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平台启用两年后,新余学院几乎每名任课教师每学期至少在课上发起5次随堂评价。对即时性评价重视是该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特色之一,这让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收获感不断提升。
优质课程建设离不开对课程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建立完善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尤为重要。新余学院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三全三化六系统”闭环式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在课程质量保障层面,这一质量保证体系如何发挥作用?围绕课程质量保障,学校还有哪些创新之举?如何充分发挥数据在其中的参考支撑作用?麦可思研究特邀学校副校长龚丽春、原教学质量评估与督导中心主任凌水明,将该校相关工作开展中的有益实践与读者分享。
“三全三化六系统”闭环式教学质保体系
在课程质量保障中的落实
新余学院“三全三化六系统”闭环式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三全”是指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评价,“三化”是指规范化、系统化、信息化。
龚丽春副校长向麦可思研究介绍,每个学期,学校都会开展“三期”(期初、期中、期末)教学常规检查、领导与教师全员听课评课、教学督导员听课督导、校院两级课堂教学纪律巡查督查、学生教学信息员课堂信息反馈、教师授课效果随堂评价,以及在学期期末由学生、教师、同行、督导共同参与的教师教学质量“四位一体”评价和邀请校外专家进行的第三方评价。每两年学校还会定期开展校内专业建设专项评估和课程建设专项评估。
此外,为了确保教学及教学管理中的违纪查处有章可循,学校还制定了《教学责任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每月发布《教学质量简报》,教学质量相关情况的及时通报也确保了课程教学的规范有序和质量提升。学校每年发布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系统总结和展示学校一年来的教学和质量管理工作的全部情况。以上工作正是“三全三化”这一特色在课程质量保障层面的体现。
“六系统”即教学质量目标系统、标准系统、过程控制系统、评估系统、持续改进和激励系统、保障系统。在课程质量保障方面,六个子系统如何发挥作用?
龚丽春副校长表示,一是通过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确定的课程目标等,形成目标系统 ,使教师明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
二是通过《新余学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新余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新余学院教师教学第三方评价实施办法》《新余学院本科专业建设评估办法》《新余学院课程建设评估办法》《新余学院教学责任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等制度性文件,形成课程质量保障的标准系统 。
三是通过教学检查、听课评课、督导督查、问题反馈与跟踪处理、教学责任事故处理等,形成课程过程控制系统 。
四是通过校级专业建设专项评估、课程建设专项评估等,形成课程质量保障的评估系统 。
五是将专业与课程建设评估整改、教学责任事故处理与整改、教学督导和学生信息员反馈问题的跟踪解决、教学常规检查结果通报等方面的情况,纳入二级学院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形成课程质量保障的 持续改进和激励系统 。
六是通过教学经费、设备、师资等教学条件的准备与动态补充调整维护,形成课程质量的 保障系统。
培训+考核,
推进教学质量管理平台使用的关键
新余学院将评价作为质量保证工作的重要环节,积极构建了科学有效的自我评估制度和机制。运用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开展教师课程教学效果即时评价(随堂评价)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
2017年,学校引入教学质量管理平台。为了充分发挥平台即时评价、专题调研、数据统计等功能,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广平台。
首先在平台正式启用前,学校请专家入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专门培训,帮助教师尽快熟悉平台。同时,学校出台了《关于“新余学院-麦可思教学质量管理平台”使用的若干要求》,对平台可实现的三个功能——即时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使用要求作出明确规定,并将使用情况纳入教学单位教学质量保证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此外,学校鼓励教师和行政人员使用该平台进行调查研究,采集大数据。同时也鼓励学生在做创新创业项目或其他专题调研时,利用平台强大的调研和数据分析功能来完成项目。
凌水明认为,加强使用的培训指导和将使用情况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之中,这是平台得以有效推广的关键。例如根据规定,学校要求任课教师每门课每学期使用该平台开展随堂评价5次以上,且提倡每次课都用。每个月的《教学质量简报》对各学院教师开展即时评价情况进行通报,并将相关工作开展情况纳入二级学院年度考核的指标范围。
