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黎雨辰 北京报道2024年的第一批新基金正蓄势待发。
Wind数据显示,2024年首周共有28只公募基金启动发行程序(合并份额计算,下同),其中包含12只股票型或偏股混合基金,9只ETF基金,7只债券或偏债混合基金以及1只指数增强基金。
1月全月内,目前则已有60只基金“定档”,公布发行计划的产品大部分集中在上中旬。
这一数字相比于2021年161只和2022的134只虽仍有距离,但同比去年56只已有所回暖,权益基金在新发数量上的主导位置也或意味着市场情绪有所升温。
具体来看,机构在权益布局上“攻守兼备”——新发市场中既有延续年末热度的红利基金,亦有标志着成长方向的科技与医药类产品。
产品、基金经理齐“上新”
新发产品结构方面,1月内几大类基金的“上新”整体较为均衡,包含23只主动权益基金、20只ETF和15只债券型基金。QDII和FOF的首月发行数量有所下滑,月内仅有景顺长城旗下的标普消费精选ETF和保守养老一年持有混合FOF正在排队。
在机构端,诸多头部公募基金领跑新一年市场布局,首周便有富国基金、华夏基金、中欧基金、易方达基金等19家机构下场。综合全月的发行情况来看,易方达基金新发数量最多,包含7只ETF和1只债基。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月内发行的ETF大量启用了新生代基金经理。以本周发行的基金为例,发行于1月2日的中欧中证机器人指数,也是其基金经理宋巍巍所管的第一支产品。易方达基金旗下多只宽基ETF和华夏基金旗下两只行业主题ETF,其基金经理从业时长均同样在2年内。
“ETF作为被动产品,新人独立管理的难度低于主动权益,但每日仍需持续做好控制基金与跟踪指数之间的误差、进行风险监控等重要工作。”一位月内有新基金发行的大型公募人士向记者指出。
该公募人士进一步提到,年初作为一个新阶段的时点,投资者和渠道对市场变化具有更强的包容性,新人在发挥投资策略、验证投资理念时压力也更小。从整个行业的视角上来看,许多公募去年持续为投研团队纳入新鲜血液,客观上也这些新兵也亟需历练,以保持投研梯队的多层次建设。
主动权益基金的掌舵者则以中生代居多,其中不乏明星基金经理。譬如即将发行于1月4日的国富招瑞优选股票,其基金经理王晓宁上任于2013年7月30日,截至目前已有10.4年的基金经理从业经验,是首周发行基金中资历最深的管理者。
当前王晓宁在管产品4只,总规模32.71亿元,任职回报113.27%,年化回报7.75%,在行业中排名居前。
权益布局攻守兼备
2023年的A股震荡行情下,公募基金新发市场规模收缩,基金发行数量和发行总份额逐次下降。Wind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场共发行1271只非货基金,较2022年减少151只,降幅为10.62%。发行总规模则为1.15万亿元,同比2022年的1.49万亿元缩水约22.72%。
而纵观市场上的产品构成,债基无论在数量亦或份额上都是2023新基发行的主力军。去年年内,365只新成立的债券型基金合计发行规模达7980.79亿份,占整体发行份额的71.3%。权益型基金发行不振,其中混合型基金占12.71%。发行份额占比12.56%的股票型基金,主要来自ETF的扩张。
但眼下,无论是新一个月72%的权益基金新发数量占比,还是近4成的主动权益基金占比,都一定程度体现出投资者对权益布局热情的重拾,和对A股走势的期许。
“权益型基金的发行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到A股影响,当市场人气回暖, 具有赚钱效应时,权益型基金的发行占比会有提升,反之,当市场交投冷清,观望情绪较浓时,资金有避险需求,则固收类产品的发行占比较大。”华龙证券分析师陈霁在近期研报中提到。
在此前提下,陈霁建议国内权益类产品建议以哑铃策略为主。左端配置防御性较强的资产,如红利低波,右端配置成长性较大的资产,科技和医药板块在当前环境下,兼具有成长与估值优势。
新发基金的赛道属性也确实印证了这一行情。记者注意到,1月首发的ETF除大量宽基产品外,还包含了汇添富中证红利ETF发起式、大成红利汇聚混合等,不难看出2023年末的红利热潮仍在持续。
科技板块也确实成为了月内机构布局主动权益基金的核心方向,首周即有6只,包括银华中证国新央企科技引领ETF联接、易方达国证信息技术创新主题ETF发起式联接、招商中证机器人指数型发起式、华夏中证全指信息技术ETF和中欧基金旗下的科技成长混合与中证机器人指数发起式。
月内有新基金覆盖的科技细分赛道,还包括但不限于半导体、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医药健康主题基金和少部分消费类产品也存在于新发队伍中。
永赢基金向记者指出,2024年经济有望持续稳定修复,上市公司盈利有望持续回暖。一是随着经济内生修复、居民疫后“疤痕效应”缓释,消费有望进一步企稳,并构成明年国内经济的基本盘。二是在政策保障下,投资端持续发力,一方面增发国债将有效支撑基建投资,另一方面“三大工程”加快推进,有助于稳定地产投资。此外,出口边际回暖也有望带动制造业投资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