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4年第二期(总第772期)
【按】前一段时间,就学生生病这个事情,我写了一篇文章:《》,引发了广泛关注。但觉得有些问题,还是没有说透彻,于是,接着再说一说与此相关的问题。
元旦过后,新年之后开学第一天,班里一下子又有七八个位置空着,这些同学因病没来上课。我以为是我教的这个班情况比较特殊,问问其他老师,原来情况都差不多,甚至有的班有十来个因病没有来。
针对这个状况,我不禁要问:“元芳,你怎么看?”
可能有人会说,为啥会生病,元旦假期没有好好休息,瞎折腾,然后就病了呗。那语气不乏责备的意味,甚至给人的感觉是你生病你活该,谁让你瞎折腾了。
但进一步追问,放假折腾一下,就一定会生病吗?折腾和生病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为什么同样折腾,有人生病,有人就不生病呢?
假设这一次确实是因为折腾,所以生病了。那有些同学,一个学期以来,已经病不止一次,而是三番五次地生病,但并不是每次生病都赶上放假,也不存在瞎折腾导致作息混乱的情形。那没有折腾,却也时常生病,又该作何解释呢?
如果三番五次生病的只是特定的某个同学,那我们可以说是该同学体质太弱,黄鼠狼专咬病鸭子,所以他经常中招。但如果生病的不是一个,而是一批,那又该作何解释呢?
尽管造成生病的因素有很多种,但追根究底,学生体质虚弱是导致生病的根本原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旦体质下降,那各种病毒的侵入也是必然的。而不管是学校的,还是地方的,甚至是国家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常常都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近些年来学生整体体质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为什么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日渐提升,营养越来越丰富,而学生的体质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呢?不得不说,这与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缺乏锻炼密切相关。青少年时期,本应该是充满活力,精力最旺盛,体质最好的时期,但我们却为取得好成绩,付出了太大的代价。
PISA测试(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进行的15岁学生阅读、数学、科学能力评价研究项目),当很多人为中国学生取得优异成绩骄傲欢呼时,很少有人知道这优异成绩的背后又隐藏了哪些不为人知的问题。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撰文指出:
中国不仅获得了学业成就的第一,还获得了课业负担第一,学习时间之长,是世界之最。这说的世界之最完全是真实的,高于OECD国家其他的平均值7.8个小时,港澳和其他地区课外学习时间是上海的一半,而日本仅为上海的1/3。这个排行最后的一位是日本,而上海是第一位,可以看到这个差距之大。
PISA还测量了孩子的主观感受,就是学生在学校的幸福感知。从2018年调查来看,中国的学生幸福感知也是排在了最后的序列,排到了第51位和第61位。
除此之外,杨东平教授还用详实的数据指出了PISA测试中我国教育暴露出来的其他种种问题,详细可以参见《》
原来我们的优异成绩,是依靠超高投入获得的。从投入产出比来看,实际处于极低的水平。凭什么其他国家的青少年能用那么少的时间,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而我们却不能呢?我们的青少年不勤劳吗?我们的青少年不聪明吗?都不是。但既勤劳,又聪明,却为啥偏偏做不好呢?
这不能怪孩子。问题出在了我们对学习,对教育的根本认识上。我们把成绩放在第一位,对分数有疯狂甚至病态的追求,却从不考虑投入产出比,总是想当然地认定投入越多,必然也收获越多,这完全违背人的学习规律,成长规律,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这种代价不仅表现在生理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体质变差,容易生病,也表现在心理上,越来越高比例的心理问题发生率。结果如何呢?很可能是赢了今天,但却输了明天。如果我们输了明天,那赢了今天又如何呢?
回到学生大面积生病这个问题上来,我还观察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比较我所教的两个不同类型的班级,那个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班级,学生在生病的比例上,常常要远低于另外一个普通班级。看起来,这些孩子除了学习成绩不错之外,体质好像也更好一些,更禁折腾一些。
但是,禁折腾就可以成为我们在学业上给他们不断加码的理由吗?这个“他们”不止指我教的那个拔尖创新班的学生,也指每一个暂时还未生病(生理上的,心理上的疾病)的孩子。
我用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自带广告】
欢迎关注我的新书《用减法教语文》,书中有很多能够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鲜活课例。具体内容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