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两个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家长,平常挺喜欢问我问题。 和很多家长也会关注的学校问题,升学问题,学习方法,教育问题等不同,他们常问我数学问题,而且非常深入。
我总是在说,学生要进步,很重要的一点是“知其然”并且要要“知其所以然”。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要知道答案是什么,并且知道答案为什么是这样的。
令我惊讶的是,这个家长的问题,就真的非常会问。
比如这样:
我不放题目的图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问题很到位。
但是……看到这里,你发现问题了吗?
为什么是家长问的问题,学生呢?
这样直击要害的问题,如果是学生问出来的,并且能够持续产生这样的问题,那么这个学生何愁不进步?
但是很可惜,这个学生从来没有问过我一个类似这样的问题,甚至极少主动和我说话。
另外一位学生和家长的情况大体也是如此。
你或许会觉得这很夸张。但其实有非常多的家长,本质上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做法不一定是亲自下场对孩子学习内容提供指导罢了——毕竟家长有自己的工作,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学科知识。
其他家长表现出来的,可能是塞满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ABCDE各种课程;
是为了孩子泡群、报班、参加比赛、制作简历;
是在孩子成绩不如人意的时候刷爆人情卡和银行卡为其兜底;
是充分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
是保姆般无微不至的全方位生活照料;
是对孩子的爱好和交友极致筛选;
这些只是表现形式的不同,但原因却是一致的——对孩子的爱,希望他(她)未来的路更平坦和光明。
我以前的观点是,无论是溺爱还是过度的控制都是不可取的,前者令孩子生活上无法自立,饭来张口必使其无法觅食。
而后者,则会令孩子在思想上无法自立。他(她)都习惯于有人为自己安排好一切,把路铺好,有人把知识磨碎给自己投喂,又哪里有思考的土壤,有自主作出选择的必要呢?
最近我和一些和我差不多年纪的老师以及朋友讨论起这个话题。他们大多数人也是和我差不多的观点:家长这样是不行的。
比如我文章开头举的这个家长的例子,我昨天和几个朋友打鸡煲,在门口等了一个钟,就讨论了起来。
我陈述完后,问大家:“都觉得有问题,那你们觉得怎样才对?”
“让学生自己学,自己去思考”,朋友回答。
“如果学生就不主动学,不主动思考呢?”,我追问。
部分人若有所思,欲言又止。
“那就由他去吧,未来如何是他的造化,父母喂得了一时,喂不了一世”,有朋友接话。
“那不是你的孩子,当然说得轻松”,不等我接话,已经有另外一个朋友反驳。
“这个学生是比较听话的,成绩也不差,正常起码能考个老三区高中吧,好的话三中培正,弱一点十七应该也是可以的。并且让他做他会做,就是效率低,极度粗心,抄题能抄错,但他又不是不会”,我继续补充:“一直这么投喂,起码能保持这个水平,兴许还能往上一点到十六中?”
“但高中知识我不信家长还能这么来。还是要自己开窍。”一个朋友说道。
“但是不投喂,分分钟老三区都上不去喔,好歹在好一点的学校还能期盼有那一天,要是去了郊区或者渣渣民办,开窍的机会就更低了。”又有一个朋友补充道。
“但是你一日不放手,他一日也不可能自动开窍呀?”
“让他跪一次,醒悟就复读。”
“万一不醒悟呢?”
“A34,A34,A34……”
“有有有,这里!”
“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入去开煲啦,好冻啊。”
于是,讨论告一段落。
是啊,我想其实很多家长都知道这样子不太行吧?但如果不这样子,事情万一变得更差,自己更难接受,毕竟“就得一粒仔(女)”。
于是,在“这样子以后可能出问题”和“不这么做马上会出问题”之间,多数人选择了后者。
你问我怎么办?我能怎么办,我是区老师不是oh my god。这么个大难题,我哪里能够解决。
你非要问我的话,我只能说,鸡不了娃,家长你就自己降低期望值,期望值降下来了,一切就顺眼多了。如果有小号,那就吸取大号的教训。
真想孩子有出息,从他(她)出生之日起,一切都马虎不得。
你从小没给他(她)思考的土壤,你现在让他(她)独立自主?你从小给他(她)手机好让自己轻松自在,你现在指责他(她)沉迷电子产品?你从小在他(她)面前言行粗鄙,你现在希望他(她)彬彬有礼?
我深深感到,教育是系统工程啊。
嗯,鸡煲在西华路,我们八个人叫了两煲。因为我不吃榴莲,所以不知道它招牌的榴莲煲好不好吃,所以就不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