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钱上班?最艰难的金融圈年终冲刺,“逼疯”银行打工人

新闻资讯2023-12-26 19:54:32橙橘网

贴钱上班?最艰难的金融圈年终冲刺,“逼疯”银行打工人



尤其是年末,本就繁重的年终冲刺再加上各种会议、纪要、台账、留痕、报告、整改、检查、督办、流程、回头看……每天忙到很晚,但忙碌半天具体做出哪些有实际意义的工作却回忆不起来,大部分工作都是不得不完成且应付自己人的形式主义。会议连连开、整改次次下,坏账却蹭蹭涨。这对于想干实事的年轻人来说确实是件挺内耗的事情。

文 | 金融八卦女特约作者:阿丰

年末冲刺战役,金融圈打得异常火热。

作为金融老大哥的银行业更是深陷其中。很多银行在12月份都使出浑身解数进行最后的业绩冲刺,也为来年的开门红打下基础。在国有大行纷纷降低存款利率的背景下,据悉,某民营银行在近期打出了年化收益4%的半年期储蓄产品,加上该行的专享权益,综合年化收益甚至高达6%。

其他银行同业也不甘示弱,相继推出了年末钜惠存款产品。在如此“卷”的市场竞争环境背后,暴露的是更多基层银行人的年终压力和无奈,有银行人更是坦言,“这些指标感觉怎么努力都完不成,就算完成了也挺难受。”

“倒贴钱”的年末冲刺

小鑫 国有行 营业网点客户经理

网点是银行的最基层,我们指标压力还是蛮大的。尤其是年末,各行的任务都差不多,存贷款、基金保险、信用卡、贵金属……哪项指标完成起来都是刀口舔血一般的肉疼,无论是否能完成都挺难受。

任务完不成,领导那交代不过去,扣罚奖金自不必说。就算完成了任务其实压力也不小:存款指标,年年上涨;贷款,怕出不良;基金理财,只要市场下行导致收益达不到预期就准有客户来吵架;保险,卖不出去就得自掏腰包完成必保任务……这些在今年都不算啥,今年要重点吐槽一下这个贵金属。

各行在每年年末都有自己的贺岁贵金属产品,比如某行的生肖贺岁金、某行的金钞、某行的金条金砖等等,而且各行都要下不少任务。如何草拟具体任务以及怎样制定赏罚机制,这就要看不同银行的负责人偏好。比较严苛的支行,在年末下发成百上千套的任务指标也并不稀奇。

相对有资源有水平的支行负责人,会优先安排经管的集团企业大客户通过采购的方式批量购买,毕竟很多做生意的老板愿意将贵金属产品作为年会礼品、馈赠客户、疏通关系之用,银行的贵金属质量有所保障,有面子也省心。同时银行这边也完成了指标,挣取了中收,高低也算是双赢的买卖。

但是遇到了水平不够又急功近利的负责人,银行基层员工就麻烦了。消化库存最终的手段,不用说您也能猜到:员工自己掏钱买呗。

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指标,甚至有些支行的员工还不只是内购一两套,最后不得不折价赔钱转卖出去缓解现金压力。为了少占用自有资金,一些手头现金不足的基层员工无奈模仿互联网大厂搞“预售”的办法,提前低价在社交及二手平台上发布信息,有人拍下后再自补“尾款”在本行购买邮寄发货,活像一个大冤种。

最可笑的是不知道是上级行哪位大聪明下发了一条“禁令”,禁止银行员工通过直播带货、网络平台、二手App等渠道转卖贵金属产品。一头是追兵施压,另一头是拦路堵截,基层员工真不知路在何方。

更何况近期黄金价格疯涨,这让很多本有购买欲望的客户产生了观望的情绪,在如此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完成实物贵金属指标就更难了。如果说今年业绩完不成只是影响今年的绩效,咬咬牙甘愿认罚就算了,但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上级行高管提出了所谓“三年战略五年规划”,换成人类语言就是今年没完成的任务,差多少补在明年后年大后年继续干...

万物皆可“买”的银行指标

王行 股份行 支行负责人

年末对银行来说,可是一个考验资源和营销费用的时点啊!像开户、贷款、存款这样的银行重点指标,除了客户经理动用资源去“拉”,还有一个行业内公开的秘密,那就是去“买”。比如记账公司、售楼处、中介……具体怎么玩呢?

假如A银行现在紧急需要10个对公开户任务,如果能力范围内完不成的,可能就会去找一些记账公司“购买”指标。而记账公司一手掌握企业资源,一方面对接银行办理业务,这中间就有利可图了。

贷款指标咋买呢?比较适用的场景就是房贷,包括一手房售楼处和二手房中介。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您就明白了,假设某项目售楼处的销售员刚签一个要买房的顾客,顾客现在要办按揭贷款,售楼大厅边上坐着A银行、B银行、C银行等等驻场银行的客户经理,这笔按揭贷款给哪家银行做?

