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中好句

生活常识2024-01-20 22:02:15佚名

庄子逍遥游中好句

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生其实就是等风来、乘风起,逆风飞翔,最后放弃对风的依赖,完成生命主体的自由,完成灵魂复归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最后结果就是无所待,达到庄子所说的超越了人间的功利和欲望的逍遥的境界。所以,人生是从有所待到无所待进化的过程,你掌握了无所待,你就能成为庄子眼中的至人、神人和圣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中最意味深长的一个哲学家,他高蹈独立与众不同,他是生于那个时代但又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哲学家。在当时众多的哲学家看来,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带着镣铐跳舞的过程。生命壮美舞姿翩跹,但也无非是在一个无法摆脱的环境中起舞而已。我们就像是水箱里的金鱼,看似自由活泼,其实那只是看起来很美。人生天地间,我们就像是一场大火中的野草,无处遁形无处可逃。儒家强调仁和礼义,其实礼义就是我们人生的界限,你不能脱离人生和社会的规则而生活,就像鱼儿离不开水、花朵离不开阳光。这似乎是哲学家的通识。

而庄子就大不同。庄子追求的人生境界,恰恰是摆脱那些路径依赖,摆脱环境的束缚,挣开那些人性的枷锁,脱离人世间的所有对灵魂的羁绊,如他的《逍遥游》中的鲲鹏一般,扶摇直上九万里,最后走向无所待的逍遥的境界。

庄子是追求逍遥境界的思想家,他的理想不是君子不是贤人更不是帝王,哪怕是上古的帝王,也不在他的眼里。他的理想是高蹈于逍遥之境,超越我执之境,超越功利,达到审美之境、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至人、神人和圣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庄子是超越了整个时代,他是站在云端的智者,是俯瞰众生的至人,是追求无所待终极逍遥的探索者和布道者。

为何《庄子》的开篇,就是逍遥游?因为逍遥游中寄托了庄子的人生理想——无所待。因为无论是谁,有所待的话,你的人生就无法达到真正的自由。让我们来看看庄子那篇充满奇妙幻想但又有深刻的哲学思考的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 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 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 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

遥远北方,不见太阳,天黑水暗,叫作北冥。北冥有鱼。名鲲,从头到尾几千里长,没法丈量。鲲变成鸟,名鹏,背脊几千里长,没法丈量。鹏努力飞起来,翅膀 好像天际的云,鹏这种鸟,平时浮游海上,每到海水徊 流成大漩之年,便要凭藉水势升空,迁飞到南冥去。南冥在遥远南方,不见太阳,天黑水暗,同北冥一样的是海洋。

齐国有人,名谐,专门搜集怪事。谐先生是这样说 的:“鹏迁飞到南冥去哟;必须凭藉水势,努力拍打翅膀,划水三千里,才可能升空。升空脱离海面以后,还得一 圈圈的盘旋,搅动大气成一柱龙卷风,把自己抬升到九万里的高空,才可能启程向南方飞去。南飞航程遥远,又得藉助于夏季台风的推送哟。”

看那列子,修得风仙之术,乘风飞翔,享受空中旅游,活得自由自在。列子每次乘风旅游,玩他个十五天,列子不用两脚走路,也不用马用车用船,完全解决了行路的问题。但是,列子还有所待。待什么呢?待风。乘风飞翔,必须待风,无风便不能升空飞翔了。这个困难情况,列子与鹏相同。可见列子也不是想飞便能飞的。凡是有所待的,就不能说是真正的自由自在,就不能说是真正的逍遥。

谁能够做到绝对的无所待呢?若有人能洞察宇宙万物的真相与本质,依靠着大自然的规律,掌握了天地间的阴气、阳气、风气、雨气、晦 气、明气这六气的变化,从而利用这六气、获得无穷的生命力,长存不死,那么他还需要等什么呢,他是绝对的无所待了。

他到底是怎样的人?就本体而言,他是至人,遗弃了自身的至人。就功用而言,他是神人,混灭了业绩的神人。就声名而言,他是圣人,消亡了称号的圣人。他是三位一体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为我们虚构了一个神奇无比的鲲鹏的形象。鲲鹏等风来、乘风起逆风行,到最后如果能够取消对风的依赖,就能实现逍遥的境界。这深刻地揭示了一个人生的哲理,我们往往有所待,这个待,其实就是我们的欲望,但欲望既是让你起飞的风,又是束缚你的灵魂的枷锁,为了实现人生的大逍遥,我们必须放弃一些东西,因为用黄金打造的翅膀,注定无法飞翔。

