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4500字,阅读约需10分钟
蓝橡树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说到家庭暴力,很多人想到的是夫妻之间的争斗。殊不知,有些家庭暴力不动拳头,却能伤人于无形。
有教育学者就曾指出,新式的家庭暴力正悄无声息地在这代孩子身上蔓延。你可能从未打过孩子,却一直在当施暴者,只是你不自知。
作者:立正妈妈,国家人社部 高级儿童情商管理指导顾问 中国图书馆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研究报告发现:在中国,67.1%的家长曾在情感上虐待孩子。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用语言羞辱孩子,或是没有底线地批评孩子。
没错,批评、贬低、羞辱也属于家庭暴力,且是当前最普遍的儿童虐待形式。
最可怕的是,这种情感虐待的后果也最严重。
情感虐待的伤害,
不伤身但刻骨铭心
情感虐待,是指让孩子持续地遭受语言虐待、情感忽视。
这类心理上的施虐,往往包裹着爱的外衣。常常来自身边最亲近的人,强势地想要将自己认为最适合对方的,最正确的东西,通过不断教诲、批评、威胁、嘲讽等方式来使对方屈服,让受害者困惑、失衡、沉溺,继而恐惧、羞愧、负疚……最终,一举一动、穿衣打扮,甚至思维模式,都按照操控者的标准来实行。
因为最亲密,所以你认为“我都是为你好”,而孩子认为“我不能反抗”。又因为隐形而不自察,所以普遍而泛滥。
或许我们都不认可自己会“虐待”孩子,但实际行为中却可能一直在做着这些事:
情感虐待,不需要动手,只需要动口。
但这种不为人知的“家庭暴力”,却会削弱个人的情感发展和自我价值感,造成的终生伤害,比肢体暴力还要严重。
图源:台剧《茉莉的最后一天》
“我听过最恶毒的谩骂,来自我的父母。”
豆瓣上这条发言获得了12万转发讨论和150万点赞,评论里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
每个人似乎都在说自己的故事,但每个人又都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童年卑微无助的身影。
许多家长愤愤不平——“我为孩子倾尽所有,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供他上昂贵的培训班,一日三餐尽心尽力地伺候着。哪怕他再不懂事,气得我跳脚,都没动过他一根手指头。实在忍无可忍,骂几句又怎么了?有时他的行为就是欠骂!不骂不听话!”
确实,那些脱口而出的谩骂,每一句都是忍无可忍,不得已才为之;每一句背后都打着“为了你好”的旗子。
很多父母自始至终都无法明白,他们口中的爱,其实是孩子的痛。父母的言语并不伤筋动骨,却会“诛心”。
在国外一项儿童受虐伤害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阅读了721封来自儿时曾遭到虐待的成年人寄来的信件,在同时遭受“性虐待”“躯体虐待”“情感虐待”中,80%的人声称,情感虐待造成的伤害是最深的。
密歇根大学的伊森·克罗斯博士的一项实验也表明了:
当一个人受到语言暴力攻击,他的情绪疼痛在大脑区域反映,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能体验到了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
更重要的是,身体的疼痛会愈合,但心理的疼痛却会留下永恒的创伤。
当你以为只是随口说说,孩子内心却可能早已伤痕累累。
以爱之名,
义正言辞的伤害
台剧《茉莉的最后一天》里,成绩优秀,乖巧听话的高中女生林茉莉,站上高楼,一跃而下,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茉莉的妈妈难以接受残酷的现实,利用高科技读取了女儿生前的记忆,但真相却让她崩溃。
在茉莉的记忆里,一幕一幕都是母女共处的日常,每一幕都那么寻常,却又那么让人窒息。
茉莉在房间看小说,被妈妈通过监视器发现了,随即撕烂了书籍怒吼:“你再给我看这种书啊!你对得起我们吗!”
茉莉不小心考差了,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斥:“失误粗心都不是借口,我只要求你一件事,就是顾好你的成绩!”
茉莉考了第一名,迎接她的并非赞扬,而是一如既往的打压:“你不要太得意,要不是我这样盯,你以为你可以考第一名啊?小心你下次就掉下去!”
茉莉怕迟到,坐计程车上学,妈妈一边拿钱一边冷笑:“你这些计程车费都是我省吃俭用的,好好念书,不然太不孝了。”
茉莉喜欢文学创作,想要读中文系,妈妈却极度愤怒:“你去读中文系的话,爸妈的脸就被你丢光了!”
妈妈抱怨爸爸只看手机不关心小孩,而自己做家庭主妇二十四小时都没得休息。茉莉好心提议让妈妈休息一下。却立刻换来严肃的反驳:“你不好好念书,我怎么休息?外面有多少人在等着看你们两个,这个脸,我丢不起啊!”
茉莉感觉力不从心,反抗妈妈给自己强加太多功课负担,妈妈更是怒火中烧:“我好歹也是留美的硕士,要是没有生你们,我现在也是一个教授。为什么我放着教授不做,在这里受你的气啊!”
直到茉莉自杀,妈妈都不知道自己的女儿曾偷偷掉过多少眼泪,压抑了多少委屈和痛苦,更不知道茉莉已经患上抑郁症,多少次割腕自残,多少次想着自杀。
茉莉的妈妈不爱她吗?
