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后,伊朗再次被刺痛

新闻资讯2024-01-04 14:08:45橙橘网

四年后,伊朗再次被刺痛

2024年1月3日下午,伊朗东南部城市克尔曼市发生连环爆炸案,造成至少95人死亡,超200人受伤,死亡人数可能会继续上升。

四年前的同一天,伊朗“三号人物”、伊朗革命卫队前高级将领卡西姆·苏莱曼尼,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国际机场附近遭遇美军三枚导弹袭击,当场死亡,终年62岁。

四年来,伊朗人民并没有忘记苏莱曼尼,这次的爆炸事件均发生在通往苏莱曼尼陵墓的道路上。在一片恐慌和血泊中,伊朗人民再次感受到了4年前的那种震惊和愤怒。

爆炸发生后,观察者网连线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孙德刚,第一时间带来解读。


连环爆炸案现场

观察者网:现在大家最关心的是,谁干的?以色列?伊朗国内反对派?还是美国指使的?

孙德刚:从这次爆炸的手段来看,伊朗国内分裂势力包括“俾路支解放军”发动袭击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但从最近美国和以色列同伊朗的军事博弈时间点来看,美国和以色列背后操纵和介入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我们看到最近以色列对伊朗及其代理人发动了多轮打击,去年12月底空袭叙利亚,造成伊朗驻叙利亚的高级顾问穆萨维丧生。今年年初,以色列无人机袭击了位于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哈马斯办公室,造成哈马斯政治局副主席萨利赫·阿鲁里在内的7名哈马斯成员丧生。美国在伊拉克也发动了多轮针对真主旅的军事行动,在红海沿岸对也门胡塞武装船只发动袭击。

如果把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串起来的话,可以发现美国和以色列在对伊朗及其代理人发动多点式精准打击,所以这次伊朗境内的暴恐袭击,和美以近期的军事行动具有延续性,时间点又正好是苏莱曼尼遇刺4周年,所以不排除美以策动伊朗内部的一些势力发动了此次袭击。

观察者网:不过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马特·米勒已经表示,美国没有关于爆炸的“任何独立信息”,国务院“没有理由相信以色列参与其中”。这是故意撇清关系吗?

孙德刚:我认为是这样的。美国今年要面临大选,不愿意和伊朗正面对抗,而且如果直接回应的话,意味着美国支持恐怖主义,所以美国第一时间与此次恐怖袭击撇清关系,我相信以色列也会撇清关系或者拒绝表态,并把所有责任推给伊朗境内包括俾路支、“伊斯兰国”这些恐怖组织。

但是从袭击手段以及袭击时间来看,和近期美以对伊朗及其代理人的打击,在逻辑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现在我们看不到更多的信息,只能是猜测美以有策应袭击的可能性,至少是里应外合。

观察者网:其实在这次以色列发起对哈马斯的报复之前,美国是想要从中东撤出的,但又被以色列给搅和进去了。巴以冲突之后,是不是意味着美国的中东战略会发生改变,重新加大对这一地区的投入?

孙德刚:从特朗普到拜登,美国的全球战略具有一致性,都认为美国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大国,把美国全球领导力的下降归咎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大国在印太地区对它构成了挑战,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欧洲大国在北大西洋对它构成了挑战。当前,美国的首要任务是应对大国战略竞争,包括中美科技竞争,以及和俄罗斯的军事竞争。

所以实际上,美国政府认为伊朗其实跟美国不在一个重量级上,中东消耗美国太多精力,甚至成为一个包袱,削弱了美国与中俄进行战略竞争的能力,所以想从中东抽身。但是中东的局势发展,又把美国拉回来了。所以从去年10月7日巴以冲突之后,美国又被迫卷入中东纷争,因为维护以色列的生存和安全,被视为美国在中东的主要利益。

观察者网:实际上这次巴以冲突以来,以色列清除哈马斯的决心非常大。伊朗也是他们行动中的一环吗?

