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形容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或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出自《史记·留侯世家》
语见《孔子家语》。这句贤文是说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这句贤文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2、是药三分毒
古人云:“是药三分毒。”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内经》对如何用药十分讲究,将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治疗疾病要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当今不少的人认为中药大多数源出于天然的动植物和纯中药制剂,比化学药品的药性平和而安全,总认为不会发生药物毒副作用。其实不然,如果任意滥用,乱役药石,同样亦会发生毒副作用。
3、用药如用兵
谚语,意思是用药须像用兵那样特别慎重。
出处:明·孙一奎《医旨绪余》:“人之死生,关于呼吸问,余何敢师心自用;而峨睑为也。古称:‘用药如用兵。”’《醒世恒言》三八:“所以古人将用药比之用兵,全在用得药当,不存药舅。”
4、
药医不死病,死病无药医
谚语,意思是药物可治疗不致命的病,致命的病无药可医治。
出处:明·高明《琵琶记》二二出:“[末白]公公病里莫生嗔,[旦]宽心保病身。[合]正是:药医不死病,佛化有缘人。”
《醒世恒言》一:“先生,常言道:‘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你且不要拘泥古法,尽着自家意思,大了胆医去,或者他命不该绝,就好了也未可知。”
清·铁汉《临镜妆》七:“我看这赵医生,有几个靠得住的在那里呀,他们的口头禅叫做‘药医不死病,死病无药医。”’
5、急脱急着,胜如服药
谚语,意思是适应天气冷暖的变化而及时增减衣服,可以避免生病,胜过生了病吃药。
出处:宋·李之彦《东谷所见》:“急脱急着,胜如服药。衣服之加谨者此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2. 有关医药的名句许多中医人常常听到这句话,“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它把“医”与“相”并提,更使人深觉学医责任重大。可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据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卷十三《文正公愿为良医》记载:宋代名儒范仲淹,有一次到祠堂求签,问以后能否当宰相,签词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签,祈祷说:“如果不能当宰相,愿意当良医”,结果还是不行。于是他长叹说:“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该做的事。”
后来,有人问他:“大丈夫立志当宰相,是理所当然的,您为什么又祈愿当良医呢?这是不是有一点太卑微了?”
范仲淹回答说:“怎么会呢?古人说,‘常善用人,故无弃人,常善用物,故无弃物’。有才学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辅佐明君治理国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个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沟中一样。要普济万民,只有宰相能做到。现在签词说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贱之厄,中能保身长全。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别的了。”
这就是后世相传“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由来。那些胸怀大志的儒者,把从医作为仅次于致仕的人生选择,正是因为医药的社会功能与儒家的经世致用(即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比较接近。元代戴良说的好:“医以活人为务,与吾儒道最切近”。
3. 描述“制药企业愿景”的名言名句有哪些1. 您的健康,我们的承诺。 ——葛兰素
2. 关爱生命,呵护健康。 ——中国医药集团
3. 创新科技使生活充满活力。 ——拜耳
4. 关爱生命,为人类健康而努力工作。
5. 诚善济人 药信为民 ——开拓创新中的济人药业
6. 执著药物创新,成就健康梦想。
7. 形成产品竞争力,系统凝聚力,品牌影响力的三重优势!力争3年内成为中国直销领域的百亿级企业之一! ——泰尔制药
8. 为生命寻找奇迹,为企业实现愿景。 ——生物制药陈炜院长
4. 名医名言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气聚则塞,气散则通。
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故治疝必先治气。 ——金匮翼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 ——〔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 ——〔清〕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 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
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
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匮;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症/?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症瘕类》 症?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症?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第二部分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
5. 关于防病名人名言如果我们能够始终坚持自然给我们安排的简朴、单纯、孤独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能够避免绝大部分疾病。——(法国启蒙思想家)卢后
