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历史温暖现实。
大家好,这里是《山西人pia山西》,我是小鼠。接着上回,我们继续开讲于成龙任广西罗城知县的故事。
从山西老家到广西桂林,于成龙一行六人走了三个多月。途中,虽领略了祖国大好河山,但也吃了不少苦头。
到达桂林时,广西巡抚见他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劝他在省城多住些时日。可于成龙自愧已然错过了上任期限,领了官服和官印,当天就赶往了柳州。
在柳州换过文书,又行了十余日,于成龙终于来到罗城境内。一行人欢呼雀跃,将赶路的草鞋换成崭新的布鞋,洗干净身上的尘土,兴高采烈准备进城。
可谁知,眼前的一幕幕令于成龙心里顿时凉了半截。罗城县城墙倒塌,城内人家稀稀落落,总共不上百户,而且家家房门紧闭,城内死气沉沉,俨然一副鬼城的模样。
走遍全城,于成龙都没找到县衙的位置,眼看天色已晚,只能在关帝庙暂且休息一晚。第二天,偶然见到一位早起劳作的吴姓农人,一打听,才知道关帝庙旁的破草屋就是罗城县衙。
于成龙和随从忙活了整整一天,才将县衙收拾得像个样子。在城内走访时,于成龙从学宫教谕(师)处打听到,罗城县城内现在只剩6户人家,连年自然灾害,再加上兵荒马乱,恶匪横行,城内百姓战死的战死,落草的落草,剩下的都躲到了深山之中,自给自足。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间,于成龙和随从手持安民告示,几乎跑遍了县城周边的大小村落。在他们苦口婆心的劝告下,躲在深山的百姓渐渐回到县城,城内的人气变得浓重起来。
可是,在此期间,跟随于成龙从山西一路走来的一名随从,因为水土不服,中了瘴气之毒,不幸去世了。虽然百姓渐渐都返回了县城居住,可城周边的匪患不解决,城内百姓迟早会再逃回深山。
于成龙开始琢磨起剿匪的事。
2. 于成龙的清廉故事+简写下班回家打开电视,看到中央新闻台在重播《一代廉吏于成龙》,再次被感动。于成龙的勤政廉洁旷古少有,康熙皇帝多次予以表彰,并被他的廉洁行为深深感动。于成龙出仕并不早,四十多岁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
于成龙少有大志,自幼过着耕读生活,受到较正规的儒家教育。顺治十八年,已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无理良心”的抱负,接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罗城新隶于清统治下不到两年,由于局势未稳,两任知县一死一逃。于成龙到罗城时,这里遍地荒草,城内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数间,县衙也只是三间破茅房。他只得寄居于关帝庙中。在困境中,同来的五名从仆不久或死或逃,而他以坚强的毅志,扶病理事,迈开仕宦生涯的第一步。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被两广总督金光祖举荐为广西省唯一“卓异”,并升任四川合州(今四川合川市)知州。离罗城时,他连赴任的路资也没有,出现了百姓“遮道呼号:‘公今去,我们无天矣!’追送数十里,哭而还”的感入情景。有一瞎子不愿离去,说:“你主仆二人身无分文,此去合州相隔千里如何到得,我瞎子是一个无用之人,但懂点相术,沿途为你们化一口饭吃吧。”于是由这瞎子一路护送才得以到合州上任。于成龙官到两江总督,每顿仍以糠粥主食,青菜为拌,因此江南百姓昵称其为“于青菜”,这是他的廉政。于成龙不仅清廉,而且能干。他所任之处都是积重难返之地,但他每一到任就大力鼓励百姓开垦耕种,惩治豪强,处治贪官污吏。他身为“治官之官”,于成龙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他指出:“国家之安危由于人心之得失,而人心之得失在于用人行政,识其顺逆之情”。“以一夫不获曰予之喜,以一吏不法曰予之咎,为保郅致政之本。因此,贪官闻之色变,而百姓称之为“于青天”。
他出仕二十多年,官到直隶巡抚时,康熙恩准他回乡葬母。其妻为他散发就寝时,不禁落泪。于成龙问其故,其妻说:“昔日为你梳发,一头青发为妻一手拢都拢不过来。为何第二眼瞧时竟换成了这满头的白发,还只剩下这稀疏的一撮。”于成龙安慰道:“为夫的头发虽然白了、少了,可为夫的官是越做越大啊!” 我看到这情景不禁感动得流泪。
于成龙逝世后,南京“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持香楮至者日数万人。下至莱庸负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可见中下层人民对他的死是十分悲痛的。康熙帝破例亲为撰写碑文,这是对他廉洁刻苦一生的表彰。
人能做到如此勤政廉洁真是不容易,他的精神和英名永存人间,为后世称颂!