其实很多情况之下,贷款给谁早就已经明码标价了,就是根据顾客的按揭金额事先与银行约定好的万分之N的系数,这笔钱后续就会以最安全的现金钞票形式从银行客户经理转交到售楼员的手上。所以一些优秀的楼盘销售,基本上都是项目方和银行一起养着的。销售一边赚售楼的工资提成,另一边吃银行的返点佣金,也可以理解为银行买贷款指标的“好处费”。在这种不成文的行业规则之下,银行若不额外支出这笔营销费用,基本上很难能拿到贷款文件。

贷款指标能买,存款指标就更能买了。专门有一类人群叫“资金中介”,他们自称“做资金生意的”。面对季末年末严苛的存款考核,一些银行基层负责人和客户经理不得不自掏腰包购买存款,一买就是以百万千万为单位。收费标准是除银行正常应给的利息之外,每日万分之3到万分之十几不等的费率,这个费率根据购买的金额和时间点会有浮动。

哪怕你能找到买存款的渠道,买了存款完成任务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很多情况是员工最后拿到手的绩效奖金还不够买存款搭进去的费用,这不是因为员工数学不好,而是银行员工实际到手的奖金总会有所浮动。完成某项考核估算的绩效奖金在很多其他指标的综合影响下未必能够全额兑现给员工,更何况有些银行负责人还会故意整活,找一些理由克扣奖金或者延迟发放,亦或是挪作他用,这就导致基层营销人员的到手奖金根本无法精确预测,所以大部分客户经理计算购买存款的投入产出其实都是一笔糊涂账。

现在资金中介也是越来越猖獗,很多掮客会在考核期的关键时点冒充大客户给银行打电话,说自己有一笔巨资想理财,询问有哪些合适的产品。也有些中介称自己是私行高净值人士,直接要求银行一把手来对话。银行员工见此当然欢迎,深度联系之后才知道对方是“卖存款的”。甚至有些玩得更狠的中介先收银行员工定金,再坐地起价,这就是吃准了银行员工迫于紧急指标的无奈,而且身处灰色地带又是敌暗我明,员工个人也不敢把事情闹大。

这些所谓的资金中介一顿操作猛如虎,每年末都会促使大量的资金从A银行转进B银行,对于国家层面来说无非是流动资金从左口袋钻进了右口袋,不产生任何实质的经济效益。现在市场已然形成了一条看不见的存款买卖产业链,银行冲刺任务的同时也养肥了这帮金融中介和资金掮客,银行终于遭到了捷径的反噬。说到底,还是银行内部不科学的考核机制培养出了畸形的市场。

拿什么治愈银行人的精神内耗

老郭 城商行 风险部职员

我所在的部门是风险管理部,也就是掌管全行的风险事件。我和一线利润部门的同事不一样,我并没有营销指标的压力,主要任务是防控压降风险,比如不良贷款之类。虽然这个岗位不用直接接触外部客户,但年末冲刺对我来说可一点也不简单。

随着三年疫情积累的势能,很多按揭贷款、小微企业贷款都产生了逾期和坏账,今年不良贷款增幅尤为明显。甚至一些知名国企大客户也逐步暴露风险,这就导致我们风险部门的工作压力急剧上升。

尤其是年末,本就繁重的年终冲刺再加上各种会议、纪要、台账、留痕、报告、整改、检查、督办、流程、回头看……每天忙到很晚,但忙碌半天具体做出哪些有实际意义的工作却回忆不起来,大部分工作都是不得不完成且应付自己人的形式主义。

会议连连开、整改次次下,坏账却蹭蹭涨。这对于想干实事的年轻人来说确实是件挺内耗的事情。由于风险部每天接触的都是负面信息,所以我自然对银行业的未来不甚乐观……至少是我所在的地区。

如果让我评价那家民营银行6%收益的储蓄产品,我作为银行风险部员工,回答还是那句正确的废话:收益越高、风险越高。民营银行也是银行,银行的主要利润点之一无非就是息差收入,它能给储户6%的年化收益,就说明其投资、放贷的利率肯定也是不低的。

什么样的客户能够宁愿承受如此高的利率也要去民营银行借钱?要么是急用钱的客户,要么是大型银行不接受的次级客户。经营次级客户,无疑是悬崖边跳舞。高风险造就高利率,高利率承担高风险,这就是民营银行的运行逻辑。所以6%的收益绝对是刀尖上的诱惑。翻翻新闻,近期国内外银行破产的案例还少吗?

投资也好、储蓄也罢,建议去经营时间够久的银行机构,而且要看产品的类型和投向,是不是存款类产品,是否享受存款保险,万一暴雷如何赔付等等,这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结语 /

眼看着银行的工作,金饭碗变成了铁碗饭,现在可能连铁饭碗都不算,但银行人的压力并没有因此而减小,竞争趋势反而愈演愈烈。在这样的环境下,银行人需要应对各种指标考核压力,这些压力也让基层行员工不得不去寻找各种方式来完成任务。

这种银行买指标、员工倒贴钱的现象还能持续多久?

很多银行人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完成这些任务,也不知道怎样面对领导每天的督导与通报,更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继续过多久。

眼瞅着到手的工资越来越少,活却越来越多时,任谁也无法长时间地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心平气和地工作下去。

可市场只有这么大,这样的发展模式真的符合金融业的发展方向?

本文标签: 存款  贷款  银行业  金融圈  银行网点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