从平台启用两年,全校教师使用该平台发起随堂评价的次数每学期都有增长,从2017年下半年的1488次增长到2019年上半年的2675次。能够按照规定完成随堂评价次数的教师也由2017年下半年的216名,增长到2019年上半年的454名,基本上覆盖全校教师。
链接:
新余学院教学质量管理平台使用要求
为促使教师和有关单位充分使用教学质量管理平台,有效发挥其作用,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各教学单位及有关职能部门,积极使用本平台开展调研活动,以利于改进工作。
学校将使用情况纳入教学单位教学质量保证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具体使用要求如下:
一、即时性评价调研
此类调研由任课教师主导完成,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一般在教师每上完一次课时使用,调查对象直接面对学生。由授课教师本人针对自己所教学生发起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疑惑和需求,以及学生对自己课程教学的评价、意见与建议。学生反馈内容只有发起调研的教师本人可以看到。调研要求教师在每个学期,至少使用平台 5次进行即时性评价调研,提倡每次课都使用。
二、阶段性评价调研
此类调研由教学单位的管理人员组织发起,面向本学院教师或学生,用于了解本单位师生的教学状况、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为改进教学管理、优化教风学风提供真实信息。调研要求各教学单位在每个学期至少使用平台 2 次进行阶段性评价调研。职能部门根据需要也可发起阶段性评价调研。
三、结果性评价调研
此类调研由教学单位或有关职能部门组织发起,面对某学院或某年级或全校师生,用于教学质量、教风学风、师生满意度等方面的调查,一般在学期结束时进行。建议各教学单位及有关职能部门,每学期至少使用平台1次进行结果性评价调研。
随堂评价让学生看到教学进步
在谈到学校为什么如此重视随堂评价工作的开展时,凌主任表示,以往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大多安排在学期结束时开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虽然评价中重视学生的反馈,但是学生会认为,课已上完或即将上完,打分和提出的意见建议已经影响不到前面和后面课程的教学过程。即使老师采纳了学生的意见改进教学,这批学生也很可能没有机会感受到教师教学的改变和进步。因此学生对终结性评价并不重视,随便打个分应付了事。
而随堂评价是针对每堂课进行的,有利于任课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从而及时改进教学,达到反馈及时、教学相长的效果,对促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能起到真正的作用。所以学校在保留以前学期末终结性评价的同时,特别重视随堂评价工作的开展,要求教师多使用平台的这个功能。
通过鼓励教师多使用随堂评价,许多老师从中听到了学生的真实声音,知道了他们的真实想法,师生互动增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在不断提升,学生的收获感、满意度也在不断提升。
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同学们也反馈,平时喜欢开展随堂评价的老师,一般也更加敬业,更加重视倾听学生的意见,对教学认真,对学生负责,因此同学们也更愿意配合老师们平时开展的随堂评价工作。而对部分只在期末集中开展几次随堂评价的老师,学生不愿配合,甚至有些反感。
平台调研服务课程建设如何发挥更大价值
除了完成常规的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强大的调研和统计功能,也为学校开展大型专题调研,了解师生的满意度、意见和建议,做好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自2017年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启用以来,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与监督中心利用平台,针对学生开展了关于“学生学习状态(学风情况)”“学生对本科教学工作满意度”“学生对公共课、公选课意见”的大数据调研,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为相关工作提出了有价值的改进建议,供全校领导、二级学院、部门和教师参考。而针对教师开展的“教师对本科专业教学工作满意度”“教师对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意见建议及满意度”调研,其数据分析结果为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改进专业与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而且教学质量管理平台不仅服务于学校质量监督部门,学校其他职能部门也借助平台开展了调研工作。如心理咨询中心开展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满意度”的大数据调研,其结果为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和改进心理咨询服务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声明:欢迎转载和分享,转载前请获取转载授权并注明来自“麦可思研究”。获取白名单或建立长期合作请联系编辑部(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