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燕大
股市的风险是偏向弹性的,地方债务的风险则是刚性的。
最近炒股的人算是见证历史,去年底大家都看到股市已经跌出股灾,风险也已从资本市场外溢到实体,因为很多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用的是股票质押,股票跌幅过大自然会影响企业融资。
但下跌了大半年的股市,并且在年前还接连暴跌,就这,从年前三天开始连续不到十天就用钱将股市拉上来,风险彻底解决。
说信心其实都是自己给自己画大饼,资本市场只需要有无限子弹买买买就能实现股价涨涨涨,它是个金钱市场,比的是谁的钱更多,钱多就能把股价拉高打爆国内外空头,只要连续拉涨即可。
涨一天散户观望,涨两天散户观望,涨到第七八天的时候,不论之前是亏还是赚的大批散户都会忍不住再入股市,然后之前抄底获利的要跑的跑,看多的继续买,如此周而复始循环。
从资金循环上看,股市等资本市场是流动性最高的场所,随时能买、买了很快就能卖,只要锄头挥得好 ,哪怕亏一点也不会影响大局,而且下跌过程杀完一大批投资者之后,在底部抄底拉高还能获得非常不错的收益。
虽然郭嘉队在短短七八天可能累计投入近万亿资金,但得益于股市的流动性,这些资金不但不太可能会亏,还极可能大赚特赚,因为他们抄的是最底部,并且到目前为止大概率这些救市资金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实现回笼。
很简单的道理,股市中的交易是T+1和T+0的,变现效率极高、弹性极高。
地方债务不一样,不论从资金来源还是退出机制都不一样,也不是光砸钱就能很快救起来的。
地方借的款,资金来源绝大部分为银行、信托、券商资管、私募等金融机构,少量为个人,而即使是金融机构的资金,穿透看也有相当部分是来自于个人,就好比集合型的信托、各种理财。
有些投资者不投股票但会买信托、买理财,前些年有些投向城投的产品,收益率甚至达到年化百分之十几,销售的各种推介、保证,投资者往往会认为这些比股市更有性价比。
投钱相当于买入,为的是未来收益,投向地方城投的这些1-3年甚至5年的理财产品,资金穿透到底是用于拆迁、收储、有效及无效的基建、借新还旧等等。
借的钱也是钱,大量资金流入,推动当地的两大板块,一是房地产,二是消费。
换句话说,金融机构要赚的利息和个人投资者要赚的收益,得从卖地收入增长、当地财政收入增长来实现,如果这两者都不能满足,那就得借新还旧,类似庞氏。
像六盘水原一把手在2013年到2017年期间,“成功”让当地新增债务约1500亿,超过当地的财政收入10被都不止。
借钱借到这个份上,按照经验来看,这1500亿里头很大一部分都是用来借新还旧的,直到最后金融债务暴雷、工程款拖欠被爆出,而最先拖欠的估计也就是工程款,因为金融机构一旦发现还款违约,常规操作是沟通不成就会诉讼。
跟股市相比,投向地方的钱退出变现就相当繁琐,股市是T+1或0天,那投向地方的就是T+n年,一旦当地借不到新的用来还旧的,那这个n可能就是好多年。
这两年国家大力度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主要方式是置换,说白了就是借钱还债,只不过这个借钱是顶层设计上给到各地一定的化债资金额度,成本较低、期限较长,来置换高成本、短期限债务,空间换时间,一点点解决。一下子把所有几十万亿甚至上百万亿债务解决掉,是不现实的,这里不多展开了。
债务不可能消失只会转移,顶层上给出一揽子化债计划,但化债仍然是漫长的,而且债主往往没啥谈判空间,在具体化债过程中极可能要面临本金打折,利息或滞纳金基本不用多想,最终拿到手的能覆盖本金就已经是幸运的。
债务都暴雷了,一分钱掰成八瓣花,按部就班付息付违约金是不大可能的,打折是常规思路,金融机构都不例外,更别说垫资做工程的老板,面临打折化债甚至是一口价化债,这在现实谈判中很常见。
前段时间网传高层发文对十余个省份提出要求,除了教育、卫生、燃气供排水等民生项目,不得在交通、市政、产业园等领域新建扩建以及购置。穿透看,就是勒紧裤腰带,抓紧化债、防范债务风险。
地方债务始终是个沉重包袱,不但严重拖累地方,也让国家必须调配大量财力、人力和资源去化解防范风险,对本就承压的经济提出更高挑战。
外部继续风高浪急,老美连中国的起重机都要拒绝然后用日本的替代。
内部经济继续承压,就业、收入等基本面短时间内很难说会强势扭转。
所以,不论在前些年你是赚到钱了还是亏了钱,2024年做投资都要更慎重些。
投任何产品,最起码要搞清楚底层资产产生收益的逻辑是什么,如果逻辑都不能自洽,那么投的钱就相当于在“裸奔”、看天吃饭。
-End -
希望和你一起共鸣!
weixin-queen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