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古。
近日股市跌的厉害。老胡都着急了,他在微博中说,再跌,恐怕就有金融危机了。
股市连跌的影响已经超出了资本市场,对整个经济的信心和社会综合信心的影响也是负面的。我个人认为,这已经是当前防范金融风险和提振社会信心的一个紧迫项。
股市,是对于市场经济来说至关重要,这是生产手段所有权交换的场所,没有股市,就没有真正的私人财产权,它甚至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根本性的分割点。
市场经济的一般趋势是, 倾向扩大有利可图的、同时缩小无利可图的生产冒险;股票投机则给这个趋势指出一个具体方向。
谁才是股票价格真正的指导者?消费者。
简单来说,股票市场是“所有市场的代表”、市场经济的焦点,是使预期的消费者需求成为市场中生产方最高指导力量的终极机制。
消费者通过自己的行动(购买或不购买,购买A更多,购买B更少)来告诉所有的生产者,你们应该生产什么,这将成为企业的财报,最终形成了投资(投机)者的预期。
最终消费者的态度,决定了谁涨,谁跌。
只有搞清楚这一基本原理,我们才能用正确的思路对待当前的股市。
这一轮股市大跌之根源,源自于房地产债务危机。而房地产债务危机则源自于政府的货币政策及全球美元潮汐。
错误的货币政策导致资本财和超发的货币流向了房地产市场,形成了虚假繁荣,当货币洪水退去,由超发货币带来的虚假需求不见了,于是各种爆雷。
在虚假繁荣期,各种资金、生产要素,都在向那些表面繁荣的市场聚集,因为超发的货币带来了价格上涨的信号,而价格是指导市场要素流动的信号,不仅是银行信贷,包括了各种巨亏的建筑公司、设计院、材料供应商,还有民间的理财都在向这一领域聚集。
最终,泡沫破裂,各类企业都出现了债务危机,包括地产公司,还有城投公司,理财公司。
巨大的债务说明了一个现实,那些本应该服务于消费者的资本被错配到错误的领域,从此消失不见了。
货币超发这一机制,干扰了各种生产要素围绕着消费者的需求组织生产,而是向着货币超发的流向而去。2016年的棚改,就带来了这一结果。
中央政府反复强调,要防范金融风险,因为债务危机进一步的延伸就有可能导致金融风险,也即,向着金融业的中心——银行蔓延。
而在现代法币系统下的银行业,其抗风险能力是极其低下的,一旦进入流动性危机,则有可能带来金融系统大范围的风险。
这种风险,有人说印钞就可以解决。其实自去年上半年开始,中国的M2就在不停地增长,说明法币的信用扩张在持续,但是如果人们预期不好,那么,在信用扩张常规机制下(通过贷款),一样让水流不出去。
在不好的预期下,人们紧缩消费,带来了物价下跌,这就是风险的苗头。
如果抛开常规机制,比如学习美国,直接发钱,或是政府直接花钱(基建),则有可能带来不受控制的恶性通货膨胀。
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否则不会在各种会议中摆在第一位。老胡的紧张,是正确的。
过往货币超发已经发生了,债务危机已经是现实了,大量的资本用于错误的领域投资也是事实了,市场正处于一个出清的状态,也即,那些错误终究要受到消费者的惩罚——减少消费。
要避免金融危机,不是要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上想办法,这都不过是将危机往后拖延的方法,甚至是在同时制造另一场债务危机。
比如,现在央行又宣布要下场了,要直接为一二线城中村提供政策性贷款,试图用这种方式来消灭危机的源头——房地产债务危机。
这种手段,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甚至有可能带来更大的雷。
面对现实,更有价值的改革,不在于修修补补,不在于用错误的手段将危机延后,而在于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
股票市场的每一只股票的价格,最终对应的是每一个企业的生产能力、利润水平,如果这些企业的财报上都一片春天,股票市场不可能一片寒冬。
如果这些企业的未来都让人看到希望,不可能有这么多人抛售他们的股票。
最大的风险是,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市场,而是身处于全球市场中,身处于美元为世界货币的环境中,2024美国有陷入衰退的风险,2025还有全球更大规模贸易战的风险,同时地缘政治在不断恶化,这使得金融风险在不断地叠加。
错误的生产导致的亏损,可以用更加市场化的政策来进行纠正。在当下,这种特殊时刻,这种高风险时刻,更应该下猛药,加大力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开放。
制造业全面对外开放,已经宣布了。但是还不够,除部分金融业外(法币世界的金融开放是一个伪命题),所有的行业,都应该全面对外开放,电信、医疗等服务行业,也应该全面开放。
这种开放,还需要是高水平的开放,要按照黄奇帆提出的“三零”策略进行,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所有的开放,带来的第一个结果就是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的下降,市场份额的增加,最终形成增长利润的财报。
