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乌克兰冲突、印巴冲突、缅北冲突……我们生活的地球,为什么越来越不安全?这些地区性冲突是否会升级?全球多边机构为什么难以发挥作用,重塑国际安全秩序?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又该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在10月31日参加完香山论坛后,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接受观察者网专访,分享他对全球安全问题的见解。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参加2023年香山论坛
【采访/观察者网 郭涵】
观察者网:张老师您好!能否请您先聊一聊这次全程参加香山论坛的整体收获,以及让您觉得印象深刻的地方?
张维为:这次香山论坛的规模和影响是比较大的,有99个官方代表团、19国国防部长、14国军队总长(国防军司令)、6个国际组织代表及专家学者和各国观察员等1800余名嘉宾参加了香山论坛。
另一个特点是,我们当前最关注的一些冲突,比如巴以冲突、乌克兰冲突等,相关国家都有派代表参会,以色列有代表、阿拉伯国家有代表,俄罗斯有专家学者,国防部长绍伊古也来了,然后乌克兰也派出了比较高级别的官员。这次香山论坛讨论到许多国际安全热点问题,很多国家都感兴趣。这背后体现的还是中国软硬实力的增长。各国普遍认为,举办了10年的香山论坛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一个许多国家都能参与对话的比较大的平台。这是我的初步感受。
本次香山论坛的主题是“共同安全、持久和平”,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中的核心精神。我们讲共同安全是什么意思?也就是所有国家的安全,不是少数国家的安全;它是普遍的安全,而不是确保有些国家享受“绝对安全”,其他国家则“绝对不安全”。这个概念的用词看起来很平实,但意义非常重大,西方国家、美国提不出来。持久和平的概念也是如此。
但凡是这次香山论坛会议讨论中提到的热点地区冲突问题,中方的建议都强调标本兼治,这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智慧。比如巴以冲突,我们呼吁双方立即停火、恢复谈判,接下来就是朝着实现“两国方案”努力,这就体现了标本兼治的思路。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这次有大量发展中国家派代表参会,这是香山论坛的一大特色。这些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声的机会不是很多,在香山论坛,他们有这样的发声机会,并且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
我举个例子,香山论坛第一天的开幕式与最后一天的全体会议,都有不少东盟国家的防长发言。他们都提到一点,东亚在过去几十年来保持了和平,继续维护和平的局面非常重要。我对东盟比较熟悉,大概20年前我就走过了几乎所有的东盟国家,除了文莱以外,我都去过。我记得那个时候东盟国家学者开会,都是说要向欧盟学习,认为欧盟的整合模式值得借鉴,欧盟主张的国际安全框架值得效仿。
但现在我们看得出来,东盟国家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通过客观的分析,从他们的方案中也感觉得出来,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没有选择西方那种“分而治之”的道路,而是中国提倡的“和则兴”,不是“divide and rule”,而是“unite and prosper”,这条路的前途越来越宽广。
今天我看到好多国家的参会代表发言时感慨,现在欧洲失去和平了,受到乌克兰危机带来的全方位影响,中东地区也因为这次哈马斯同以色列的冲突而面临不稳定。在欧洲发生的冲突让他们回想起两次世界大战,而中东地区的冲突则让人担忧会不会演变成“第六次中东战争”。
东亚地区迄今为止40多年来,保持了和平的局面,中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中国成为维护和平的“中流砥柱”,这是香山论坛开幕式上张又侠副主席用的词。确实是这样,我们说东亚不能发生战争,是有言必行的。中国在处理许多问题上也体现了独特的智慧,既展示了强大的实力,又保持了一定灵活性,为局势留有余地,所以没有到开枪的地步,避免了战争的爆发。有时候度过一段暂时的危机后,和平与发展就获得了新的空间。我认为这个经验值得学界研究,东亚地区维持了40多年的和平,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我们应该总结好这些经验,然后将其发扬光大。
观察者网:这次香山论坛,美国国防部循惯例派出了代表团,国防部长奥斯汀收到邀请但并未参会。论坛开办前不久,美方也发布了《中国军事力量报告》,渲染“中国威胁论”。您如何评价美国方面一边呼吁两军恢复交流、一边做出小动作的姿态?
张维为:香山论坛主办方对美国防长奥斯汀本人发出了邀请,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来,而且美方派出了相对而言级别较低的官员参会。这表明,美国对于究竟该如何发展美中两军关系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思考。美国之前一直在抱怨,中美之间许多沟通管道都恢复了,包括金融、经济、贸易、气候问题等领域,但是军事层面的沟通管道还没有完全恢复。
中方现在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如果奥斯汀防长真的来,他应该可以见到中国级别很高的军方领导,所以是他自己放弃了这样一个机会。同时我觉得,美国这次在香山论坛前发布《中国军事力量报告》,甚至炒作中国“对美国舰机形成威胁”,在我看来是不明智的。道理非常简单,那些所谓的“危险性接触”都发生在中国沿海,而不是美国沿海。美国为什么要反复来这边挑衅呢?
