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注近60个早期医药标的,合肥能赌到一个“蔚来”吗?

新闻资讯2023-10-18 00:16:11橙橘网

押注近60个早期医药标的,合肥能赌到一个“蔚来”吗?

近期,万邦医药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这是安徽CRO领域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同时也是合肥近三年来的第五家上市医药企业。

相比于二级市场,合肥医药领域在一级市场更加热闹。据动脉橙数据库不完全统计,过去三年,合肥在医药领域共完成60起融资,覆盖超50家医药企业。不过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下的投资项目还有很多,据合肥某国资人士透露,“我们医药团队目前有近10个投资经理,每个人基本都手握着三四个医药项目。”

从这也不难看出,合肥近几年对医药领域的投入力度相当之大。但其实,合肥近些年的名气并非是源于医药,而是得益于对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汽车的三次“豪赌”,也正是因为如此,合肥才有了“风投之城”的名声,而快速复制“合肥模式”,也成为一些省市这些年来希望做成的事情。

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听说过特别成功的案例,反倒是盲目上马的不少,这是因为好的招商和投资,一定是在特定时间下的特定产物。一位经手过合肥数次投资项目的招商人员表示,即便是合肥,如果再来一次,也不能保证自己一定能成功。

因此,当合肥将投资视角大举转向医药时,大家心中都有一个疑问,即合肥这“泼天的富贵”,是否能轮到医药领域呢?这很值得期待。

自我复制,“合肥模式”能直接套用吗?

过去十年,合肥通过缓建地铁押宝京东方、千亿资金投注长鑫存储、联手战略投资者接盘蔚来汽车等重磅投资,不仅快速跻身万亿产值俱乐部,还培育出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不过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不少主体产业在现阶段已经趋于成熟。以新型显示器件为例,随着京东方、维信诺、康宁等头部企业集聚,合肥目前在新型显示产业已成为国内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产业集群,年产值已突破千亿,其中液晶显示器件主机业务收入超过全国1/5。

眼看着优势产业正逐渐逼近天花板,合肥也在极力寻找下一个潜力市场,而目光很快就聚焦到生物医药领域,这一方面是因为医药产业极具硬科技属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其庞大的市场体量完全能够支撑合肥向前更进一步。

那么,合肥究竟是如何突围医药产业的呢?这还得从一个“失败案例”说起。

2013年,合肥宣布与北大未名集团合作,投资200亿共同在合肥建设医药产业园。据悉,合肥选择与未名合作,很重要的一点是看中了其拥有北大背书和上市公司的光环。但事与愿违,2019年,由于资金链断裂,未名集团宣布破产重组,而留给合肥的最新一条消息是在今年1月,未名医药全资子公司合肥未名拟出售房地产及车位,以盘活低效资产。

在未名碰壁的合肥逐渐意识到,仅仅依靠光环就促成的医药产业投资显然行不通。这是因为医药产业的特殊属性,就决定了其很难依靠某一家明星企业,就能够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横向发展。

对此,已在合肥落地五年的登特菲科技CEO黄开先感触较深,他向动脉网谈到,“生物医药跟半导体以及新能源汽车还是不太一样,虽然市场体量都很大,但生物医药分布的领域更广,换句话说,就是产业维度更多也更复杂,并不像半导体或者新能源汽车,它的产业上下游很清楚,然后也很垂直,构建起来相对容易。

因此,对于合肥来说,想要发展医药产业,就不能简单地复制京东方以及蔚来的引进模式,而是应该结合本土产业资源,从0开始孵化初创项目,即近几年投资界一直在提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通过观察数据,动脉网发现合肥近几年始终都沿着这一产业逻辑在集中布局。据不完全统计,合肥过去三年在医药领域完成的近60起融资中,A轮以前的投资比例达到68.21%,其中药和器械的覆盖比例达到95%,并且大多都是近几年的热门方向,包括AI医疗、创新药、影像设备等等。

对此,某合肥国资人士谈到,“目前在医药方向,合肥并没有花特别大的精力去把某家大企业的总部迁来,一是操作难度大,二是风险也很高。近一两年,合肥更多的目光还是聚焦在自身,重点在孵化自己的医药产业丛林,然后在丛林里培养种子选手,并推动其成为链主,从而打通产业上下游。”

而在这背后,少不了合肥国资背景机构的身影。据动脉橙数据库不完全统计,以合肥产投、合肥创投、合肥高投为代表的的一批合肥本地国资,过去三年已在医药领域共完成30起融资,占总投资比例超过一半,并且大多都是A轮以前的早期投资。

图1. 近三年合肥国资医药投资情况(数据来源:动脉橙)

近期,总规模5亿的合肥产投科创种子基金已正式揭牌,首批13家基金合伙人集中签约,标志着合肥市种子基金再扩容,基金总规模增至10亿,将重点聚焦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产业集群建设。这表明合肥国资对于医药领域的投资力度仍在加强。

反其“道”而行,合肥底气在哪?

