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12月14日,北京、上海同时出台调整普通住房标准和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放宽了可以享受优惠政策的普通住房标准,同时,调整首套房、二套房首付比例,将首套房首付比例统一降至30%,二套房首付比例最低为40%。
应当说,这次京沪两地的政策调整力度还是很大的,特别是普通住房标准的调整,对居民购房是能够带来一定的提振作用的。那些具有一定经济实力,但又不具备购买两套及以上住房能力、家庭人口较多、对住房要求较高的居民,是一次政策利好,如三孩家庭、父母一起居住家庭,政策调整后,就有可能调整住房、改善住房条件。
而首套房、二套房首付比例的下调,也会给一些需要购房、有意改善住房条件的居民,带来一些政策刺激,激发他们的购房动力。至少,可以让犹豫之中的居民,从犹豫转向确定,从而选择购房。毕竟,像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既是房价很高的城市,也是购买力很强的城市,政策对购房者的刺激作用要大于其他城市。
应当说,京沪两地这一次的政策调整,可能比此前出台的一些政策更具针对性,也更符合城市特点和居民购房需求,能够激发一些购房潜能,把一些原本就已经储备,只因政策标准、要求较严的消费潜能,通过政策调整激发出来,形成现实的购买力,推动住房消费回暖。
也可以看到,无论是北京的“新政”还是上海的“新政”,都没有突破“房住不炒”定位,而是紧紧围绕“房住不炒”定位,优化调整政策,增强政策的适应性。尤其是普通住房标准的调整,完全符合城市住房条件改善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符合包括鼓励生育、鼓励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等方面的现实需要。如果继续维持现有的政策标准,不优化和调整普通房认定标准,确实对有需要、有一定经济实力居民的住房条件改善会形成阻碍。政策调整后,这些居民就可以启动改善住房条件的行动,就可以加入到住房消费行列。
需要高度重视的是,“新政”出台后,能不能把潜在的住房消费能力激活,能否给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吹来一些清爽的风,关键在两大方面:一是二手房市场能否有效启动;二是开发商能否借政策机会降价售房。对前者来说,是决定“新政”作用的关键。只要二手房市场不能有效启动,那些试图改善住房条件的居民,就无法将手中的住房出售,购买新房的条件就难以具备,购房的动力就难以形成。而从目前二手房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比此前有所改善,但改善的迹象并不十分明显,且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可能对二手房市场需要再出台一些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比如契税减免、适度的财政补贴等,从而激励有消费欲望的居民购买二手房。必要时,可以组织国有公司收购一部分二手房,用作公租房、廉租房等,更好地满足低收入人群、新市民等的租房需求。特别是北京、上海,还可以利用政策鼓励住房租赁公司收购二手房。
对后者来说,“新政”出台后,如果不能顺应“新政”需要,有计划、有节奏地形成降价效应,吸引居民购房,而是仍然死杠房价,对“新政”作用的发挥也是会造成不利影响的。如果降价的效应较好,对二手房市场的积极影响也是很大的,想改善住房条件的居民,也会依据新房价格下调的形势,同步降低二手房价格,刺激二手房市场需求,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开发商死杠商品房价格,就会让试图改善住房条件的居民也死杠二手房价格,继而使住房消费陷入死循环。只有开发商从自身实际和市场需要出发,降价售房,才能把房地产市场的水激活,把住房消费潜能有效活性出来。
房地产市场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以前的政策市,而是市场市,开发商也好,二手房房主也罢,广大居民也行,都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待房地产市场,该降价的要降价,该出手的要出手,从而最大限度地释放住房消费潜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毫无疑问,住房消费的潜能是比较大的,一旦住房消费的潜能被激发出来,随之而来的装潢材料消费、家电家居消费等,也随之会形成,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因此,必须借政策之力,采取降价行动,激发有潜能的住房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