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玉
中国人民银行周五发布数据显示,12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1.17万亿元,同比少增2401亿元,略逊于预期。不过,在财政发力、万亿增发国债发行的带动下,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169亿元。
2023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2.75万亿元,社会融资增量达到35.59万亿元,双双创历史新高。
分部门看,12月,企业贷款同比少增3721亿元,居民贷款同比多增468亿元,企业贷款新增规模下降是拖累整体信贷的主要原因。
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指出,这可能主要和特殊再融资债券资金置换城投平台存量贷款等因素有关,不代表新发放信贷力度实质性减弱。
中国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补充道,目前国内消费和楼市仍处于修复阶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贷款决策。
周茂华表示,接下来,信贷投放有望继续保持适度增长,因为宽信用是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加快恢复常态的重要抓手。不过,考虑到2023年年初几个月新增信贷规模基数较高,短期内贷款数据可能会出现一定波动。
人民银行在去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信贷增速本身需要适配经济增长逐步提质换档,加上信贷结构中“增”的一面和“减”的一面在时间上可能不同步,有时会导致短期信贷增长出现一些波动,要避免对单月增量等高频数据的过度解读。
从社会融资来看,12月社融同比多增主要受政府债券融资拉动。在万亿增发国债加持之下,当月政府债券净融资同比大幅多增6470亿元。
分析师表示,近期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三个月双双同比负增长,同时,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三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在这种情况下,稳增长政策加码的必要性有所提高,降息降准的窗口或前置到春节前。
“考虑到一季度是2024年稳增长政策发力的关键阶段,降息降准有望落地。”王青称。他预计,一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利率将下调10个基点,2月还存在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可能,降幅或在0.2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6000亿元左右。
截至12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9.7%,增速较上月末下降0.3个百分点,2022年4月份以来首次回到10%以内。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认为,M2增速持续下降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下半年以来政府债券发行提速,而政府债券融资形成的存款并不计入M2统计口径,在收大于支的情况下会对M2带来“抽水效应”;二是信贷需求不足导致的货币创造能力下降。2023年11月、12月,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同比连续少增,银行存款创造能力下降,会造成M2增速放缓。
周茂华表示,从趋势看,M2同比有望平稳增长,与经济增长和通胀目标相匹配。“国内货币政策延续偏积极,央行降准、降息以及结构性工具仍在工具箱内,这将为实体经济复苏维持有利的货币环境。同时,积极财政发力提效,经济活跃度上升都会增强货币派生能力。”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