庄子的逍遥游,讲的不是鲲鹏的故事,而是人生境界的故事,狡猾的庄子,把人生的四种境界藏在鲲鹏扶摇而起的故事中,让我们去细细品味。

人生的第一种境界是等风来。小鱼化成鲲鹏是需要条件的,当风起来的时候,浪涌来的时候,小鱼顺势而化,成为鲲鹏,乘风而起,完成了生命中的第一次飞跃。人生亦是如此。在生命的旅程中,出发前,你要带好行囊,你需要很多条件。你需要自我锻造,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你需要父母朋友的关心与鼓励,你需要一颗蓬勃的野心,需要一种毅然前行的勇力。这样才能让你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所以,在人生的第一个阶段,你需要耐心等待,等风来,等雨来,等着那个在正确的时间来的正确的人。因为,不是所有的风都能让你起飞。吹面不寒杨柳风,也许会让你流连在春风沉醉的晚上而乐不思蜀,暴雨狂风也许会让你折断翅膀,所以,人生的道路,等待很重要,努力很重要,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人生的第二个境界是乘风而起。就像是鲲鹏一般,风起的时候,鲲鹏乘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时候,鲲鹏实现了他的第二次飞跃,从一只鱼儿成为遨游天际的鲲鹏了。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啊,当机会来临的时候,紧紧抓住它,这样就有可能实现人生的飞跃。但这时候的你,是自由的吗?显然你已经陷入了更大的欲望之中。此时的你,只是风的运动的产物,你就是风的奴隶,你就是你野心的奴隶,一旦风停雨住,大鹏将会坠落,一旦你的机遇丧失,你将被摔得尸骨无存,这就是人生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所以,要想成为强者,就必须学会逆风飞翔。

人生的第三个境界是逆风飞翔。在庄子的逍遥游中,鲲鹏成为风的奴隶,风往哪儿吹,大鹏就必须往哪儿飞。看似逍遥自由,其实鲲鹏只是风手中的风筝和提线木偶而已。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只能逆风飞翔。但这仍然是不自由,不逍遥的,因为,我们仍然必须依靠风,依靠这个社会,依靠我们的欲望和野心,而过多的欲望和野心,就像是毒品,它让我们兴奋、抓狂最后疯狂。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无所待。在逍遥游中,庄子说,大鹏没有风不行,就是那个学会了乘风飞翔的仙人列子,也只能在天上飞翔十五天,十五天之后,他还是要落到地面上来。所以,鲲鹏是不自由的,列子也是不自由的,因为他们有所待。真正的逍遥和自由,是取消了依赖,我不再等待什么,不去依赖什么,我的身体和灵魂是完全自由的,我超越了人世间一切的欲望,超越了人世间一切的功利,我的手段就是目的,目的就是手段,我已经化为宇宙中的一切,实现了人生的超越,这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无所待的逍遥境界。达到这种至高无上境界的,只有至人、神人和圣人,因为在庄子看来,至人忘记自己,神人忘记功利,圣人消亡了称号。

这只是人生的一种理想,事实上,生而为人,没有人能摆脱世界,没有人能摆脱欲望。但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行囊装的太满,你无法走得太远,欲望过多,你的灵魂就无法起飞。所以,放手也是一种前行的姿势,是一种行稳致远的更佳策略,放弃也是一种进取。

庄子告诉我们,年轻时候等风来乘风起逆风飞翔,人到中年时,是该放弃一些东西,因为,有所待就不自由,无所待就很逍遥。

春秋战国乱世当中为什么庄子可以做到“逍遥游”

谢友邀,春秋战国时期,确是时当乱世,天下大乱,但又是思想文化特别发达的时期,其原因应由专家们去解读。庄子是继老子后的道家一位重要人物,是得道的圣人。其著作都收录在《庄子》一书里。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要把《庄子》內七篇连贯起来,就知庄子其实在传一套大法。庄子本人己得道,他不逍遥谁逍遥,他还管什么乱世不乱世,所以,我们没达到他的境界,说也无用,古人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现在不能,但努力争取,希望有一天能达到逍遥之境。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的自由,和佛家所谈的空有什么区别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个人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文章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庄子的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理解真正的逍遥游,需要理解逍遥游所描述的是一个经过深刻批判而进入与道合一”的高境界的动态过程。

这篇文章体现出的道家思想是 :物我两忘、无己、无功、无名、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不为世所用、与道合一,那么这些思想用佛家的道理怎么解释呢?

