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土豆妈
前几天,朋友和我抱怨:
“我和儿子的关系越来越差了,现在几乎是‘三天一大吵,每天一小吵’。
我随便说几句他都嫌烦,这也不对那也不行,你说我该咋办啊?”
如何才能防止亲子关系“崩塌”?父母们一定要尽力做到:
少说4类话、多做4件事、不操3种心。
少说四类话
1、唠叨的话不说
每天和孩子朝夕相处,父母总是忍不住唠叨:
作业写了吗?
几点了还不起床?
怎么又在玩手机?
可是很多父母发现,说得越多,孩子反倒越不听话。
心理学上证明,语言重复的频率和说服的效果之间是呈“倒U曲线”。
同样的话,翻来覆去反复说,不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
你越唠叨,孩子越逆反,就算孩子明知道你说的是对的,他也会为了对抗你而不去做。
懂得就事论事,不翻旧账,点到为止,才能真正让孩子信服和改正。
2、挑刺的话不说
一位母婴博主分享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她去朋友家做客,两人聊天过程中,朋友一直在说儿子哪哪不好,做事畏手畏脚、性格懦弱胆小、没有自己的主见......
吃饭的时候,她也一直揪着儿子不放,指责他坐姿不端正、一点不懂礼貌。
无论孩子做什么,她都看不顺眼,使劲挑毛病。
她儿子也从刚开始的活力满满,到逐渐低下头,一直默不作声。
总是爱挑刺的父母,孩子不可能自信,更不可能幸福。
放下自己的偏见,用心发现孩子的优点,多点鼓励和接纳,孩子才能在正向反馈中变得越来越好。
3、说教的话不说
“你应该多吃点蔬菜,挑食是不对的。”
“你是姐姐,就不能让着弟弟一点吗?”
“你要好好学习,不然上不了高中,考不上大学,一辈子就完了......”
这些话你是不是也经常和孩子说?
而孩子呢,要么不理不睬,要么嫌弃你烦。
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教育,也是最毁亲子关系的教育,你的喋喋不休,换来的是孩子的反感。
少一点高高在上的说教,多一点“我理解你”的共情。
讲再多大道理,都不如蹲下身来,问问孩子的想法,共情孩子的情绪,如此孩子才愿意向我们敞开心扉。
4、比较的话不说
主持人李小萌曾在节目中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爸爸带她去参加活动,回来的时候便和妈妈抱怨:
“别人的女儿,都像花蝴蝶一样漂亮,又可爱又活泼,咱们女儿又黑又瘦的,还缩在一个角落里......”
父母常常挂在嘴边的比较,导致她性格一度非常自卑。
《中毒的父母》一书中曾说: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可很多父母,只能看到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处处贬损自家孩子。
别的孩子背了多少古诗,练了多少字帖,看了多少本书......
可父母越爱比较,孩子只会越差劲,因为他的自信早在你一次次的比较中被消耗光了。
多做四件事
1、多和孩子说废话
相声演员于谦曾被问到过:“你最怕儿子和你说什么?”
他说自己最怕的,其实是儿子什么也不说:
“因为你了解不了他,你也进入不了他的世界。”
这也是许多父母面临的困惑,孩子越大,亲子间越是无话可说。
问他什么都是“嗯”、“哦”、“没什么”、“知道了”、“你烦不烦”......
而这恰恰是因为父母只关心学习和成绩,只讲大道理,只批评指责,久而久之孩子便没有表达和分享的欲望了。
只讲有用的话,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并不关心我的想法和感受。
而那些看似“无用的废话”,才能拉近与孩子间的心理距离,让他感受到被看见和被在乎。
平时,不妨多和孩子聊聊八卦、唠些家常,了解他的伙伴、兴趣、课后生活。
当孩子说话时,也要做到不打断,不否定,不敷衍。
2、多陪孩子吃晚饭
曾看过一段对孩子的采访:
如果你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共进晚餐,你会选谁?