大规模的开放政策,必然就会推动国内管制的消除。各种对交易的管制,带来的后果是企业竞争力的下降。管制的恶果之所以体现得不够明显,是因为企业面对的环境不够开放。
比如印度的平价医疗价格是中国的几分之一,如果全面开放,那么,在管制下的中国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竞争力都会下降,这时,放开对医疗领域的管制,就是让他们活下去的唯一方法。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就是开放倒逼管制的取消。正是因为过往我们的开放改革速度太慢了,导致企业的实质竞争力在下降,而没有在开放市场中全面提升,一些僵尸企业、低效企业依然可以存活。
中国还有巨大的改革红利,因为不够市场化的地方太多了。农村的耕地流转、宅基地流转等改革速度太慢了,2020年公布的《宅基地改革试点方案》过去了三年了,还在试点。
经济发展本质上就是资本、劳动力、土地的结合,不释放产权,不让更多的土地进入市场,怎么发展经济呢?历经四十年,中国农村的产权改革有止步不前的迹象,而这带来的是城镇化速度的变慢。
进一步释放产权,带来的是预期的改善,就能推动民间资本的投资。而只有民间资本基于市场化的判断,而不是国家资本无代价的投入,才能推动真正的生产力增长。这种生产力的增长,就会全面改善中国头部企业的利润报表。
然而这一年来,我们看到的是税收依然在增加,税收收入增加了10%。
中国国家税务总局18日公布,2023年全国税务部门组织各项税费收入31.7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税收收入15.9万亿元,社保费收入8.2万亿元。
税收增加的同时,就代表着企业收入的减少,即,那张利润表就在下降,企业可用于投资生产的资本也在减少。
我们还看到的是,不少地方政府根本不在意经济发展,动辄对企业开出巨额罚单,进行各种管制和限制,依然累禁不止,甚至城管人员对店家招牌都进行了大量的管制。
最近召开的审计署会议更提出要打击税收洼地。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与前些年这一会议相比,今年审计署在财政审计方面,提了两个新的关注点,一个是地方招商引资“税收洼地”问题,另一个是重大财政造假。
如果全国每一个地方政府都失去了降税吸引企业的能力,严格按当下的税制走,企业的发展将受到重创。
高度重视税收说明对蛋糕做大的重视度不够。这些手段,都无助于救市。
记得当年深圳是特区,但是几年后,深圳的特殊就不存在了,因为全国都可以象深圳一样发展了。
中国现在的经济基础比任何时候都要好,也就代表着,只要更加市场化的政策推出来,受益的企业会更多,产出会更大。
中国主流人群都支持改革开放,在舆论上大力推动改革开放,也没有阻碍,可以说,中国有着全世界最适合推动市场化改革的环境。
因为普遍的民众都受益于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对改革开放、市场化改革带来经济繁荣这一因果关系的认知,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普及。
中国从饿着肚子,到现在汽车普及,就是市场化改革的成果,无人能否认这一事实。中国人可以承受一些放开后的混乱,可以承受短期的变化,因为这就是过往发生过的事。
事实证明,从长远来说,当年的那些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成果,让所有人受益。
我同意中国经济有强大的韧性,因为中国这一地区的生产能力就是全世界最强大的,但是,南美国家发生的历次金融危机,正是他们由荣到衰的转折点,甚至在金融危机中,市场化改革被反复。
应该说,中国政府在很多领域是清醒的。比如刚刚国务院就发布要求:
国务院要求:天津、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12个债务较高省份除供水、供暖、供电等基本民生工程外,省部级或市一级2024年不得出现新开工项目。
这就是政府减支的行动,也是避免金融灾难的手段。
减税减支,放松管制,加大开放,释放产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坚持朝着这一方向走,就能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希望这样的手段越来越多。
中国不能发生金融危机,因为涉及的人数太多了,2亿股民,几亿间商品房,几千万家企业,都将会受到重创。这会影响这个地区不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句话总结,当下的困境,不能再用印钞放水来解决,四十年的经验早已告诉我们,只有一招,解放思想,胆子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用更大力度、超常规的改革开放来解决问题。
可以说,这些改革手段,一分钱都不要花,只需要解放思想,马上就可以实施。
只需如此,繁荣可期,股市危机也迎刃而解。
不如此,引发老胡所说的金融风险不是不可能。而在金融风险下,2900算个毛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