3. 介绍一下于成龙这个人,康熙年间的 大臣成龙少有大志,自幼过着耕读生活,受到较正规的儒家教育。顺治十八年,已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无理良心”的抱负,接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罗城新隶于清统治下不到两年,由于局势未稳,两任知县一死一逃。于成龙到罗城时,这里遍地荒草,城内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数间,县衙也只是三间破茅房。他只得寄居于关帝庙中。在困境中,同来的五名从仆不久或死或逃,而他以坚强的毅志,扶病理事,迈开仕宦生涯的第一步。
罗城百废待举,首要在于安定社会,恢复生产。于是,于成龙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首先在全城乡建立保甲,严惩缉获案犯,大张声势地“严禁盗贼”。境内初安后,他又约会乡民练兵,甘冒“未奉邻而专征,功成也互不赦之条”的后果,抱着为民而死甚于瘴疠而死的决心,准备讨伐经常扰害的“柳城西乡贼”。在强大的声势下,西乡“渠魁府首乞恩讲和,抢掳男女中只尽行退还”。接着又在全县搞联防,从此,“邻盗”再不敢犯境。在消除内忧外患的同时,于成龙十分注意招募流民以恢复生产,他常常深入田间访问农事,奖勤劝惰。农闲时带领百姓修民宅、建学校、筑城墙。对迁入新居的农家,还亲为题写楹联,以示鼓励。在深得民心之后,他又以刚柔并用的斗争策略,解决了“数大姓负势不下”的问题,使这些一向桀骜不驯的地方豪强“皆奉法唯谨”。三年之间,就使罗城摆脱混乱,得到治理,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
于成龙的突出治行受到两广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视,罗城被评为全省治理的榜样。康熙三年(1664年)春,金光祖升本省巡抚,就地方施政征询于成龙的意见。对此,于成龙曾两次条陈,针对广西地方施政的各方面,系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主要内容有:一.澄清地方吏治;二.“弭盗”与“慎刑”;三.推行“抚” 字催科;四.减轻百姓负担,疏盐行、除灾耗、清杂派;五.改善民族关系等等。这些建议是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提出的,但很大程度上也符合民众的利益,表现了他的敢于言事和不怕风险的勇气。
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被两广总督金光祖举荐为广西省唯一“卓异”,并升任四川合州(今四川合川市)知州。离罗城时,他连赴任的路资也没有,出现了百姓“遮道呼号:‘公今去,我侪无天矣!’追送数十里,哭而还”的感入情景。
四川遭战乱最久,人口锐减为全国之首。于成龙赴任的合州包括三属县,只有丁口百余人,正赋14两,而衙门的各种供役、需索使百姓繁重不支。目睹地方荒残,于成龙确定以招抚百姓为急务,他首先革除宿弊,严禁官吏勒索百姓,又免去规定的驱从,以家仆随身。
合州土地极度荒芜。而流民不附的原因,在于原主认业。为此,他严格规定了“凡一占即为己业,后亦不得争论”的原则。同时要求各县注意为新附百姓解决定居与垦荒中的具体困难,并亲自为他们区划田舍、登记注册,借贷牛种,申明三年后起科。这样,“新集者既知田业可恃为己有而无复征发仓卒之忧,远近悦赴,旬日之间户以千计。”奖励垦荒是清初基本国策,但于成龙实行“禁止原主认业”先于清廷明确规定的15年前,加之他对具体问题的妥善解决,不到二年,合州人口骤增,田地开辟。由于招民垦荒政绩显著,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
于成龙去往黄州府(今湖北黄州市)同知任四年,任知府四年。这里着重叙述他的两件事。一是治盗省讼。“盗”成为清初一大社会问题。在黄州府岐亭镇一带,盗贼甚至白昼劫路伤命,严重影响了地方安定和居民正常生活。于成龙上任之初,即以郡丞身份坐镇岐亭治盗。为了摸清盗情和每一件重大盗案,他总是亲自访察。他多以“微行”的方式,扮作田夫,旅客或乞丐,到村落、田野调查疑情,从而对当地盗情了如指掌。他还特意在衣内置一布袋,专放盗贼名单,“自剧贼,偷儿踪迹无不毕具,探袋中勾捕无不得。”
4. 于成龙的一生清朝康熙年间,“吏治清明,廉吏接踵起”,其间有一位名声“尤盛”者,“闾巷诵其绩,久而弗渝”。
他就是被康熙皇帝赞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两江总督于成龙。这位“自牧令(指知县)起,以清节闻于时”的清官,一直是“苦节自厉,始终不渝”,可谓一生清贫。
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晚年自号于山老人,山西永宁(今山西离石)人。明末副榜贡生,清顺治十八年 (1661)谒选,授广西罗城县知县。