她爱,为了孩子,她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和自由、处处为女儿未来着想的,妈妈的内心必然也是装着沉甸甸的爱的。
只是,这份爱附加了太多的条件——你必须优秀、必须懂事、必须听我话。
妈妈一直希望茉莉明白自己的苦心,跟自己说“谢谢”。
茉莉一直希望妈妈发现自己的伤,跟自己说“对不起”。
最后,妈妈等不来她要的“谢谢”,茉莉等不到她要的“对不起”。
在爬上栏杆的那一刻,茉莉是这样绝望:“反正也没人爱我,可怜又没人爱的林茉莉,再见。”
乍一看去,茉莉的妈妈是如此咄咄逼人,不可理喻。
细细品尝,这些台词又是如此熟悉而刺耳,多像我们平日里教训孩子,脱口而出的话语。
理智时,我们都是看剧的旁观者;情绪上头时,我们都是剧中偏激的茉莉妈妈。
但,茉莉的结局,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承受不起之痛。
所以,在悲剧发生之前,停下施暴的嘴,张开拥抱的手,拉回那个受伤的孩子吧!
情感虐待带来的伤害,
远比想象中的要大
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脆弱,说也说不得了吗?这是许多人在悲剧发生后,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但如果我们能看到这一代孩子肩负的重担,无处释放的压抑,备受关注却又容不得半点差错的生活,还有已经觉醒的自我认知和不被看见的自尊心。
或许,我们就能理解他们小小的身躯里,承受着多么矛盾又无助的痛苦。
情感虐待从来都不是给一棍子再给一颗糖的关系。内伤难愈,刻骨铭心。
研究表明,在最需要爱的年纪里,如果得到的情感伤害太多,留下的隐患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1、大脑易造成功能性损伤
研究表明,在童年期周期性或经常受到情感虐待的成人,负责调节情绪和应对压力的脑区域会受到损伤。过重的心理负担甚至会改变大脑结构,如压力反应系统更敏感,恐惧中心过度运转,焦虑感过重,从而会增加出现抑郁或焦虑等情绪问题的风险。
2、给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1)认知发展:骂得多并不会让孩子进步得快,相反会损伤孩子的记忆力和认知力,带来学习上的隐性困难。
(2)自我评价:外界长期的负面评价,会内化成“自我评价”。不断被打压带来低自尊和低自信,使得孩子习惯性自我否定,容易给自己贴上“失败者”的标签,陷入自怨自艾,自暴自弃的境地。
3、形成不健康地依恋关系
长期被PUA的孩子,无形之中自尊心、安全感和归属感都会被削弱。长大后要么变得咄咄逼人,要么软弱温顺。在同伴相处、亲密关系、亲子养育中均容易出现交往障碍,要么变成讨好型人格,要么“进化”成施虐者。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自残、自杀和伤害他人的犯罪行为。
在我们的家庭中,不爱孩子的父母是极少数,但深爱孩子却总是不小心伤害了孩子的父母,却数不胜数。如何正确地去爱孩子,是每个父母需要思考的课题。
切记,以爱之名的心灵枷锁,比抽在身上的藤条,来得更痛。
解开爱的枷锁,
减轻爱的负担
1、放下期待,尊重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追风筝的人》中有这样一句话——“孩子又不是图画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要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
蒙台梭利教授也曾指出:让孩子服从成人的意志,这是成人犯下的最大,最可耻的错误。
孩子不是寄托我们期待的道具,也不是实现我们人生追求的傀儡。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找到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成为父母设想中的那个孩子。
我们需要做的,是尊重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拥有不同的个性、步伐、路径。
给予建议而不是命令,给予鼓励而不是训斥,给予关心而不是冷眼。孩子就像植物,一味的风吹雨打只会让它夭折,充足的阳光雨露,却能让它们茁壮成长。
2、多用正向的语言跟孩子沟通
美国爱荷华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父母每天对孩子说的话语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积极和充满鼓励的。
他们让孩子记录下每天会得到的评论,结果,每个孩子平均一天会得到超过400条的负面评论,而正面评论却只有30多条。
孩子会依赖于父母的“镜面反射”来认识自己,所以,父母的语言里描绘出了孩子关于“我是谁”的自我认知地图。
歌德曾经有一句话:以一个人的现有表现期许之,他不会有长进。以他的潜能和应有的成就期许之,他定能不负众望。
当孩子考砸,不要指责他的不努力,而是找到他有进步的地方,鼓励他再接再厉。当孩子遇到困难,不要贬低他无能,而是帮助他一起寻找办法,相信他有能力解决问题。当孩子跟我们意见不一致,多倾听他的想法,相信孩子对人生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你对孩子的评价越正向,孩子向阳生长得越好。
3、向孩子解释语言暴力背后的缘由
可是,道理都懂,情绪却难以自控怎么办?
首先,矫正自己固定的思维。每次亲子关系中的勃然大怒,不是因为孩子的行为不好或主动挑衅激怒了我们,而是我们情绪自控力出了问题。毕竟,你可以原谅自己偶尔的情绪难以自控,为什么又无法接受孩子偶尔的不自律、不听话、不配合呢?
其次,向孩子解释,若父母情绪爆发时说出了伤害性语言,那仅仅是情绪失控导致的口不择言,这是父母大脑暂时性出现了障碍。
当孩子内心确信,父母的怒火并不是我的错,并非因为自己不好,不值得被爱。言语虐待的伤害才能降到最低。
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曾说过—— “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若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情,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愿我们都能记住,父母之爱孩子,是如TA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如果童年已经出现了缺口,也不妨从此刻开始,亡羊补牢。 爱只要开始改变,就为时不晚。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
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
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
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不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