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限薪传闻,凸显公募行业走向荒诞危险

新闻资讯2024-01-05 08:22:26橙橘网

基金经理限薪传闻,凸显公募行业走向荒诞危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公募基金经理薪酬或将封顶350万元",这一词条登上微博热搜。市场对此普遍拍手叫好,以此宣泄此前高位进场,大幅亏损的怒气,但狂热之时,不妨多一些冷思考:基金业信任跌至冰点,根本原因是什么?何以救行业于水火?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多位公募人士向蓝鲸财经表示,限薪350万是无稽之谈。不过,就算是真的,限制薪水就能解决目前的问题吗?显然短期作用甚微,长期只会倒逼优秀的基金经理离开公募。

目前基金行业与持有人最大的矛盾,并不在于基金经理的薪资,而是,持有人的收益不及预期。绝大多数投资者进场时,都期待基金能让他们的财富滚雪球,而制造这种"美好期待"的正是基金公司。

2021年,A股正处牛市,基金公司为了招揽规模,趁机开启了一场"造星"的营销闹剧。一些公司的投入营销费用甚至上亿,将产品动辄200%的累积收益率,用最显眼的字体加粗标注,这些既往业绩给投资者美好的收益预期。但也是2021年,市场已经走过两年的牛市,白酒、医药等赛道行情也行至尾声,并且股票估值整体较高,但基金公司却仍然选择高位宣传或者高位发行。而后,这些主题基金开始大幅回撤,至今没有止跌的迹象,套牢诸多投资者。

二级市场都具有周期性,熊市和牛市交替分布。狂热入场的投资者也许不知道这个规律,但历经熊牛的基金公司,明知市场将走熊,却依旧狂热发新。

不过,基金经理也只是一个标准的打工人,有话语权者甚少。在面对公司强权时,就连周应波、王宗合这类"台柱子"也无力反抗。2019年三季度开始,周应波便在季报中频繁表达了自己的规模焦虑,明确表达不愿再管理新产品。不过,2020年三季度,中欧基金仍然增聘周应波管理两只新发。次年,周应波离开公募,创建了运舟资本。再例如王宗合,2022年中便被爆出确诊身患重症,但2023年3月,鹏华基金才陆续让其卸任旗下基金。

基金经理常年高强度工作,已不是新鲜事。所以也有业内人士笑称,在中国根本不可能出现巴菲特和芒格,因为到这个年纪,基金经理的身体已经垮下了。

毋庸置疑,基金经理中有许多"努力但无用"的人,很努力但跑不出业绩,当然,也有躺平者。其实,这类人是无法用薪酬限制住的,因为基金行业有良好的优胜劣汰机制,在市场化的运作之下可以自动净化行业血液。例如,2023年权益基金收益倒一的基金经理,近日已经被解聘。其实诸如此类的事情非常多,无论投研前台,还是中后台,在近年来公募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落后者都有被优化的风险。

一个合理的人才体系,不应该给真正能够创造价值的人设限,需要淘汰差生,更需要激励优等生。在基金业,有不少有情怀、有使命、勤奋并且能长期跑出业绩的基金经理,对于这类基金经理,如果是一刀切的限制薪资,百害无一利。可以预料到的是,优秀的人才将流出公募行业,流向私募或者像周应波一样自建门户。如此一来,受伤最重的必定是每一个公募持有人。

公募行业目前受人诟病处不少,例如基金不赚钱、基民被套牢、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等。如何平衡股东、持有人、基金公司的利益,目前并没有合理的实践方式。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我们需要有直面复杂、解构复杂的勇气,如果只是一刀切地限制薪酬,这算不算是一种拍脑袋的懒政?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