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全网的“子涵妈妈”,给大家提个醒,适可而止不要过度关注

新闻资讯2023-12-27 14:30:54橙橘网

火遍全网的“子涵妈妈”,给大家提个醒,适可而止不要过度关注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子涵妈妈”好像一夜之间就火了,很多人都在跟风模仿“子涵妈妈”的口气,网上刮起来一阵“我们家子涵”风。



子涵妈妈是谁?

可能还有朋友不知道子涵妈妈是谁,“我们家子涵”这个梗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

“子涵妈妈”火起来,就是因为一个聊天记录。

一个妈妈在班级群内问老师:“我家子涵早上去的时候还是好好的,放学发现被蚊子咬了一口,幼儿园就这样看孩子的吗?”



其他家长看不过去了,有家长说“蚊子咬一口就这么大阵仗兴师问罪”,还有家长说“你家孩子在家就没被蚊子咬过吗”,这位家长回怼说:“不是咬你们家孩子你肯定不心疼啊!”

就因为这个对话截图,子涵妈妈就火起来了,从此有了“子涵文学”这个派别。

网友们也是一波又一波追随,子涵文学在网络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过度教养和过度敏感的家长

同样是一个家长,看到这个以后,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

很多家长,不知不觉就成为了那个过度关注孩子的家长,而且他们自己完全意识不到自己过度紧张了。

特别能理解这一部分家长,包括这个子涵妈妈,她自己带孩子的时候,一门心思都扑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照顾得非常好。

自从当了妈妈以后,我也有过这样的阶段,孩子就是全部,当妈妈当的太投入了,因为过度紧张,能够预知所有的不好情况,每一天下来都是紧绷的。



陷入这种情境中以后,是很难拔出来的,才会无法接受孩子在学校被蚊子叮咬。

这只是一个极小的小事的代表,这类家长不能接受的事情还有很多。

一个朋友,就因为儿子在幼儿园跳舞的时候,被另外一个小男孩推了一下崩溃了,她进行了过度联想,认为在看不到的地方,儿子被“校园霸凌”了。

这是敏感的结果,也是过度教养的结果,以至于当把孩子放入到集体环境中以后,一颗心都是揪着的,很难平静下来。



被过度关注的孩子,很容易有性格缺陷

家长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孩子,我是相信这个观念的。

家长格外紧张,孩子就格外娇气,学校发生的一点小事,家长如果过度关注,在孩子眼里,小事就成了大事。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孩子到了中班、大班以后,对老师的依赖性会减弱,更换老师,对他们的影响不大,他们反而更关注的是同学。



但是如果一个班级更换老师,家长过度关注,当着孩子的面谈论这件事,并传达出“我的孩子非常依赖这个老师,我们不接受”这样的信息,孩子就会表现出很严重的抵触情绪,也就是不接受换老师。

性格上真的没有多少是天生的,都是受后天因素影响的。



一个孩子如果被过度关注、过度教养,结果就是孩子很难适应集体环境,变得很敏感、很脆弱,独立性相对较差。

相信这不是家长们愿意看到的一面。



2岁以前及时满足,3岁以后减少关注

关于是否及时满足孩子的观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

有人说要及时满足孩子,这样孩子才有安全感,还有人说要延迟满足孩子,这样孩子才能越来越独立、越来越勇敢。

其实脱离现实,偏向任何极端都是没有好处的。

及时满足、过度关注,就成了“子涵妈妈”,而延迟满足,又可能让孩子缺爱。

最好的方法是,根据孩子的现实状态、年龄阶段来选择如何调整我们的教养方法。

孩子2岁以前,基本不存在什么认知,他们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需要父母家人给予极大的安全感,这些安全感会成为他们性格中底色。



养育孩子最累的阶段,不应是孩子读书以后,而应该是2岁以前,因为我们必须要做到以孩子为中心,及时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保证孩子的人身安全。

这不容易做到,而一旦进入到这个角色,也不难做到。

但是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发展来积极调整教养方法,如果一直保持在“以孩子为中心”,过度关注的状态,一不小心就成了“溺爱”。

随着孩子认知的发展,智力的发展,行为能力的提升,我们要根据孩子的个人情况调整状态,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



一个2岁的孩子因为拿不到一个玩具大哭大闹,我们可以包容,给予孩子极大的安全感,但是一个4岁的孩子,依然因为拿不到玩具大哭大闹,妈妈就应该给孩子一点“颜色”了。

不用打骂,不用发怒,不用崩溃,最好的方法就是冷处理,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孩子继续哭闹,那就让他(她)自己冷静一会,处理一下自己的情绪,不要认为所有的大人都能被他(她)拿捏。

逐渐让孩子挪离在家庭中的“中心位置”,不是因为不爱,恰好是出于对孩子的负责,才一定要这么做。



结语

孩子总得要走出家庭,走出家人温暖的怀抱,走进集体,适应集体,学会独立处理人际关系。

所以,子涵妈妈们,要好好思忖一下,到底能够如何做才是对孩子最负责的教养方法,是一味让大环境以孩子为中心,还是引导孩子去适应环境,自己逐渐放手呢?

跳出来客观思考一会,这个选择并不难。

本文标签: 子涵妈妈  孩子成长过程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