从此,于成龙开始了他清廉卓越的仕途生涯。在二十几年中,于成龙历任罗城知县、四川合州知州、湖北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直隶巡抚、江南江西总督。
他以天下为己任,劝农励俗,兴利除弊,恪尽职守,然而对自己却要求极严,他的好友熊赐履在为他撰写墓志铭时,称他“性善吃辛苦,诸人所不能堪者,一处之恬如”。正因为如此,无论他到何处任职,“所至民怀其德”。
于成龙初任广西罗城知县时已45岁,而当时的罗城,由于长年战乱,城乡残破不堪,百姓生活极端困苦。于成龙上任前,亲朋好友都来相劝,让他不要到那“蛮烟瘴雨”之地去吃苦。
于成龙不为所动,变卖了部分家产,凑足路费百两,毅然登程。来到罗城,情况比预想的更糟;“无城郭,庐室居人数家”,而县衙无门,“插篱棘为门牖”,院内长满荒草,“虎啸猿掷,白昼行庭中”。
于成龙就在破屋之内“累土为几案,其旁置一爨一盂”,开始在这里吃、住并办理公务。随即“召吏民来前,从容问所苦,喻以急公敬上之意,申令行事”。
为改变罗城面貌,于成龙努力招抚流亡,发展农业生产,他经常到田间察看,并与农夫农妇亲切攀谈,宣传力耕之道理。他还采取一些措施,诱导、鼓励人们发展生产:“嘉其勤而获者,愧其惰者、荒芜者。
民大劝悔, 穗被野,牛羊满山。公(指于成龙)以其暇日,增陴浚隍,招民人居。
新筑室者,公手书题额或门联以示奖导”。几年之后,罗城县面貌大为改观,百姓日富。
为了感谢于成龙,百姓经常送钱送礼,而于成龙一概拒绝。他只拿朝廷俸禄,额外一文不取,尽管他生活十分清苦,却从不打百姓的主意。
一次,百姓见于成龙身体不好,就凑了些钱送去,于成龙坚决不收,百姓跪在他面前说:“知阿爷苦,我曹供些少盐米费。”于成龙笑着将众人挽起,说:“我一人,何须如许物,可持归易甘旨奉汝父母,一如我受。”
众人只好将钱拿回。又一次,于成龙的儿子来罗城看望他,百姓闻之,特别高兴,一起来到县衙后堂,说:“阿爷人来,好带物安家去!”于成龙对百姓送来的礼物仍以好言谢绝,并让儿子速离罗城。
百姓得知此情,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康熙六年(1667),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今合川)知州。
罗城百姓听到于成龙离去的消息,“遮道呼号:‘公今去,我侪无天矣!”’上路之日,“罗人送至三四百里。窥公清风两袖,明月一船不能赴合,令一眇者,素善星卜,偕公而往”。
于成龙一到合州,首先免除官员的随从之费,自己仅畜一羸马,以家仆自随。当时,官场积弊颇多,地方官员以土产馈赠上司几乎成了风气。
一次,知府下帖,让合州送鱼。于成龙很不以为然,他说:“民脂膏竭矣,无怜而问者,顾乃欲渔吾鱼,吾安所得鱼乎?”他不但不送鱼,反而呈文备陈合州百姓困苦之状。
知府自知理亏,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裁革了十余件对合州不合理的摊派。 康熙十七年(1678),于成龙因政绩显著,升福建按察使。
赴闽之前,于成龙命人买了许多萝卜。有人讥笑说:“贱物耳,何多为?”他却非常坦然地回答:“我沿途供馔赖此矣。”
福建自宋代以来,就是市舶重地,在此任官者极易发财。然而,于成龙到任之后,仍以清苦自励,不改初衷。
外国前来作贸易的商人经常有送礼者,于成龙一概谢绝,真正做到了两袖清风,一尘不染。 不久,于成龙便以清廉之名受到康熙皇帝的褒奖,并提升为两江总督。
他虽地位变了,但克己奉公丝毫不减当年。赴任之前,他先请假回家葬母,然后雇了一辆骡车,与幼子同行,各袖制钱数十文,沿途住小店不入公馆,悄无声息地到达江宁任所。
于成龙做官从不带家属随任。这时因年已65岁,且身体多病,才带小儿子在身边侍奉。
他自奉简陋,每日粗茶淡饭,所食只青菜一把。于是,江南人民送他一个美称———“于青菜”,以示亲切、景仰。
康熙二十三年(1684),于成龙卒于任,终年68岁。死后,同城的将军、都统等来到他的寝室,见他生活清苦,私人财物只有一袭绨袍,几罐盐豉,“四壁萧然,无异寒士。
将军僚属相哭失声”。就连“平时心惮成龙者,俱感动流涕”。
于成龙去世的消息一传出,百姓罢市聚哭,家家绘像奠祭。康熙皇帝闻知,十分感慨,特赐与其操守相符的谥号“清端”,以示褒奖。
于成龙之所以受到人们如此的爱戴和敬仰,正如时人范郁鼎所言:“其节操至死不变。”。
5. 于成龙的故事主要内容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今离石市)人。
《清史稿》有传。于成龙自顺治十八年 (公元1661年)任广西罗城知县,到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在两江总督任上逝世,即 从45岁到68岁,仕途生活共23年。
