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青春期孩子的难题,其实很多家长都知道要接纳。
但她们发现,当自己接纳了孩子之后,孩子似乎并没有变好的迹象,反倒是自己愈发焦虑了。
这让家长们感到头痛:
到底怎么才算真正的“全然接纳”?
“全然接纳”就是任由孩子躺平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问题。
被迫接受,不等于全然接纳
很多家长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被迫接受”和“全然接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什么是“被迫接受”?
就是我们对孩子当下的现状,其实是不接受的。
我们打心底里不允许这一切的发生:不允许他不上学,不允许他玩游戏,不允许他的人生轨迹脱离自己的预期。
但我们实在是没有办法改变他了,于是虽然一万个不乐意,却也只能被迫接受现实。
可心里的倒计时秒表一直在滴答个不停,所以我们一天比一天焦虑,一天比一天没有耐心。
那什么才是“全然接纳”呢?
回想一下,孩子刚出生时的情景。
那时候的他,没有丝毫的自主意识和能力,什么都不会,什么都要依赖我们。
但我们不会嫌弃他,也不会担心他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是否是我们理想中的样子。
我们只是爱他,纯粹地、无条件地爱着这个刚刚降临的小生命。
这就是“全然接纳”。
我们不妨可以评断一下,当下的自己正处于哪种状态。
1、你允许一切正在自然发生。
允许他就是当下这个样子的,也不在乎他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你爱他,就像爱一个婴儿般纯粹。
2、你对当下的一切非常不满。
你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是这个样子的,你只是被迫接受了现实。
你很想改变他,所以你特别焦虑!
你的答案是几?
你是否真的做到了全然接纳?
全然接纳,不代表彻底躺平
那么,全然接纳就是什么都不管了吗?
任凭孩子躺平玩游戏,不去改变他,也不去操心他的未来?
当然不是。
首先,全然接纳不包括价值判断。
我们接纳孩子不去上学,并不代表我们觉得他这样做是对的。
也不意味我们彻底放弃了他,或是顺从了他。
我们只是接纳了孩子本来的样子,不评断,不试图改变。
其次,我们只需要接纳已经发生的事实,不需要接纳还没有发生的事情。
“孩子天天玩手机,成绩从前10名退到了30多名,再这样下去肯定考不上大学,这辈子都完了。”
我们只需要接纳“孩子玩手机,成绩退到了30多名”这个事实;
而不需要接纳“考不上大学,这辈子都完了”这一还未发生的事情。
很多家长之所以焦虑,就是因为在接纳了前者的同时,也接纳了后者;
强行让“玩手机,成绩倒退”与“考不上大学,这辈子完蛋”产生了因果联系。
最后,接纳现状并不等于现状无法改变。
接纳孩子休学在家,天天玩手机,并不意味着接纳孩子一辈子碌碌无为。
接纳现状是因为一切已经发生,我们只需接纳就好。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已成定局,我们无力再去改变。
我们只是保持正念,活在当下;
而不是彻底躺平,放弃未来。
接纳了,孩子也不会马上变好
那么,当我们真正做到了全然接纳,孩子就会变好了吗?
不会,至少不会马上变好。
因为接纳,只能让事情不会变得更坏。
孩子的很多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间产生的。
厌学休学也好,沉迷手机也罢,都不是这两天发生了些什么,才导致了现在的结果。
而是过去这么多年,问题不断积累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这才最终耗尽了孩子的生命力,导致他内心能量严重不足。
孩子为什么不愿上学?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上学的重要性吗?
并不是,而是他们在本能地躲避伤害。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损失趋避”。
即人们在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所以会本能地想要避免损失,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你看到的是,孩子不愿上学,躺在床上玩手机;你想到的是,孩子不求上进,自甘堕落。
但表象背后的本质,却很可能是:
这才是他不愿去上学,天天玩手机的根本原因。
而类似这样的原因,可能还有很多。
所以,想要真正解决问题,就需要我们带着爱的觉知觉察,去发现孩子内心的那份恐惧。
而不是简单地认为,接纳了孩子,孩子就会变好了。
接纳只是疗愈的开始,
唯有爱,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
❤️❤️❤️
保持正念的觉知觉察,全然地去接纳,自如地给出爱。
用充实的爱的力量,去对抗现有的冲突,去填补现有的缺陷。
正念,是父母在面对青春期的养育难题时,要上的第一堂必修课。
第五期“正念父母”线下沉浸式体验课,将于12.23-12.24正式开启。
本期课程会在前四期的基础上做全新的升级,还有更多新的优惠福利。
详情请咨询小花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