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名篇被诟病,被“毒教材”惊扰的神经,并非家长胡闹的借口

新闻资讯2023-11-07 12:30:33橙橘网

又一名篇被诟病,被“毒教材”惊扰的神经,并非家长胡闹的借口

毒教材事件,过去了许久,仍让家长心有余悸。对于教材的关注度,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教材自身,也在不断的改革,尤其是语文书,里面的文章,来来去去。陪伴每一代人的课文,都有不一样的味道。

那些经久不衰的文章,偶尔读起来,会有一种梦回童年的感觉。叶圣陶的名篇《小小的船》就是其中之一,却也难逃家长的“火眼金睛”。



又一名篇被诟病,被“毒教材”惊扰的神经,并非家长胡闹的借口

叶圣陶的名篇《小小的船》出现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中,里面是从充满童趣的视角出发,描写了夜晚的天空。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的说法,不少学生都是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有的画面。弯弯的月亮,两头尖尖的小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文章勾勒出来一幅,天真,清新的童年生活。感觉周遭变得静谧,是会忍不住,嘴角向上的感受。

家长看后,觉得文章不对,有误人子弟的嫌疑。家长觉得,晚上闪亮亮的星星很正常,但蓝蓝的天空就不对了。

有星星和月亮的时候,是晚上。晚上的时候,看着的天空是黑色的,并不是蓝色的。这篇文章,写的很不严谨。



一石激起千层浪,家长指出来的问题,得到了部分家长的认可。凡事分两面,更多的家长是不认可这件事的,认为这是那些家长太过紧张了。

“毒教材”的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教科书也进行了整改。叶圣陶的名篇,存在许久,文学作品,本就不是科学课本,这样的吹毛求疵,实在过分。

有网友指出,《小小的船》只是现在有些网友看着不舒服,其实这篇文章,就算是蓝蓝的天,也没有错。



内蒙的网友说,现在的内蒙,晚上抬头看的时候,天空也是墨蓝色的很漂亮。很多地区,只要空气好,都可以看到蓝色的天空。

《小小的船》是叶圣陶先生,在1955年创作,有年长的网友表示,那个时候的天空,就算是晚上,也是清亮的蓝色,这篇文章,并没有偏颇,是家长自己见识少了。

虽然有之前《毒教材》的例子,激发了家长对于教材的关注,也不能这样不顾事实的吹毛求疵,甚至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意思。



不知真情,谨慎发言

我们的认知总是有限的,不知道的东西,不轻易表达意见。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网友说,叶圣陶先生的描写是真实的,打脸举报的家长。

就算是叶圣陶先生的描写,不是真实的。他写了黄黄的天空,粉粉的天空,也不是文章的毛病所在。



文学创作里,想象力是很重要的一环。一板一眼的按照物理,数学,科学书那样去写文学作品,那就太无趣了。

但对于自己有限的认知,太过自信,想要对错的事情进行批判,来彰显自身才气的事情,也是世人的通病,就连苏轼当年,也不可幸免。

王安石和苏轼,有过这样一段故事。关于风雨过后菊花的描写,王安石写道:昨夜西风吹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看到了前两句,觉得欠妥。随后提笔: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意思是,秋天的花朵凋落,和春天是不一样的,满地金不存在,你说的我不信。

此后很久,苏轼被贬黄州。在一次后花园中闲逛的时候,看到了菊花凋落时候的满地金黄,瞬间羞愧难当。

苏轼,尚且有这样的时候,家长有判断失误,也情有可原。不管是对于教材的关注度太高,导致的紧张,还是自身价值的着急表达,虽然有点过,但都可以理解。



笔者寄语:

家长对于学生的关心,我们都可以理解。但家长可能放错了地方,毒教材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我们教材中收录的文章,和知识点,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和打磨的。

家长可以把关注点,放在和学生一起探索知识点,理解文章大意上。而不是对于文章中的描述,吹毛求疵,尤其是文学作品。

对于文学作品,本就存在一定的艺术加工成分,尤其是儿歌。给孩子看的,天真,幻想,美好,和成年人的视角不一样,很正常。



笔者反到觉得很妙,《小小的船》最后描述在月亮上看到的场景,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好像小鸟一样自由,且美好。

今日话题: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标签: 胡闹  苏轼  毒教材  叶圣陶  王安石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