佛家思想简单地说是提倡解脱、放下,如果单从无己、无功、无名这几个概念的字面上来看就很容易理解解脱放下了,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利益忘了、不追求功名基本上就没有什么烦恼了。佛家说这个世界是“虚妄”的,勘察这个“虚妄”的一个方法就是观察并总结世事的无休止的轮回,在这个轮回里我们这些微不足道的众生一无所得,以此知道世界对我们都是没有什么意义而显得虚妄,明白并劝导自己远离世事少些烦恼而获得清净心并进而修行,最终成为清净、如如不动的佛,这是从佛经的文字层面上理解的道家思想。

佛家提倡“性命双修”,其实道家也是提倡的。“性命双修”的另一个“性”的方面是禅修,从禅修的角度一样可以解释上面关于道家思想的话,而且只有从“性”、“命”两方面解释才能更好的理解。

禅修有一定基础了就会达到一个状态,这也是禅定最基本的要求,这个状态就是“无念”,用南怀瑾老先生的话来说叫做“醒梦”,这个状态看似无念其实包含了所有的念头,它从普通人的观念来看就是“物我两忘”,因为把物质世界的外界和自己都“忘了”,没有了所知障和烦恼障,才能和神佛达到合一,才会什么都知道,才会具有各种神通,因为这些,作为修炼者的人才会彻底放下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身体和微不足道的物质的利益),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状态。随着禅定层次的深入会有一定的神通,在无念的状态下用念力可以使自己的身体飞腾而不需要凭借任何外物,这就是“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这里的“无穷”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这样的人当然不愿意再参与世事而“不为世所用”,他们的生活状态就是神不外驰、时时刻刻的禅定(无念或者全意识),从而达到自己的自性的状态,也就是与道合一了。这是用佛家的禅定理论解释上面提到的所谓道家思想,其实也是修行的方法,这样解释比单从文字上解释要深刻的多,不过只有修禅定到一定阶段的读者才能理解,否则只能当成神话来看。

这样就是绝对自由了吗?当然不是,只有满足了一系列的条件才可以“游于无穷”,这些条件就是修福修善和禅定。而且,这样的自由是不能动心动念的,自己感觉并不是什么自由,也不是什么浪漫,因为达到这个状态的人永远不会有这样的世间人才有的想法。此时的人真就如同《逍遥游》里描述的鲲鹏非常人所能理解,只能是只管自己飞,低头动念一笑就要摔死了,所以,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这也印证了哲学家常说的“二分法”,也就是佛家的“方便善巧”。

仅从道家的这一个文章就可以看出佛道的思想本质上是一致的,并且都可以从性、命两个方面来解释,我们实在是没有必要搞佛、道的互相排斥而落入南怀瑾先生所说的“宗教综合征”的境地去了。

庄子的《逍遥游》,要如何教给学生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正在读庄子的《逍遥游》,因水平有限,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浅解一二。

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才是真正的的逍遥。其他的一切事物,虽苟顺其性皆可逍遥,但这些事物的活动,都有所倚赖。也就是说有条件的逍遥,或是有限制的逍遥。

比如说,有人想要御风而行,没有风则不得行,所以这种逍遥取决于风。有人觉得得到富贵才会快乐,有人认为得到名誉才能高兴,有人拥有爱情才觉得愉悦。这些人就是把人生逍遥倚靠在富贵、名誉或爱情上,所以这种逍遥是有条件的逍遥,不是庄子所追求和推崇的绝对逍遥。

庄子在《逍遥游篇》中说:“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也就是说与宇宙天地合为一体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逍遥。在庄子看来,要想获得真正的逍遥就必须做到无己,无功,无名,特别要做到无己。

庄子《逍遥游》里提到的彭祖是什么人?这人真的是与天地同寿的长寿之人吗

谢邀,庄子,主张不受任何拘束,过自在生活的道家经典。彭祖本姓篯,名坚,殷朝末年,己是年高七百六十七岁高龄,可是丝毫没有衰老的现象。殷王得知这个消息,想礼聘他为大夫,彭祖不愿意,借口生病。足不出户,对于政治,概不过问。彭祖他精通补导术,并时常服用肉桂,云母粉,麋角散。其实他与常人没有不同,只是经常做腹式呼吸。所谓的腹式呼吸,也就是从早上开始到正午,一直端坐着,揉揉眼,摩擦摩擦身,在用舌舔舔嘴,尽下唾液,之后深呼吸数十次 ,做完腹式呼吸后,才开始一天的作事。后来殷王为了延年益寿的方法,派了后宫的采女去请教彭祖,彭祖回答了采女。此外,彭祖还将男女的方法,服气法,以及吐纳导引等要旨传授给采女,采女回去后,将这些方法传授给殷王,殷王尝试以后,发现果然非常有效,后来有一个叫黄山君的人,传授彭祖的道术,又把他的言行收录起来,著成彭祖经。其实人生的法则,没有人能够万寿无疆。就如秦始始皇,为了达到长生的目的,不择手段求取仙药,最后,还不是一样,无法万万岁!彭祖,太虚幻,一样不例外!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