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马嘉璐 广州报道
高门槛、高投入、高风险的属性,让资本市场吹向创新药行业的寒风似乎更凛冽了一些。不过,创新药企业被坚定地看好。
就在不久前的11月14日,广州因明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因明生物)宣布,旗下子公司与华东医药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成3亿元的股权投资协议,并为重组蛋白A型肉毒毒素产品寻找到独家经销商。
底气从何而来?“欣欣向荣。”因明生物联合创始人、CEO张岩看着车窗外掠过的南沙街景,不禁感叹在这里所见证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2019年底,因明生物在广州南沙注册成立。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因明生物建立了多元化创新管线:基于对肿瘤免疫治疗靶点HPK1突破性的基础研究,开发了新靶点药物;用现代科学和传统中医结合的方法,直击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dry-AMD)这一世界难题;运用重组蛋白技术,消除肉毒毒素生产的安全风险;将人用药物的研究成果创新运用于宠物治疗,开拓出宠物用药的新市场。
创新与风险的平衡,是解开因明生物高速成长奥秘的关键。肉毒毒素、宠物药等带有消费属性的产品带来的稳定现金流,可以为蓝海市场的战略性布局持续“输血”。有投资者表示,这对推动投资决策至关重要。
多元布局创新管线
据张岩介绍,因明生物在肿瘤免疫药物、眼科、肉毒毒素、宠物免疫药物这四大治疗领域布局的多元化创新管线,均处于当前世界第一梯队的水平。
肿瘤免疫疗法是通过调动人的免疫系统来杀伤肿瘤细胞的新疗法。PD-1抑制剂开启了抗肿瘤的免疫治疗时代。仅2023年上半年,FDA首个批准上市的抗PD-1免疫疗法“K药”就为默沙东带来120亿美元的销售额,问鼎全球“药王”的位置。与此同时,国内PD-1竞争愈发红海化。这意味着,如果能够找到下一个免疫明星靶点,将有望开发出非常可观的蓝海市场。
十多年前,研发人员就发现了造血祖细胞激酶1(HPK1)可能是一种潜在的肿瘤免疫治疗靶点。2020年8月,因明生物联合创始人廖学斌教授在顶刊《Cancer Cell》上发布了对HPK1机理研究所取得的重大科学发现,证实HPK1是潜在成药性靶点。具体而言,HPK1对T细胞功能具有关键调控作用,会降低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反应;HPK1抑制剂则可以帮助提高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
对于HPK1靶点的机理,廖学斌教授团队做出了具有突破意义的基础研究,并将突破性的科学发现转化为突破性的治疗药物,因明生物成为首批临床开发HPK1靶向在研药物的公司之一。张岩说:“first-in-class药物研发既要有理论创新,又要有分子的创新,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因明生物的HPK1抑制剂PRJ1-3024有望成为在免疫肿瘤领域有影响力的药物,这是我们对它的基本判断。”2021年3月,高榕资本领投了对因明生物6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高榕资本董事总经理于江涛博士表示,推动投资决策的最大因素,就在于“创新”二字。当前,PRJ1-3024的研发进展顺利,先后于2021年底在美国、2022年初在中国获批临床,已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积极的治疗效果,进度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dry-AMD),是因明生物选择攻克的又一难题。
AMD是在人眼视力最敏锐的部位黄斑区产生的病变,就好比是一台相机的感光元件出了问题,严重时会影响视觉,导致视力下降,以至失明。AMD是50岁以上人群致盲的主要原因,也被称作老年人的“视力杀手”。
遗憾的是,目前全球尚未有明确的治疗药物可以阻止干性AMD疾病恶化。在老龄化趋势加速的背景下,干性AMD的渐进性和不可逆性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成本负担。
因明生物的科学家首先发现,眼内细菌通过激活免疫反应从而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机制产生关联。“与此同时,我们结合了国家名老中医长期治疗AMD积累的有效治疗经验,这是我们研发干性AMD治疗药物的基础”。张岩说,这是一个寻找最大公约数的过程,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大批患者无药可用的困境。
用现代科学方法结合传统中医的成功实践,为干性AMD药物的研发明确了道路。
因明生物团队开发出创新中药QA108和小分子药物QA102,并在中美两国同时开展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QA102于2022年5月在美国进入II期临床,是全球为数不多的进入II期临床试验的干性AMD在研药物之一。在中国,1.1类中药颗粒QA108于2022年1月进入II期临床试验,目前进展顺利。
兼顾研发效率与商业化价值
创新与风险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新药研发可谓“九死一生”。于江涛坦陈,尤其在两款极具创新性的新药还未进入临床阶段的2021年初,做投资决策时必然会考虑:如何平衡风险?