“合肥在医药这块,起步还是稍晚了”,这是某国资人士对当前合肥医药产业的感慨。

不过事实也如此。与合肥相邻的苏州如今医药产业产值已超过2000亿,并诞生了BioBAY这样的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追根溯源,其起源点就在于2007年成立的元禾控股。而在同一时期,合肥还沉溺于与京东方的“爱恨情仇”。

时间快速拨到2020年,我国医药产业正迎来第二次发展浪潮,不过此时的合肥已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蔚来身上,毕竟彼时的蔚来资金链断裂,最低股价仅1.19美元,几乎触及了退市红线,因此就连创始人李斌也多次调侃,认为是合肥将蔚来从“重症监护室”转到了“普通病房”。

虽然从最后的结果来看,京东方和蔚来都成为了合肥的典型投资案例,但两次错过发展机遇,合肥如今再看医药产业已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进入2023年,整个医药市场持续低迷,初创企业难以融资,中后期企业上市之路又困难重重,近期就有多家医药企业宣布终止IPO。当然,投资人的日子也没好过到哪儿去,募资难度加剧,好项目又少又内卷,半年不上投决会已成常态。

所以,逆风而行的合肥,想要后发制人啃下医药这块硬骨头,就必须得拿出更多的真本事。

而从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倒推,合肥第一张底牌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全国唯一由中科院直属的“双一流”高校,中科大代表的是超强的科研实力以及全球顶尖的科研资源。据悉,中科大SCI论文篇均引用连续11年保持C9高校第一,另外NI指数常年稳居全球高校前十,2022年则高居第五。

此外,中科大近些年还一直在加强与医院端的合作,并在2017年将安徽省立医院以附属医院形式并入,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这不仅为医药研发提供了临床场景,也推动培养更多医疗高端复合型人才。而这都意味着,未来会有大量医药项目走向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项目来源。

但好项目终归还需要人才来支撑,所以合肥在医药产业的第二张底牌就是人才资源。根据近期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城市活力报告》显示,合肥是新一线城市中近3年常驻人口增长率最大的城市,增幅达到13.3%。具体到增长方式,一方面是迁移增长,2022年合肥市迁移增长人口13.5万人;而另一方面则是本地留存,以高校毕业生为例,根据政府数据,2022年毕业生留皖就业率74.2%,创历史新高。

在此次动脉网对合肥多家医药企业的调研中,谈到为何要落地合肥时,大家都提到了合肥人才密度和厚度的优势,而这都得益于合肥近些年对于人才需求的理解。

登特菲科技CEO黄开先向动脉网讲述到,“近几年,我个人感觉合肥整个就业面是越来越宽了,一方面是落地了各种各样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为研发人才提供了平台,而在产业方面,不仅有头部企业,同时还有大量新兴初创公司可以选择,再加上合肥相应的人才政策、配套以及待遇都在不断地完善和提升,对于顶尖人才的吸引力也在增强。”

不过有好的项目,好的人才还不够,对于医药产业来说,好的产业环境和配套也至关重要,而这恰好也是合肥最后一张底牌,但这得从多个维度来看。

一方面在政府端,通过京东方和蔚来的成功案例,产业里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合肥政府在投资项目时的魄力和决心,同时还有合肥政府的专业和高效。据内部人士透露,合肥市投促局每年都会编写一份《合肥市重点产业招商指南》,其中不仅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和行业报告,对每个细分行业都有专业细致的分析,并且每年还会根据产业趋势进行增减。

而除了自身修炼,合肥政府也非常善于借用外力来为自己的专业能力加码。据悉,为了让真正懂科技懂产业的人来参与投资项目的运作,合肥开创性地引入高校人才挂职的方式,在合肥选了20多所大学里面的教授、副教授直接作为招商顾问,并成立目标产业领域顶级专家数据库,为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图2. 2018-2023年合肥备案基金数量(数据来源:清科创业)