孙德刚:去年10月7日哈马斯发动“阿克萨洪水行动”,打得以色列措手不及,也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此后以色列多次扬言要进行报复,第一阶段的报复主要是针对巴勒斯坦境内的哈马斯,目前处于报复的第二阶段,多点、多线对伊朗进行打击。

在打击伊朗为首的“抵抗联盟”过程中,我们看到美国和以色列似乎存在一定的分工:美国主要打击也门胡塞武装以及伊拉克的真主旅,以色列主要打击的是黎巴嫩真主党、哈马斯。在破坏和打击伊朗问题上,美以则开展共同行动。

从美国和以色列的角度来看,哈马斯是伊朗领导下的“抵抗联盟”的成员,也是伊朗的代理人。哈马斯只是标,打击哈马斯只能治标,最后治本还是要解决所谓伊朗威胁问题。美以认为,不去给伊朗制造混乱,以色列就会陷入被动,周边环境是不会得到改善的,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讲,美以现在其实是想在伊朗境内和周边制造更多麻烦,迫使伊朗从战略攻势转向守势。只有这样,以色列的安全环境才能得到改善。

观察者网:和四年前苏莱曼尼遇刺时一样,伊朗已经表示誓言要“复仇”。您认为接下来伊朗会不会有一些实质性的举动?

孙德刚:伊朗的反制措施已经开始。在穆萨维葬礼结束的第二天,伊朗就绞死了四名藏身在伊朗的以色列特工,后面可能还会加大国内的肃清和反间谍力度。

第二个反制措施就是进一步支持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和伊拉克真主旅等,让他们针对美国和以色列的硬目标和软目标发动更多袭击,迫使美国和以色列多点布局和疲于应对,难以将矛头全部指向伊朗,在伊朗境内发动更多袭击。

第三个反制措施,很可能是在战略上推动伊朗核计划。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朗核协议以来,伊朗核问题已拖了很多年,伊朗一直处在核门槛上,但没有越过去。如果美国和以色列进一步打击伊朗,甚至在国内制造更多的麻烦,为维护政权安全和自保,不排除伊朗在核问题上再往前走一步,在政治上给美国施压。

观察者网:这样中东局势只会越来越危险。这轮巴以冲突后,大家就一直在担心加沙地区的冲突会不会扩大。此次伊朗遭受连环爆炸,会不会成为中东战争的加速器?

孙德刚:巴以冲突至今,性质已经发生变化。去年10月7日开始,主要矛盾方是巴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以色列和美国为一方,伊朗为代表的抵抗联盟为另一方,冲突已经发生了外溢,也在升级。

以前伊朗问题还只是海湾地区的问题,巴以冲突是一个地中海东部的问题。接下来中东地区会多点爆发冲突,从地中海到红海再到波斯湾,冲突会连成一片。

观察者网:但从阿拉伯国家的表现来看,巴以冲突到现在已经快3个月了,阿拉伯国家在军事上并没有统一行动,只有一些口头上的谴责。这是不是说明,现在大家更愿意明哲保身,并没有意愿卷入和挑起更大的军事冲突?

孙德刚:阿拉伯国家有22个,各国国情、制度和资源禀赋不太,都有自己的利益取向和外交战略,有些跟美国关系友好,不愿意在巴以问题上站在美国的对立面。此外,对哈马斯和伊朗为主导的抵抗联盟,不同阿拉伯国家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有些甚至还持保留态度,只有叙利亚、伊拉克真主旅、黎巴嫩真主党,哈马斯力挺伊朗。有些国家对伊朗持警惕和怀疑的态度,视伊朗为什叶派的代言人和潜在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阿拉伯国家对外政策具有多元化,绝大部分国家采取了对冲策略或中立政策。因为阿拉伯国家自身内部的经济问题普遍严重,如果再卷入到一场军事冲突之中,会牵扯更多的精力。所以绝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其实是保持一种中立政策,不愿意卷入冲突。

观察者网:会有这样一个契机,或者刺激性事件,让阿拉伯国家加入到冲突当中,或者说以更积极的态度去解决目前中东面临的问题吗?

孙德刚:现在很难,阿拉伯国家主要面临的问题还是在国内民生治理。俄乌冲突之后,阿拉伯国家内部粮食安全、收支平衡、青年人就业、金融安全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压力,在此背景下,阿拉伯各国都会选择在外交上尽量避免卷入冲突,只有这样才能够集中精力来应对国内问题。

对于中东地区的冲突,阿拉伯国家总体上束手无策的,缺乏解决热点问题的共识与能力。在巴以冲突这一点上,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尽管通过决议,但很难有所作为。广大阿拉伯国家尽管在政治上和道义上支持巴勒斯坦,但是行动上恐怕还很难形成步调一致的统一战线。

观察者网:其实我还想说说苏莱曼尼遇刺这件事情,尽管已经过去4年了,但我们看到伊朗人民还在纪念。对于伊朗来说,苏莱曼尼遇刺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去年12月底您刚刚去过伊朗,当地社会氛围发生了哪些变化?

