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在教孩子“生存危机”式学习,却少有人注意到,孩子更需要可进可退的智慧

新闻资讯2024-01-02 08:31:34橙橘网

很多家长在教孩子“生存危机”式学习,却少有人注意到,孩子更需要可进可退的智慧


看点很多家长都对这么个问题感到不解:“如今各方面条件都不错,怎么孩子们的心理变脆弱了?”在郝景芳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孩子们把自我价值都维系于好成绩上。他们从父母那里知道了学习上要勇往直前,却没学过可进可退的智慧。一旦面对自己的失利和不足,自我价值一下就没了支柱。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景芳说 (ID: jngfangtalk)

文丨郝景芳 编丨Luna


自我价值感的危机

今天,从最近频频被大家讨论学生高发的心理问题开始谈起。

《人民日报》主导完成的《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披露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20%,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学。竞争压力大的学校尤其是重灾区。

我也给大家分享过另一个小故事,来自一个成绩很棒的女孩。她六年级以前是全A学生,但是六年级开始成绩下滑、沉迷手机、脾气暴躁、精神焦虑。

这孩子的妈妈很着急。最初来找我,就是想管控孩子的手机问题,结果对抗越来越严重,这孩子威胁要自杀,还用小刀划自己的手腕。

我跟这孩子聊了一段时间发现,这孩子的内在痛苦是很担心自己一无是处。我问她,如果不能全A,会怎么样?她回答:那就不值得活下去了吧。她害怕成绩不好生命就毫无价值,担心自己辜负父母期望,担心自己考不上好学校这辈子就一事无成。她太担心了,以至于夜晚失眠,在学校全身疼痛,考试前紧张得无法站立,结果导致了她最害怕的——成绩显著下滑。

这孩子现在上了初一,对考试的紧张也很严重,依然是提前恐慌、中途焦虑、考后崩溃、自我挣扎。她考试时的正确率比在家计算要低很多。

好在,这孩子的爸爸妈妈在这半年有很多思考,有很大的态度转变,他们在情感上接住了她,一直在做她的容器,慢慢接纳,不断挽回,温柔陪伴。这孩子就没有滑向抑郁或自杀的深渊,而是从恐慌中在一点一点找回自己,一点一点平和下来,一点一点好转。这已经算是奇迹了。


这孩子的学习困难源自于哪儿呢?最核心的就是一点:成绩构成了她自我价值感的主要支柱,如果成绩下滑,她的自我价值感就坍塌。

一个自我价值感稳定的孩子,

如果成绩很好,就去追求顶尖院校;

成绩中等,就考虑在考取普通院校的同时,发展谋生的一技之长;

成绩不够好,就在自己有特点的人际交往或特别爱好方面发展,争取闯荡出另辟蹊径的路;

最平庸最平庸也可以凭借自己双手的努力,辛苦但积极地生活。

我认识数学考6分,但是十几岁开始学动画,现在是国内顶级动画制作人的朋友。我认识没考上大学,但是卖手机、卖房子卖出很高身家的朋友。也认识爱写诗、心态积极、娶妻生子买房而家庭幸福的快递员朋友。这都是自我价值感稳定、无论在什么境地人生不崩、心态富足、依然向上生长的人。

可是一个把自我价值感完全寄托在成绩上的孩子,一旦成绩下滑,就意味着自我价值的破碎,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恐惧了,于是整个人心理到身体崩溃,再导致成绩进一步下滑,生活的支柱全都塌了,螺旋下降,快速全面崩盘。

很多人都不理解:如今各方面条件都这么好的孩子们,怎么动不动就心理问题?太矫情了吧?假的吧?

但其实,他们是把千斤重的自我价值感,都挑在了一根针一样细的好成绩上,一个裂痕,就轰然倒塌。



稳定的自我价值感

难道自我价值感稳定的学生,就一定能成绩好了?