也正是因为如此,合肥在投资医药项目时才更有底气,也更游刃有余。在登特菲医疗过去几次的投资事件中,几乎都有合肥国资参与的身影,对此,黄开先感触颇深,“相比于其他机构,合肥国资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第一点就是比市场化机构更积极,对于项目的渴望度非常高;第二点是非常专业,不仅针对不同阶段的项目都有相对应的基金,并且从投前、投中到投后,整个运作流程也完全遵从市场化;第三点是对于项目有很强的包容性,尤其是当项目遇到困难的时候,会竭尽所能地为项目提供支撑。”

也就是说,合肥在投资产业逻辑上,已经形成了“国家出资+专业运作+市场退出”的先进模式。

在这一点上,其他省市或许咬咬牙、努努力也能学会,但合肥有一点是各地省市后天学不来的,即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

据悉,目前的合肥既参与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行动计划,同时又被纳入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与南京、杭州并列,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简而言之,合肥拥有着一个“优质朋友圈”,而这必然会对合肥医药产业发展产生协同作用。

近几年,随着上海、苏州医药市场在到达一定高度后,已逐渐趋于饱和,其中有大量项目正在向内陆城市快速迁移,而正处于“朋友圈”的合肥无疑有先发优势,因此对于上海苏州的医药项目也更有吸引力。

以一个具体场景为例,从人口地理学来看,合肥正好在胡焕庸线以东部分的中心位置,这个中心位置最直接的意义就是节省物流费。京东方创始人王东升在落地合肥前曾算过一笔账,在合肥做生产基地,一辆车能省4000元左右的物流费,包括进厂物流、整车物流,那么100万辆车,就能省出40个亿。背后的原因,就是从合肥运到主流消费者目的地,平均里程是最短的。

因此,合肥医药产业向外的吸引力正愈发明显,某合肥国资人士对此深有同感,“近一两年,有不少来自上海和苏州的医药项目最终选择落地在了合肥,这其中的考虑除了离核心客户圈近,经营成本能够有效控制之外,最关键的一点是相比于上海和苏州,合肥当前能给到项目的扶持力度更大,同时也更聚焦。”

当然,除了这些,在医药产业方面,合肥还有载体的支撑,比如孵化器、医药产业园等等,以及还有去年刚成立的、聚焦于创新成果转化的“科大硅谷”,这都是合肥在推动医药产业的重要筹码。

是等还是赌?合肥能拥有一个医药领域的“蔚来”吗?

看待事物不能只看一面,在医药产业的发展上,合肥也有一些担心和焦虑。

据内部人士透露,虽然合肥当前将医药列为重要产业方向,也纳入了“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现象级产业地标中的重要一环,但由于医药产业的高风险和长周期回报属性,再加上合肥本身在这一领域的专业能力和产业积淀还不够,所以合肥并不会在现阶段特别强推这一产业,而是保持谨慎,持续观望,投资也多是以跟投为主,希望在不断的市场变化之中寻找机会。

图3. 合肥“芯屏汽合”“急终生智”产业解析

这也就意味着,在合肥医药产业发展这条故事线上,可能并不会产生像京东方、蔚来这样轰轰烈烈的情节,更多的可能是细水长流的磨合和积累。

不过这也刚好契合合肥本身的产业逻辑,然大家都认为合肥近些年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是靠“All In”的豪赌换来的,但事实上,合肥在“赌”之前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并且也都进行了提前布局。

以合肥当年引进中科大为例。1970年,在北京重点高校纷纷外迁之际,中科大最终落地合肥,但此时的合肥物资匮乏、条件艰苦,很多时候都满足不了中科大的需求,所以中科大在刚落地合肥的那几年也一直想再度外迁。

即便如此,合肥对中科大始终都拿出最大诚意,不仅将铁路直接修到校门口,在电力不足的情况下,合肥仍然将中科大列为优先于省政府的供电单位,此外地处淮河之南,合肥并没有暖气,但还是为中科大校园实现了供暖。最终,中科大留在了合肥,并在日后成为整个合肥乃至安徽最好的大学。而这,也被认为是合肥投资史上最成功的一笔,后续合肥多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一笔投资。

事实上,合肥“押宝”京东方也是如此,虽然大家那时看到的京东方是处于亏损状态、市场销售不理想的“烫手山芋”,但对于合肥来说,如果不狠心拿下这条产线,那些彩电企业就可能出于降低物流成本的考虑而迁到离液晶生产基地近的地方,这对合肥家电制造业的地位将产生致命冲击。所以也就有了合肥市委“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做成这件事”的决心。

因此,眼下站在医药市场,与其说是合肥是等一个医药领域里的“蔚来”,或者是京东方,不如说是合肥在等待又一次“豪赌”的机会。

本文标签: 合肥  蔚来  苏州  上海  产业园  医药标的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