孩子们不约而同都选了自己的爸爸妈妈。
看似平常的一顿饭,却成了孩子内心最强烈的渴望。
现如今,许多父母忙于应酬,回家吃饭的次数越来越少,哪怕在饭桌上,也是全程捧着手机,和孩子没有任何交流。
要知道,餐桌冷清的家庭,养不出幸福感强的孩子。
父母应该多腾出一些时间,放下手机和工作,全身心地陪孩子多吃几顿饭。
其实孩子想要的,不过是全家人能围坐在一起,开心地享用美食,愉快的谈心聊天,这就是最好的爱与陪伴了。
3、多带孩子做感兴趣的事
央视新闻曾报道过一个小女孩。
她从小就爱做手工,喜欢收集废弃的饮食罐、包装袋、筷子等等,将它们“变废为宝”。
妈妈没有觉得女儿浪费时间,反而一有空就陪着女儿一起动手,一起思考。
暑假的时候,妈妈还专门和女儿一起,用废旧纸箱做出了一座高度有1.2米的梦幻小镇。
正如纪录片《小小少年》中有段话说的:
“你去支持孩子的一个兴趣,它不一定能让孩子成功,但是它有可能让孩子获得一个不一样的力量,去面对时而无聊又困难重重的人生。”
呵护孩子的兴趣和热爱,便是对孩子内心最好的滋养。
就像小女孩的妈妈认为的,陪着女儿做她感兴趣的事,就是陪伴女儿成长的最好方式。
4、多让孩子长见识
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让孩子长见识,并不是要花很多钱,要走很多路,去全国各地拍照打卡,这样走马观花的旅行意义不大。
而是怀揣着一颗好奇探索的心,去见识天地的宽广,体验世界的多样,感受生活的真实。
家门口的博物馆、科技馆,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历史的厚重、科技的力量,也能拓宽孩子的视野;
带孩子去尝试摆摊,把家里用不着的玩具、图书,或者自己的手工作品进行断舍离,这个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勇气、提高孩子的耐心,其实更是金钱教育和情商教育的最好方式;
有空的时候,也可以在家陪孩子看看纪录片,它们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足不出户就能大饱眼福,领略到山河的美丽、生物的多样......
长见识其实不一定要旅行,它更多的是藏在日常生活里,只要父母足够用心,就能打造很多温馨的亲子时光。
不操三种心
1、读闲书不操心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很多父母却存在一些误区:
只让孩子读和学习相关的书、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成绩......
其实不然,“闲书”看似无用,里面却蕴藏着许多深刻的道理和感悟。
武侠小说也有家国大义和英雄气概,网络小说也有天马行空和瑰丽想象,动漫里也有热血少年和追梦之旅。
“闲书”是孩子爱上阅读的动力,也可能是激发孩子兴趣的源泉。
今年高考学霸卢奕菲,总分721分,其中理综取得了296分的耀眼成绩。
她在高中的某个暑假,看了小说《三体》,便开始迷恋上了物理,并自主参加了各种物理竞赛,这也是她理综成绩突出的重要原因。
所以对于阅读,父母该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远见。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孩子读过的书都会让他有所获益。
2、独处时不操心
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可很多父母却刚好做反了:
看孩子闷在家里,嫌弃他“内向、没出息”;
怕孩子不专注,装起了摄像头,无时无刻监视着孩子;
见不得孩子闲,总是跟着他身后催催催......
毁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一直陪着他。
时刻盯着孩子,只会让孩子更加紧张、焦虑,充满心理压力。
孩子3岁以后,父母就要给他独处的空间。
孩子安安静静待一会,其实是在给自己蓄能。
学会独处的孩子,往往更专注、更自律、更善于思考,也更有心理韧性,扛得住未来生活的风雨和变幻。
3、见同学不操心
朋友圈有位妈妈求助:
孩子一天天和同学朋友混在一起,要么在楼下疯玩,要么去打球,总之不干正事,这种情况怎么办?
很多父母都跟这位妈妈一样,希望孩子能够多学少玩,提高自己,却往往忽略了社交的重要性。
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能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学会解决问题,口头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都能够大大提升。
更重要的是,如今孩子的心理压力都很大,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和同学一起跑跑跳跳,能让孩子疏解情绪和压力。
但父母也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要教会孩子与人相处的礼仪和教养,二要规定孩子必须准时准点回家,不能在外过夜。
心理学家贺岭峰曾说:
“亲子关系,就是你能和你的孩子保持正常的关系,你对他就有影响力;如果你不能跟他保持正常的关系,就不再有影响力了。”
好关系胜过好教育,育儿的本质,就是维护好亲子关系。
千万别让错误的教养方式和说话方式,让亲子间变得冷漠疏离。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借陪伴的契机,打造一段高质量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