不是。但是面对不够好的成绩,家长和孩子都能采取相当不一样的态度。

有一个妈妈,在一次答疑的时候讲了她家两个双胞胎的差异,姐姐要强而自律,从小事事追求完美,成绩拔尖;弟弟对学习就“差不多就行”,现在也就是班里中上。

我听过太多次“班里中等的学生”问题,每一次这类家长的提问都是:我家孩子总觉得差不多就行了,但我觉得他还能更好,怎么让这个孩子再有一点上进心,达到更加卓越的名次?

我当时以为这位双胞胎妈妈也想这么问,但是她的问题说出来我就惊讶了,她问:“怎么让姐姐有一点心理调适能力?”

我确认了一遍:“您是想问姐姐的问题,不是弟弟?”

这位妈妈说:“对,我有点担心姐姐。弟弟没事,他从原来班里倒数,到现在班级前十,已经觉得自己挺好的了。但姐姐很完美主义,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好。”

听到这里的差别了吗?这位妈妈不像99%的妈妈,想问如何让孩子提高成绩排名,她关心的是两个孩子的心情和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她不那么在意成绩,显然在弟弟成绩排名倒数的时候,她也接受弟弟的状态。

那结果怎么样呢?一个没那么关心和要求孩子成绩的家长,孩子怎么样呢?

——从班级倒数进步到了班级前十,而且心理健康。

家长的接受度,是孩子的地板孩子最差最差踩在这个坚实的地板上,最差也没什么。如果有能力,就再往上走走。有这层地板的孩子,一年一个脚印,不知不觉就走上去了。

没有这层地板的孩子,一直伸手挂在成绩的天花板上,手一松,就面临无底洞,有可能跌到深渊里去。


有时候家长有两个心态,

一个心态是:我要通过批评,让孩子知道自己错了,知耻而后勇,她/他只要努力了,就能成绩好了;

第二个心态是:我要让孩子知道,学习不好是没有退路的,考不上高中就吃不上饭、活不下去,这样孩子才有紧迫感,才能学好。

如果只从鼓舞进攻士气的角度,这样两个逻辑也说得通。但问题在于,真的战略家要打仗进可攻、退可守。守军护卫住城池安全,敢死队才能殊死一搏。

让孩子“知耻而后勇”式学习,万一还是没考好,要往哪儿退呢?退到持久不断的“羞耻感”里吗?孩子心理一定会大病。如果是“生存危机”式学习,万一还是没考好,要往哪儿退呢?孩子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完蛋了,心理整体崩溃。

无论多少孩子鼓劲向前冲,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这是数学定义。一将功成万骨枯,父母给孩子鼓劲的时候总是幻想自己的孩子是“一将”,但不曾想过ta可能更大概率是“万骨”。这是我们想要的吗?

进可攻,退可守。退的大本营是哪里呢?就是稳定的自我价值感。

考不好?排名不好?没事,我还是一个开心快乐的好少年,我还有这么多好的性格和能力,我还有这么多喜欢的事情和好朋友。下次,下次我再试试。

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就是守军的城池营垒,一座城一座城守住了,永不失陷,才能在一场又一场战役中坚持下去。战场上最终留下的不是一时之勇,而是步步为营。



自我价值感的幻象

要怎样才能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呢?

说起来也很简单:要认可和肯定孩子“如其所是”、“如其所有”的真实,尤其是学习成绩以外的人格维度。

我在这儿先说一个父母常有的困惑:我也知道鼓励教育,我已经每天鼓励我家孩子、尽力夸ta了。可是ta还是没什么自信心,遇到题目就有畏难情绪。

我想对这样的父母说:并不是夸,就能夸出信心和自我价值感。夸不好,还能起到反作用。

给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带来重大阴影和危机的,就是孩子感受到的自己和父母夸的人不一致。父母夸孩子“是个聪明孩子”“从小就有天赋”“这方面也有才华”,而当孩子感觉到自己和父母夸的有差距,会有很强烈的负面效果。