我之前讲过一个观点,现在认为还是对的,即美国希望“擦枪不走火”。坦率来说,它想维护一点身为超级大国的架子,希望能先跟中国沟通,确保这样做不会导致任何风险,然后来“炫耀”(show off)一下。
但中方现在的逻辑非常清楚,美国既然想要冒险,想要擦枪,对不起,这样做就是会有走火的风险。我们要明确告诉他,坦率地讲,就是要改变他的行为方式,要给美国立规矩,这是毫无疑问的。无论是从今天中国的综合实力,还是中国人民的意愿来说,确实已经到了这样的阶段。美国一定要明白,今天世界的形势已经变了。我一直提这一点,世界早就进入“后美国时代”,连许多小国都不买美国的账,而美军老是想要对中国搞抵近侦察,这很不地道,从中国人民的感情上也不能接受,所以希望美国及时地改邪归正。
我一直建议用心理学病理分析的视角看中美关系。对待心理疾病患者,他的情绪变化往往经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否认,第二阶段是愤怒,第三阶段是跟你讨价还价,第四阶段是接受事实。现在美国大致处于愤怒和部分讨价还价的阶段。我认为,只有通过交锋才能更好地交流。美国这个国家是最承认实力的,所以中国要向他展示实力,然后逐步地让美方意识到双方完全可以走合作共赢的道路。习近平主席关于中美关系提出的三条非常重要,就是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美国迟早要认识到这一点,早认识比晚认识要好,对美国自身的利益也有更多好处。
歼-11BSH拦截美军RC-135侦察机
观察者网:您刚刚提到了香山论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声平台的独特优势,能否展开说说,同国际上的安全防务对话论坛相比,您认为北京香山论坛有哪些独特的优势,未来能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
张维为:我认为西方主导的安全防务论坛,无论是慕尼黑安全会议还是香格里拉对话会,它后面都有一个潜台词,就是遵循地缘政治和大国竞争的逻辑。香山论坛的不少发言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逻辑,但是把它们被包括在探索一种新的安全架构的框架内,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这种新的安全架构无疑要体现发展中国家的作用,特别是要体现中国的作用。
今天有这么多国家愿意来参会,中国也展示了自己的担当。31日上午,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农融详细介绍了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以及背后中国展示的实力,它不是一个空的东西。最开始提出这样的倡议时,它属于宏观指导性的文件,但紧接着我们又提出了具体的概念文件,涉及20个具体领域,从传统安全到非传统安全,每个领域都有具体的内容和活动。这次香山论坛讨论了不少非传统安全领域的话题,如人工智能问题、公共卫生问题、金融安全问题等。过去西方主导的安全论坛大多聚焦地缘政治,很少深入讨论这些领域。
此外,中国人的特点不是光说不练,我们在相关领域已经开展了大量合作,除了召开会议论坛,也举办联合军演,但跟美国的军演有不一样的侧重,这就体现了大国的力量。我一直提的一个观点是,如果中国提出的倡议,英美这也不参与,那也不愿意做,那么中国就直接自己带头做起来,最后形成了势头,这样做能够影响世界格局的改变。
最近我看到一篇报道,是英国首相表示,在考虑要不要邀请中国参加他们主办的人工智能安全峰会。从中国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这很可笑,英国人特别是英国的政客,并不清楚英国今天相对于中国的体量,它已经是一个小国。。我2014年做“中国自信”的演讲时就明确提到,中国每三年新增的GDP之和超过整个英国的GDP总量,现在需要的时间更短了。不管英国是否邀请,中国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最大玩家之一,在很多方面甚至都领先美国。说白了,这是中国愿不愿意带你英国玩的问题。如果他们连这一点都看不明白,说明有些英国政客的知识结构已经严重落伍了。
这就类似2018年美国领导人决定发动贸易战、科技战,我们当时就预测美国会输,而且会输得很惨,因为他们领导人的知识结构落伍了,不了解时代大势,世界已经变了。所以我觉得,中国人是发自内心地希望同全世界合作共赢,中国人有能力做到将新的挑战转变成新的机遇。这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智慧。
我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香山论坛的多次发言中,反复讲一个理念是,西方强调“分而治之”;中国是“合则兴”,这个区别非常重要。我在香山论坛期间主持了一个小型研讨会,当时讲了另外一个概念,也就是中国同美国的政治文化的最大差别:美国政治文化非常简单,英文叫friend or foe,要么是朋友要么是敌人。中国的逻辑比美国要理性的多,我们讲的是friend or potential friend,要么是朋友,要么是未来的朋友。中国人是从长期视角来看待博弈的,这里有中华文明的传承,我们有可能化敌为友,把所有的对手都争取变成自己的朋友,如果你抱着这样的眼光和胸襟来做事情,格局就完全不一样了,当然背后一定要有强大的硬实力。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给西方国家、美国启蒙一下,他们在这方面的理念真的已经严重落伍了。某种意义上来说,香山论坛未来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引领和传播更有价值的中国理念。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