真是天大的误会。我是有多大的体面,敢管人家高阶中产怎么养小孩,跟大家聊起这件事,纯粹是它是当下中产家庭追求的极致精英教育的一个范本:
不差钱的父母养仨娃(老大是女儿,此处更正),每个都投注了很多很多的爱和很多很多的钱,通过细致规划+精心栽培+花式砸钱,把他们各个都变成吹拉弹唱、骑马射箭,无所不能的名校学霸…
说真的,就算身家过亿的有钱人,能培养出这样的接班人,也算是目标做父母人生目标实现了,但是…
这就是大多数爹妈想要的结果吗?
似乎并不是这样。
虽然现在有钱人想得很开,都只要要抱着一颗慈善的心态去教育下一代,但对于回报,在内心还是有一丢丢期待,不然也不可能让小孩选择类似牙医药剂师等实用专业,直接学艺术不更有老钱的气质吗?
就像著名的富二代王诗龄,当妈的为了富养贵气,从小就当女儿是公主一样,送去英国读书目标牛津,方向选的也是艺术专业。
这是比较常见的,投入6000万养娃的土豪搞教育的思路,因为钱都是风刮来的,不是靠职场打拼赚来的。一旦是打工人,哪怕是年入千万的高管,依旧丢不掉打工人心态,养个小孩想的都是未来他们靠什么赚钱。
在这种半富半穷的心态下,难免担心砸钱养出一条废柴——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只剩一张文凭可以糊墙。
所以,如何避免教育投资失败?如何让一个被爹妈规划出来的小孩,在竞争中保持狼性?如何让一个富养的小孩,不失去吃苦的能力?
我也很想知道答案。
刚好认识个朋友,她和老公都是最老一批的中产二代——
得益于创一代老爹非常强悍,90年代就带领整个家族致富。在英镑汇率1:16的时候,送她去英国读私校,一直读到G5毕业。
LV那些奢侈品在她眼里就是生活用品,十几岁就已经逛遍了欧洲大陆,而那时候,我爹妈的月收入加起来可能还不到2000块…
她大学交往的朋友也不乏各种家里有矿的有钱人,后来嫁的老公也是门当户对。
同样名校毕业,读书比她还猛,拿得是帝国理工荣誉毕业生,名字能上墙的那种。家里也有钱,十几岁考上大学的奖励是一辆跑车。
按一般常理来说,朋友和她老公都是在物质富足,不愁吃穿的环境下长大,都经历了精英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该旗鼓相当:
比如收入差不多,工作体面。朋友做学校,她老公做金融。后者因为成绩优秀,硕士毕业就进了摩根大通,现在香港搞金融。
都是有钱人家的精英二代,但俩人个性上却差别很大。
朋友永远都有一颗争强好胜且不怕苦和难的心,如花似玉的她工作起来像台推土机,既搞得定ZF关系、拿得下千万级的合作;也站得了工地、摆得平村里的小霸王…永远鸡血满满,别人眼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她手里如风一样过,只要她想去做。
她老公就完全是佛系躺平的性格:知识量富裕,但事业的追求上非常容易饱和,够吃够喝够花就好了,非常安于现状。
其实这在中产接班人里已经算很不错,至少经济独立没有啃老。但什么努力奋斗求生欲、实现阶层跨越的野心,肯定是一点儿都没有的。
同样是富养的二代,怎么差别那么大呢?一个人的好胜心和自驱力到底来源于哪里?好像也不是金钱决定的。
我开始对朋友进行刨根问底,她人生的自驱力来自哪里?她说自己也不知道,可能是因为从小就不能容忍自己让父母失望。
15岁从国内公立学校转到英国读私校,英文差到第一个学期啥也听不懂。
大部分小孩遇到这种情况,会伸手找爹妈要钱补习,这好像理所当然。但她不想让爹妈花钱,下课就找找老师套磁,东问问西问问,快速提升英文交流水平还顺便搞定了学术,省下一笔补习费。
她是最早一批读alevel的中国小孩,当时在英国读书时偶然发现,这条路可以申请英国顶尖大学,缺点是开这个课程的学校学费比较贵。
她又开始琢磨怎么省钱。英国学校很有意思,一年三个学期还能按照学期交学费,于是她开始跳读,上一个学期的课,自学一个学期,就这样拿下全A的成绩进了顶尖的大学…
说到这里,她认真想了想,自己努力的原动力好像是「以为家里没钱」,后来才知道并不是这样,但那时已经习惯「自我要求高」的人生了…
还有一点是当年留学,爹妈除了给钱其他都无能为力。他们对世界和教育的认知几乎为零,就不会一厢情愿指手画脚,这给了自己摸着石头过河的机会。
当然摸着石头过河难免踩坑,被人骗光钱的事儿都出过,但年纪越小越容易改过,人生的经验记忆更深刻。不然现在也做不了学校,三教九流都能打交道。
她家老公就没有经历过这么波澜的人生,在英国出生,精英教育一路到底。只有本科选错专业一度成了学渣,微积分完全理解无能,但之后转经济专业后一切迎刃而解,帝国理工里当起学霸…
他的人生动力就是赚钱。读名校可以买跑车,所以考进了G5;经济专业可以搞钱,所以才完成学渣的逆袭。
但他也没有不可满足的欲望,只求赚钱和生活之间达到一种稳定的平衡,所以就算才华横溢也绝不创业,背靠公司活得非常安逸…
所以中产养娃如何不烂尾?我觉得:
一靠天命,基因里带着不服输的劲头;二靠管理控制欲,给小孩机会踩坑做选择的机会;三靠调整做父母的心态,过程该努力努力,结果该佛就佛…
有个网友留言,实现了养娃心态的自洽,分享给大家共勉——
不让他吃苦不让他受累不让他感受精神压力,一路砸钱鸡娃最后希望他和贫穷匮乏环境里求生的孩子一样有赚大钱的自驱力,鸡娃的时候不思考不怀疑不修正,一路这样到结果又觉得不太对,这就是逻辑不自洽带来的痛苦。 我压着娃学习吃苦训练比赛,但是也讲的很清楚,就算祖坟上冒青烟上了大学,待业也是大概率事件,人生最要紧的就是找到自己热爱的东西,以贩养吸就可以了。 体验人生体验人生,不让我倒贴钱就算成功。 有没有光鲜亮丽的人生根本不重要,活得开心就行。 拼尽全力的最终目的是对自己想过的人生不后悔。
Miki粥,资深媒体人,教育纪录片总策划,创造了"顺义妈妈"一词。个人公众号:Miki粥(mikizhou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