我至少听到过两三个这样的故事。一个从小早慧、博览群书而闻名的孩子,一直以逻辑清晰让周围人称赞聪明,妈妈也认为是神童。但小学之后,随着这个孩子数学常考到八十多分,他和妈妈的矛盾冲突开始多起来。这个孩子并不做很多妈妈认为应该做的练习,总有很多理由,但考试之前紧张得尖叫。

另一个也被妈妈认为从小聪明的孩子,到了四年级之后,在班里的成绩下降到中下,妈妈说他很多题明明都应该会,但总是看一眼就走,不肯多花时间。我说,反应快不是聪明,聪明应该是能解决困难的问题才对,但是孩子为什么遇到困难问题就不愿意思考呢?他在逃避什么呢?

前面说到的遇到危机的女孩,妈妈也曾经说过这孩子在很多方面天赋非常出色。我跟她聊过天赋的事情,问她怎么看自己的天赋,她觉得自己各方面都没什么天赋,坚持不下去也很内疚,就是总体对不起家长的期望和付出,不值得活下去。

这样的故事,真的要罗列,还能往下写下去。

为什么有时候“夸奖”也会成为“魔咒”?

那是因为,夸奖的如果是“期望”而不是“已成”,会成为心理压力。夸奖只有夸到跟孩子的自我认知一样的时候,才是鼓励。一旦家长的期望和夸奖跟孩子的自我感受有偏差,孩子就会不自觉放大中间的差距。

孩子会越来越感觉家长在夸的是一个“想象中的孩子”,而现实中的千疮百孔的真实的自己,无处躲藏。孩子会加速逃离那个“想象中的孩子”。


不只是夸奖,家长在生活中对孩子的很多评价,都包含着一个“影子孩子”。

打个比方,如果一位出车祸丧失一条手臂的患者,一直在想自己幻影中“应有的那条手臂”,长期持续在对那条手臂虚空的想象中,那就容易陷入悲伤不可自拔,抑郁甚至疯癫。

但如果这位患者看着剩下的双腿和另一条手臂,心里想:还好有你们,我真的太幸运了,劫后余生我一定好好珍惜你们。那么他会很好地对待自己剩下的三条肢体,把健康照顾好,并物尽其用再用其余的肢体想办法过好生活。

日常管教中,父母经常每天凝视着“不存在的手臂”。

“我的孩子没有自觉性”,“我的孩子没有内驱力”,“我的孩子没有自律性”,“我的孩子没有专注力”,“我的孩子没有耐心”,“我的孩子太调皮”,“我的孩子没有时间观念”,“我的孩子语文不行”,“我的孩子脾气不好”,“我的孩子不听话”,“我的孩子不上进”……

家长一说起自己的孩子,几乎一定会有很多“幻影肢体”,就是家长觉得“应该在那儿,但是没在”的优点,家长心心念念、每天萦绕在脑子里的都是怎么让自己家孩子长出这条“幻影肢体”。

家长要怎么才能让孩子自我价值感提升呢?

只有家长从幻象的执念上转开目光,才能看见自己的孩子已有的部分,就是健康的、坚实的、有能力的“真实肢体”。这时候,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才能得到确认。

有的孩子不够自律,但是很有活力;

有的孩子时间观念弱,但是做喜欢的事情非常投入;

有的孩子不追求完美,但是心态好、韧性十足;

有的孩子反应不快,但是耐心比一般人都好;

有的孩子害羞胆小,但是情感细腻敏感;

有的孩子调皮捣蛋,但是做事爱冒险,勇往直前……

每个孩子身上已经生长出来的能力属性,才是他们能一辈子依赖生存的肢体。他们能爬多高的山、跨多远的河,都用的是这些“已有”的部分。

父母能让这些孩子用他们的活力、投入、韧性、耐心、细腻、勇往直前……来把自己的学习学好吗?

去除了“幻影肢体”的阻碍,就没什么不可能。



如何拥有稳定的自我价值感?

除了要对自己“已有”的能力感到自豪,孩子还要对自己“已是”的人格感到满意,才会对未来人生一往无前。

经常有家长问我:我认同优势教育,但要怎样发现孩子的优势呢?