孙德刚:伊朗一直认为自己是地区强国,它在周边地区利用抵抗联盟和什叶派的影响力,在中东乃至中亚建立了非常强大的网络,目的就是反对地区霸权国以色列,以及反对全球霸权国美国。

苏莱曼尼号称伊朗的三号人物,2020年初他被美国定点清除,其实对伊朗触动很大,特别是精神上成为创伤性事件,迫使伊朗不光要关注境外安全,也要注意国内安全。苏莱曼尼遇刺,以及后来的核物理学家法赫里扎德遇刺身亡,也暴露出伊朗的情报能力和国内安保其实面临诸多漏洞,对伊朗的信心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4年过去了,伊朗人民内心的伤痛还在。为了纪念苏莱曼尼,伊朗外交部下属智库政治与国际问题研究所(IPIS)把办公大楼更名为“苏莱曼尼大楼”,有一种卧薪尝胆的涵义。

以色列和美国对伊朗的打击,激发了伊朗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客观上帮助了伊朗国内的保守主义势力,进一步弥合了伊朗内部的分歧。无论是在议会还是在政府中,保守主义势力处于绝对强势,改革派得不到支持,政治空间也变小了。


2020年1月6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伊朗民众为苏莱曼尼送行

观察者网:在和学界的交流中,他们对目前伊朗在中东的处境是如何研判的?认为伊朗在巴以冲突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孙德刚:从伊朗的角度来讲,尽管国内经济面临很大困难,民生问题突出,但是伊朗作为政治大国,依然信心满满,认为同美以博弈的时间在自己一边。伊朗学界认为在巴以冲突中,美国和以色列在中东的影响力在下降,美国和以色列是被国际社会孤立,伊朗、土耳其和沙特这三驾马车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形成了团结和统一,所以时间在伊朗一边。

伊朗还强调自己是地区大国,离开伊朗,中东任何问题都没法解决,包括巴以问题以及也门、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问题等。在中亚地区,离开伊朗,阿富汗问题也解决不了。伊朗收容了数百万的伊阿富汗难民,联合打击毒品走私,成为阿富汗利益攸关方。

所以伊朗的自我认知是,伊朗是地区枢纽国。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和以色列会进一步被孤立,硬实力和软实力会持续下降,因为他们站在了人类公平与正义的对立面,而以伊朗为代表的力量是正义的抵抗力量;伊朗不是在争霸,而是反霸。

10天前我们在伊朗交流考察,也感受非常强烈。首先,伊朗认为自己是文明古国,是文明型国家;第二,伊朗是政治大国,成为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组织和伊斯兰合作组织的重要成员;第三,伊朗是军事强国,军事力量号称西亚第一。现在伊朗的主要问题还是在国内经济、就业等民生问题上,经济增长乏力,金融系统脆弱。如果伊朗不尽快解决国内经济问题,就会上升为安全问题,也会给外部势力可乘之机。

观察者网:年初和伊朗相关的还有个事情是金砖扩员,伊朗也在其中。新加入的五位成国中,四个位于中东。伊朗等中东国家的加入后,将给地区发展和国际秩序重构带来哪些影响?

孙德刚:伊朗认为要从地区强国上升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必须要有战略纵深。目前来看,伊朗的政治目标清晰,在战略上形成了三环态势:一环是和西边的阿拉伯国家实现了外交关系正常化,包括去年在中国的斡旋下,和沙特、巴林、苏丹、也门等实现了和解,在伊斯兰合作组织中不再被孤立。第二环就是在东部,2023年伊朗加入了上合组织,在欧亚腹地拓展了战略纵深,获得可靠的大后方。第三环是在全球南方,伊朗成为金砖国家组织新成员,扩大了在全球南方的影响力。

尽管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组织不是军事同盟,但是对于伊朗来讲,加入这两个组织在政治上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伊朗也因此认为自己实现了作为地区强国的战略目标,政治和安全环境得到了大幅改善。伊朗摆脱西方对它的孤立和封锁,是美国所不愿意看到的。在美以共同打压下,接下来伊朗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