“不同产品管线怎样排兵布阵,很有讲究。”张岩解释,平衡风险的要点就在于多元化创新管线,兼顾研发效率与商业化价值,制定一张分阶段配合、确定性强的时间表。“不仅是出于对科学的热爱,更是要让企业首先能够活下来、成长起来。不好说能不能做百年,但起码也要能够做几十年,我们不是来‘赌一把大小’的。”
更直接地说,信心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一款高盈利预期的产品——注射用重组A型肉毒毒素YY001。在广阔的消费医疗市场上,肉毒产品长期供不应求。由于肉毒杆菌的高危属性,从肉毒杆菌中提取肉毒毒素受到严格的管制。因明生物运用重组蛋白技术,自主研发出重组A型肉毒毒素蛋白。尤其重要的是,重组蛋白技术的应用,消除了从肉毒杆菌中提取肉毒毒素所带来的潜在安全风险。
据了解,目前,YY001产品正在积极准备III期临床试验。作为全球唯一一款重组A型肉毒毒素产品,YY001还将在海外申报上市,并将开发肌肉痉挛等更多适应症的治疗场景。
产品面世的脚步越来越近。YY001已在重庆拥有GMP生产设施,设计年产能达200万瓶冻干制剂。今年11月,华东医药与因明生物就独家经销YY001达成战略合作,这将为因明生物带来稳定的现金流。
“重组A型肉毒毒素这个项目堪称‘压舱石’。”于江涛表示,YY001的顺利进展提供了价值保障,这意味着因明生物不是仅靠外部融资来支撑研发,而是可以自己“造血”,为后续投入提供资金支持。这正是促使他下决心进行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
坚持创新,是因明生物创立的初衷。“我们的初衷是希望基于科学突破,开发有全球竞争力的原创新药。公司的管线是比较丰富的,但没有任何‘license-in’的产品。”因明生物首席技术官(CTO)欧阳晖博士在去年1月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开发‘first-in-class’新药挑战非常大,但这是难而正确的事情。”
“我们的核心管理团队是科学家与企业家的深度结合。”张岩认为,因明生物对“创新”二字的贯彻,既体现在科研方面,也体现在管理经营方面。
因明生物的管理,对海外big pharma的架构模式有诸多借鉴之处。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效率”。举例来说,不同的管线平台有个性化研发的部分,也有共通的逻辑机制。将共性部分进行整合,形成“联勤保障”,就可以将余力更多地投入到个性化研发中,使其走得更远。
比如,所有药物的申请注册都由同一个团队来完成,他们既要负责生物制品,也要负责化学药物和中成药的申报,“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如此,在同一个支持性平台上,就能够‘多点开花’。”张岩形容。
宠物免疫药物就是这样的“一朵花”。在全球各地,宠物健康正日益备受重视。但同时,国内兽用药品以往大多集中在对经济动物的传染病预防方面,宠物用药仍然匮乏。基于人用药物平台,因明生物开发出治疗犬瘙痒症的产品GGW101,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首创潜力的治疗猫传染性腹膜炎的产品GGW102,在宠物用药领域寻找到广阔的市场空间。
事实上,全球范围内许多实力强劲的宠物用药物公司都与人用药物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岩介绍,因明生物将人用药物的研发经验和对宠物药物的市场认知结合在一起,用做人药的标准进行宠物药研发更具有竞争优势。
目前,GGW101已完成临床试验,并于2023年8月提交新药注册申请,预计在2024年实现商业化;GGW102的临床试验也进展顺利,预计在2025年商业化,届时将有望成为全球首款获批的猫传腹治疗药物。
无论是宠物用药还是生物制品,抑或是中药、化学药物,因明生物的产品研发都瞄准的是全球竞争力。“没有全球视野就会陷入低水平竞争。”张岩说,创新进取、让病患有好药可用已经成为新药研发行业的共同价值取向。“既是主动选择,也是大势所趋。在科研、市场、资金等要素高度活跃的大湾区,借着发展的东风,做好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