我说:您不会发现优势,缺陷总能发现吧?你把您家孩子身上最显著的缺陷,翻译成反义词,就是优势了。

就像前面说过的,家长对于孩子身上缺失的能力远比已有的能力敏感,家长也对孩子的“性格缺陷”远比“性格优势”敏感。

我在各种父母见面会接受答疑的时候,经常接到的问题是:

我家孩子凡事都想最快以至于质量不高,怎么办?

我家孩子凡事都很慢但是追求完美主义,怎么办?


我家孩子太在意成败输赢,怎么办?


我家孩子太不在意成败输赢,怎么办?


我家孩子太喜欢随大流、总听别人的,怎么办?


我家孩子太不合群、总让人听自己的,怎么办?……

所有这些问题,我都很想回答:要不然你们换换孩子养?

有一个妈妈,很纠结于自己家孩子什么都要在班上做最快的一个,总要第一个交,但一些地方太心急会出错,跟其他作品放在一起也不是最优秀的。这位妈妈一直希望引导打消孩子对“最快”和“名次”的追求。

无独有偶,当天晚上一场见面会上,另一位妈妈说自己家孩子要把一切都一笔一画写完美,连草稿纸都要写工整,但作业就要写到很晚,这位妈妈安排孩子睡下,孩子还要爬起来写完作业、写好。这位妈妈问我怎么办,怎么能训练这个孩子写字快起来,怎么劝她把草稿本上的工整放弃掉。

后来我把第二个妈妈的问题告诉了第一个妈妈,第一个妈妈一下子就笑了,说如果我家孩子写到半夜,我非崩溃不可。

第一个孩子身上有千金不换的“争强好胜”和“敏捷的速度”。第二个孩子身上有千金不换的“责任心”和“对细节的匠人精神”。这些人格如果得到充分发展,都能成为一顶一的高手和大师级人物。

追求“快”的人,可以永远追求快,但可以因为熟练而“变好一点”;追求“好”的人,可以永远追求好,但可以因为熟练而“变快一点”。

最重要的是,没有孩子是错的,没有孩子需要放弃自我。


有的父母说:要是优缺点能互补、综合一下就好了,怎么才能都往中间靠一靠?

综合成什么呢?综合成那个想象中完美无缺的“十全大补孩子”?

这个观念,造就了相当多拧巴的成年人,每个维度都既要又要。但一个人不可能既争强好胜,又不争强好胜;既整洁规律,又不拘小节;既擅长冒险,又擅长规避风险;既喜欢领导别人,又喜欢跟随别人。

当一个成年人不知道自己“是谁”,也就不知道自己要“走什么路”,会照猫画虎学很多,却也无法调和种种拧巴的冲突,永远对自己不满意,但也不知道怎样满意。

孩子,作为她/他已是的人,已经就是足够好的人。

父母想让孩子有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就需要让孩子对自己的“已有”“已是”感到自豪,感到满意。

“遇上挫折又怎么样呢?我还是那个诚恳/踏实/温柔/搞笑/善良/认真/有逻辑/敏捷/细致/靠谱/创意多/勇敢/好人缘/安静/热闹/天马行空/自律……的人,而我知道,这就足够好了。”

孩子对真实的自己自豪,就是他们的城池营垒。横扫千军也罢,归田园居也罢,这是他们出发和最后的精神家园。他们能欣赏和认可自己,自然会基于这样的自我认知追求更好的结果。他们进取,是因为对自己自豪。他们知足,是因为对自己满意。重要的是,无论成败得失,他们在心里有家可归。

这是促进好好学习的之“道”:让孩子看见真实的被欣赏的自己。

前提是,父母要先有能力看见。

我们今天讲的是孩子与自我的心理联结,这是学习的小树苗站稳的土壤。当然,孩子不是“自我感觉良好”就能获得好的结果,还是需要“对学习感觉良好”以及有必要的训练和方法。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