我认为,有了毛病可以同医生商量,但不宜一有小毛病就找医生开药吃。我也从不迷信补药,而且一生不吃补药。——(中国学者)周谷城
所食之昧,有与病相宜,有与病有害;若得宜则益,害则成疾。——(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
忿怒和烦闷会摧残人的精力,破坏人的健康,沮丧人的意志,毁灭人的前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善养生者慎其起居,节其饮食。不得已而用药,则择其品之上,性之良,呆以久服而无害,则五脏和平而寿命长。——(中国古代学者)俞槌
与其救疾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中国古代学者)朱丹溪
无病善防、提高体质;有病驱邪,慎毋伤正。——(中国古代学者)蒲辅周
不要以为自己健康就忽视卫生与养性,必须安不忘危,还注意预防诸病。——(英国哲学家)培根
忧能伤人。(中国古代诗人)杨炯
不相信医生是不对的,但迷信药物也是不对的。——(中国学者)周谷城
至于药饵,往往招像真气之药少,攻伐和气之药多。故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中国古代学者)陈直
先天之强者不可待,恃则并失其强矣,后天之弱者当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中国古代学者)张景岳
思想大门洞开,情绪轻松愉快,锻炼、营养、药物,健康恢复快哉!(中国诗人)戒克家
恃年纪之少壮,体力之方刚者,自役过差,百病兼结,命危朝露。——(中国古代思想家)葛洪
养生很注意精神的保养,其内容是调七情。所谓"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态的变化。——(中国古代学者)秦万章
害成于微则救之于著,故有元功之治。——(中国古代学者)稽康
病生,始积压无病之乐。——(中国古代学者)陈宏谋
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中国古代学者)张景岳
人对生理卫生的知识,也是最好的一种保健药品。(英国哲学家)培根
大的情绪波动是有损于人体健康的。我无病时不要滥用药物,否则疾病降临,的体会,要健康长寿,二定要保持稳定、乐药就可能不生效了。但也不要忽视身体中的观的情绪。小毛病,应当注意防微杜渐。——(中国革命家)萧劲光——(英国哲学家)培根
6. 关于急救的名人名言1.少饮则和气行血;痛饮则伤神耗血(李时珍)
2.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扁鹊)
3.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张仲景)
4.做人知足,做事不知足,做学问知不足.(裘法祖)
5.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孙思邈)
6.良医治无病之病,故人常在生也;圣人治无患之患,故天下常太平也.(华佗)
7.一个战地的外科医生,同时要是木匠、缝纫匠、铁匠和理发匠.(白求恩)
8.生命中惟一重要的事情是爱情和工作.(弗洛伊德)
9.医生的法宝有三样:语言、药物和手术刀.(希波克拉底)
10.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巴甫洛夫)
11.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陈清淳)
12.人生欲求安全,当有五要:一、清洁空气;二、澄清饮水;三、流沟渠;四、扫洒屋宇:五、日光充足.(南丁格尔)
7. 求15句关于治疗疾病的谚语或名人名言,要有名人的名字治已病,不若治未病。
——清代养生家 曹庭栋 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代医学家 徐灵胎 《慎疾刍言·用药》 疾病的名言 医生三世,不服其药。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 养寿之士,先病服药。 ——东汉政论家、文学家 王符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西晋初年文学家、思想家 傅玄 病从口入,饱生众疾。 ——西晋初年文学家、思想家 傅玄 轻微的眼疾就是大病。
——英国历史学家 托·富勒 疾病名言 绝望是走向死亡的疾病。 —— 吉尔凯高尔 壮志因愁减,衰容与病俱。
——唐代诗人 白居易 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 ——唐代医师与道士 孙思邈 萝卜上了街,药方把嘴撅。
——清代文人 李光庭 疾病的名言 节食以去病,节欲以延年。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多病无完身,久病无完气。
——明代文学家,思想家 吕坤 吃饭先喝汤,不用请药方。 ——清代文人 李光庭 沉忧损性灵,服药亦枯槁。
——唐代诗人 孟郊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东汉医学家,被称为医圣 张仲景 疾病名言 人之将疾者必不甘鱼肉之味。
——北齐文学家 刘昼 《刘子·贵言》。
8. 关于健康的名言警句 快快快一、经常保持心胸坦然,精神愉快,这是延年益寿的秘诀之一。人尤其应当克服嫉妒、暴躁以至埋在心里的怒火,积郁不解的思考,无节制的狂欢,内心的隐痛,等等。
出自:〔英〕培根《论健康》
介绍: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一1626年),第一代圣阿尔本子爵(1st Viscount St Alban),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
二、心宽体胖才是人生的快乐和交际的本钱。
出自:〔德〕冯塔纳《艾菲·布里斯特》
介绍:台奥多尔·冯塔纳(1819-1898)出生于一个药商家庭,作品包括《迷茫,错乱》,《坤楚一家》等。
三、无病时不要滥用药物,否则疾病降临,药就可能不生效了。但也不要忽视身体中的小毛病,应当注意防微杜渐。当有病时,就要努力恢复健康。当健康时,则应当经常从事锻炼。
出自:〔英〕培根《论健康》
四、健康的身体是由于体内寒热湿燥的平衡。
出自:〔希腊〕库里什普,引自《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五、使身体充满精力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快活的习惯。
出自:〔英〕葛德文《政治正义论》
介绍:威廉·葛德文(William Godwin, 1756-1836),英国政治学家和著名作家,出生于1756年,早年受过严格的宗教教育。他的父亲是加尔文教派的传教士,他自己也曾投身于宗教事业,作过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