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别只训练考生,而要用心培养学生

新闻资讯2023-12-18 08:31:09橙橘网

初高中别只训练考生,而要用心培养学生

全文长 46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6分钟


当下初高中学生基本上都能升学。作为校长和教师,我们不要再为升学率与考分而纠结,不要只训练考生,而要用心培养学生。

具体来说,我们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力的不同,既有教无类,让他们都学有所得,又因材施教,促进他们差异发展和全面发展;进一步说,我们既要为不同的学生升入合适的学校提供服务,又要为他们成为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打好基础。

但是,当下不少初高中还是一天到晚把学生关在教室里逼迫他们不停地刷题,就这样,他们除了得到或多或少的中高考分数,多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爱劳动,不会做家务,甚至连生活也不会自理的书呆子。

即使是农村学生,也分不清麦苗和韭菜,至于同学间的团结合作、互帮互助、学习资源共享、做人基本规矩和道德法制观念、家国情怀,等等,更是少得可怜;更严重的问题是不少人即使升了学,犹如“被霜打的茄子一一蔫了”一样,总是萎靡不振,思想迷茫,学习的信心、生活的勇气等荡然无存。

这样的一群人,怎么可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来又怎么堪当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之重任?

有鉴于此,笔者呼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先要规范初高中的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为了追求更高的升学率,为了提高语数外等所谓“考试学科”的成绩,当下不少初高中一方面仍然把三年教学压缩成两年,挤出一年时间用于复习;另一方面,仍然随意停开音体美等所谓“非考试学科”的课程,把挤出来的课时瓜分给“考试学科”;再一方面,不少教师仍然盲目追赶教学进度,随意提高复习难度,抢课拖堂,无限延长教学时间,既用题海战术“狂轰滥炸”,又把全体学生都绑架在考重点学校的“战车”上,导致学生被训练成了纯粹的考生。

为了遏制这种非正常做法,我们一要坚决防止各种干扰,坚决顶住各种压力,坚决做到“三个不再”一一一不再公布中、高考成绩,不再搞成绩排名,不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优劣的唯一标准。

二要下大力气加强监管。既要做到监管的常态化,又要组建一支由分管领导、有关科室负责人以及校长和教师代表等组成的督学队伍,并邀请退休校长、退休教师、家长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等共同参与。

作为督学,我们应“在其位、谋其职”,既要下功夫提升自身素质,又要通过督学责任区的建立和督学责任的落实,经常下学校调查研究,包括找学校领导、师生代表座谈、听课评课以及察看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等,善于发现、挖掘规范办学行为的先进学校和规范教学行为的优秀教师的经验与做法,及时做好总结、宣传和推广工作。

对于发现的问题,要责令整改,对情节严重的要公开曝光,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还要开通网络举报平台,欢迎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存在问题匿名举报,随时提出不同意见建议,为规范初高中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要不断提高校长和教师的核心素养。“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当下不少初高中之所以只是训练考生,除了校长升学至上的思想作祟,主要是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仍然讲不清、道不明,这才导致他们只能运用题海战术和无限延长教学时间等换取想要的考分。

为了驱散“课内损失课外补”的应试雾霾,我们必须重视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工作,既要以问题为导向,与时俱进地转变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又要构建城乡校长和教师的发展共同体、管理共同体、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共同体,乃至生命共同体,利用共同体的资源优势,帮助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偏弱的校长与教师打好“翻身仗”;更要督促校长争做专业自主发展的排头兵,并引领教师以教促研,以研促训,在教、研、训一体化的进程中改变自己。

四要积极做好上级有关部门参谋,加快中高考改革。中高考既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两次考试,也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但实事就是说,当下的“指挥棒”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是初高中只训练考生的重要原因。比如他们为什么要把学科分成“考试学科”和“非考试学科”?又比如不少初中的体育课和业余时间为什么只训练体育中考的科目?因为中高考仍存在着“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制度短板。由此看来,加快中高考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当下不妨先从中考“破局”。

一方面,我们要加快完善中考制度。凡是学生所学的课程都要纳入中考,在增加考试科目的同时,既要拓宽知识基础,又要降低考试难度;既要把音美劳等课程也纳入中考,又要把体育中考原本提前指定考试科目改为考试时随机抽签,真正把“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转变成“学什么,教什么,考什么”,这样的顺序调整,看似是考试制度的小改革,其实是教育教学思想的重大转型;况且,考试并非教学目的,而是检测教学效果和促进教学的手段,或者说考试只有根据教学需要,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同时,为了放大中考的功能,我们还要逐步提高音体美和劳动技术等学科在中考总分中的权重,倒逼校长和教师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办学与施教,进而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快高中段学校的招生制度改革,也即要让不同的学生就读不同的学校,这样才能最大化地挖掘和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才能促使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比如,我们应把重点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各初中,对相关部门认可的各类特长生应适当加分,适当降低农村初中考生报考重点高中和普高的录取分数线,扩大保送生比例,实行中职学校单考单招,等等;如此改革,既能有效遏制城镇初中班额的无序扩张,又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既有利于学生的差异发展,又能最大化激励特长生脱颖而出;既能激励农村学生“回流”,又能调动农村初中办学积极性;既淡化升学的恶性竞争,又减少学生的考试压力和焦虑。

