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TouSuo™️
*小红书账号:秃头研究所新传考研/秃头研究所Monsters
*如果你觉得自己读论文太过于盲目,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如果你也想要通过碎片化的时间来补充和拓展知识储备;如果你想要一份直接简单的论文带读指南…那么一定要关注秃头研究所的论文带读栏目!每天都有热门事件、热门考点、有趣选题,通过标注考点、知识点和可学习案例,帮助我们实现「无痛阅读」!
*推文内容同步小红书/息流更新,也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小红书账号鸭!来和秃头所在小红书见面吧!
后台回复「论文带读」
进入CCtalk公开课程群
获所有论文带读资源
所有资源也可在息流中获取
回复「息流」即可
智能传播与人的关系
@TuTouSuo™️
智能生成内容如何影响人的认知与创造?
文/彭兰
一学框架+逻辑(⭐⭐⭐)
▪️本篇论文在第一部分论述了「定制化内容生产对公共议程的弱化风险」;第二部分中论述了「虚构性内容带来的幻觉与幻象」;第三部分中论述了「整合式内容加工带来的多元影响」;第四部分论述了「智能化内容生产是否与创造性绝缘」~本篇论文分析主要建立在现有技术水平基础上,关于未来的预测也会受到当下技术思路的限制。或许未来的智能机器会进一步摆脱人类认知模式的限制,显现出超出人类的创造力。
二学观点(⭐⭐⭐⭐⭐)
▪️【个性化算法推荐】
一方面,从用户需求角度看,个性化推荐是节省信息获取成本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人的本性(选择性心理、惰性等)不会拒绝个性化推荐,没有算法的过滤,人们难以承受信息超载之重。同时,算法模型的改进,也有助于实现个性化与共性化内容的平衡。
▪️【定制化内容生产】
以往人们需要在获得各种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与需求进行信息的整合、再加工,但很多时候人们获得的信息不完整,对信息的理解有偏差,加工也不一定成功,机器在这方面则具有明显优势。
▪️【公共议程的淡化】
公共议程的淡化或消失,使人对外界环境认知模糊,甚至会使很多人完全不在意外界环境。或许我们会寄希望于专业媒体提供的公共性内容能继续引导公共议程,但智能生产与分发机制下,内容的原始生产者(包括媒体)与用户之间的直接连接被弱化,经机器的中介与再加工,媒体的独立存在感被削弱。媒体自己的传播渠道,也会受到智能平台的进一步冲击。这不仅会影响专业媒体的公共议程引导效果,还会对媒体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
三加自我思考(⭐⭐⭐⭐)
▪️智能机器在定制化内容生产、虚构性内容生产、整合式内容加工等方面具有优势,但智能生成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生成的机制与模式等,会影响人们对公共信息环境的认知、人的思维方式与认知行为等,甚至会强化人的被动性。这是否意味着智能生成的内容没有创造性?或者人在利用智能机器时是否会失去创造性?
答题语料积累(⭐⭐⭐⭐)
▪️机器本身没有意识,幻觉也就无从谈起,它只是在按照模型进行生产。如果人不能意识到机器在胡说八道,甚至把这些内容当作真实、可靠、权威的内容,这才是幻觉。机器带来的认知偏差,也会造成人的认知幻觉。
▪️人们也很难通过内容原创者这一指标进行质量判断,因为智能机器生产的内容常常是对多种主体生产内容的打散与重组,淡化了内容来源。虽然,一些大模型应用也提供了相应链接以供用户查证,但一方面,一些用户没有查证的习惯;另一方面,技术目前也存在提供虚假链接的情况,给用户带来很多干扰。即使很多时候人们对机器提供的内容产生了怀疑,但如果缺乏独立的查证能力,或缺乏查证资源,他们可能仍然会将错就错。面对高效、超出了个体自身能力的机器,一些人也会逐渐对机器产生信任与依赖,全面接受机器带来的各种内容。
▪️人类对自身的认知也会进一步发生改变,如列夫·马诺维奇指出,每当机器“获得”了一项人类才有的技能时,这项技能马上就不再是真正的智能了,它就会更多地显露出机械化的一面,这或许会影响对人类智能本身的理解,也是智能机器对人的认知最深层的影响。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つ♡⊂
「名词解释小册子更新版」
不止于一场功利应试
不只是一本新传考研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