再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办好各类高中。既要使每一个初中毕业生都能升入合适的高中,保证他们“有书读”,又要保障他们“读好书”,为使他们不再成为纯粹的考生扫清障碍,为把他们培养成为真正的学生开辟绿色通道。

其次,校长要切实履行办学“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如果校长不再揪住升学率不放,教师就不会只是训练考生;如果校长能给予教师更大的教育教学自主权,他们就会放开手脚去创新实践。

由此看来,学校要走出只是训练考生的泥淖,关键是校长要转变办学思想。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也即校长有什么样的办学思想,就有什么样的办学行为。所以,我们要自觉纠偏并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

一是把每个学生都视为独立大写的人,为把他们培养成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打好基础。这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常识和底线,也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为此要引导教师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对待学生,并从他们的实际出发,重视差异化和个性化教学,保障教育教学的公正公平。

二是不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其实,学习文化课并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考试成绩更不是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指标。况且,多元智能理论和学生的成长规律早已告诉我们,他们的智力潜能是多元的,他们的发展是变化的,换句话说就是当下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以后不一定差,至于其他方面,更是可期。

因此,我们要创新教育教学评价机制。记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所以,我们要用多把尺子丈量学生,要最大化地去发现、挖掘他们的潜能,促使他们更加热爱学习,更有信心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使之成为与众不同的特长。

实际上,成功的人生一定有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况且初高中是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学段。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我们要让学生找到自己最擅长的一面,让他们在未来既选择符合自己的兴趣,又满足自身需求的职业,并利用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种教育,既能有效避免初高中学生成为纯粹的考生,又能帮助他们增加学习的内生动力。

为此,我们应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顶层设计,细化目标,促使计划落地。比如,我们既要开设、开好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技术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让他们在劳动中激发劳动潜能,在劳动中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学会劳动,在劳动中培养一技之长;又要开门办学,带领学生进工厂、访农家,让他们“真刀真枪”地干。

同时,我们要打通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壁垒,主动和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充分利用他们的工场、器械、师资等教育资源,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实习实训,并做好专项考核,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也为就读职高和高职院校的学生早做准备。

另外,我们要高度重视家校合作。不少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出好成绩,能考进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将来能找到好工作……这样的“推波助澜”,孩子无疑变成了纯粹的考生。这就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希望他们不要被狭隘的升学观迷住双眼,而是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着想。

再次,教师要勇于当好培养学生的主力队员。一是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因为“课比天大”,因为当下的课堂仍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所以我们要坚决摒弃一讲到底、以考代教、以练代学的教学模式,既要把教转化为学,“把课堂还给学生”,又要保持定力减作业、少考试,保证他们有思考和探究的时空,并鼓励他们大胆提问、放手去做,即使讲错和做错了,也要宽容和包容,更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跟进错误;当然,他们只有学会了自主学习,只有提高了学习能力,才能从考生走向学生。

二是自觉树立全员育人的意识。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天职。因此,我们要以课堂为主阵地,把人的教育有机融化在学科教学之中,比如把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如何增加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如何遵纪守法、诚信做人,如何在以后的岗位上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等点点滴滴,贯穿在学科教学中,使课堂教学成为思政教育的“大课堂”,使思政教育入心入脑,根植于学生的内心,内化为他们的实际行动,为培养“完整的人”奠定基础。

三是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活动是改善和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缓解学习压力的“良药”,是彰显他们个性特长的重要载体,也是他们的致爱,更是学习的延续和深化。

这就需要我们巧做教学“加减法”,竭力减作业、少考试,保障学生有闲暇时间和一定的精力去做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事情。

尤其是要千方百计开展各种活动,让他们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有条件发挥自己的天赋;比如,我们要让会唱的唱起来,让会画的画出来,让喜欢读书的读起来,让爱打球的打起来,让擅长写作的写出来……总之,要把他们的兴趣爱好固化并放大成与众不同的特长;这样,他们即使在学习上差了一些,也不会有自卑感,更不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而是能用“另类学习”或“另一种成功”去提振信心,去反哺学习。

四是加快更新我们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教育教学的不确定性,面对每一个学生每天都在变化的客观事实,如果我们仍像蒙着眼罩围着碾盘拉磨的驴子,依旧划地为牢、固步自封,依旧“自我感觉良好”,依旧在“老一套”的教法里“躺平”“佛系”,依旧“见分不见人”,只把学生训练成考生,学生厌学情绪不但会加重,学困生和问题学生不但会增多,而且我们自己也要落伍,也要被淘汰。

况且,我们本身就是学生每天在读的“教科书”。这就需要我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既要树立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和短板,尤其要“翻篇归零”,善于清空自己,除了把读书、反思跟进实践和写作等融为一体,还要跳出教育教学的“小圈子”和“舒适区”,善于“折腾”自己,多下苦功学理论、学政治、学法律、学政策、学时事、学技术、钻业务,倒逼自己不断设计专业发展新赛道,不断培养兴趣爱好,促使自己有底气去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实力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一技之长;更要修炼学科跨界和育人真本领,努力把教学转化为教育,促使课堂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促使学生尽快脱离纯粹的考生的桎梏,促使他们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奉化区教育服务管理中心)




陪伴整个学期



作者丨周建国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本文标签: 教学  初中  教师  学校  教育  初高中  新学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