期间,历任四川合州知府、湖北黄州同知、湖北武昌 知府、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巡抚、江西江南总督,后兼署江苏、安徽两省巡 抚等要职。于成龙从一位七品县官升迁为正二品封疆大吏,以政绩卓著、廉洁奉公而闻 名天下,受到万民拥戴,皇上褒奖,堪称奇人奇事。
更令人感到奇特的是,这位三百多 年前的清官,他的人格魅力、举止范行,在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震撼力。 太原电视台把这一真实的历史人物,通过现代化的音像手段搬上屏幕,拍摄成了一 部20集的电视剧《于成龙》。
《于成龙》这部戏好看,因为它讲了一个以人物命运为主 线的大故事,很吸引人。在表现于成龙升迁调动、荣辱沉浮的宦海生涯的大故事中,还 包括了许多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其中大部分是于成龙的断案故事。
这些以传 统的叙事手法所讲述的小故事集集相续,环环紧扣,事随人走,构成了悬念迭起、曲折 有致的故事情节。这些故事大都是在史实基础上的艺术加工,因而可信性很强,容易为 观众所接受,而绝非一般的所谓“戏说”。
斩杀皇上的外甥、江宁副都统喀礼,是于成龙宦海生涯中最感人的一幕,也是编导 和演员共同创造的完成于成龙性格塑造最悲壮的一笔。杀人越货的江湖飞贼鱼壳,倚仗 喀礼支持,欺压百姓,盗窃官衙,罪恶累累,民愤极大。
于成龙擒拿鱼壳,为民除害。 喀礼倚仗自己是皇上外甥,跑到江宁府大堂上强抢人犯,杀死江宁知府陈严龙。
于成龙 在杀与不杀喀礼的激烈的思想斗争中,顺应民意和百官要求,不顾个人安危,当场立斩 喀礼。万民欢呼,百官诚服,全剧达到了高潮。
《于成龙》这部戏好看,也因为它拍了许多动人的感情戏。它在围绕着主人公的命 运所讲述的故事中,充满了浓烈的感情色彩。
这里包括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主仆 情、同僚情、官民情,以及明君与贤臣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相知和相重的感情。这种种感 情纯正而真诚,高尚而博大,表现了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伦理思想与亲和观 念,渗透在艺术之中则成为一种特定的民族审美心理积淀,呈现出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 而浓郁的伦理之美与亲和之美。
剧中在表现浓浓的夫妻情的同时,还表现了深厚的母子情。于成龙辞家别母,母亲 为儿子把酒话别,谆谆告诫:“不管做官大小,都要爱民如子,万万不可胡作非为,欺 压百姓!”这掷地如金石声、充满大爱的母诫,是于成龙一生始终遵循、不敢稍有偏离的 行为准则,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对执政者的最基本的要求。
普通百姓世世代代企盼清 官,呼唤青天,就是希望他们的父母官为民做主,而不是鱼肉人民。 《于成龙》这部戏好看,还因为作品充满了一种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这种精神力 量是从人物身上和故事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而非空洞说教。只有作品内在精神力量 才能真正感人,而外加的空洞说教则只能令人厌烦。
《于成龙》这部戏所塑造的主人公 形象所体现出来的烛照古今、震撼士庶的伟大精神可以给观众以激励和启迪。这种精神 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体察民情的精神,是“访民瘼于井邑,察冤 枉于囹圉”的解民倒悬的精神,是“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清正廉洁是于成龙身上最重要的品质,是他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他任罗城知县时 是粗茶淡饭;任直隶总督时遭到饥馑,吃糠咽菜,同民众共甘苦。
即使日子好过些,吃 饭也是粗米青菜,人称“于青菜”。他认为,粗茶淡饭吃着香甜,粗布旧衣穿着随便。
罗城百姓看到于大人生活过分清苦,过意不去,稍有馈赠,于成龙坚辞不受。他说:“ 我挣朝廷俸禄,有吃有喝,再拿你们的钱,岂非接受贿赂!”他认为,为官做不到清廉, 民风自不能纯正。
他离罗城时,把上级奖励的百两白银大部分用来周济孤寡老人和兴办 义学堂。“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于成龙的清正廉明,自甘淡泊,终使罗城这个 凶险之地得到彻底治理。 于成龙不仅是自律甚严的清官,更是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他勤政爱民,把百姓的疾 苦时刻放在心上。他最反对吃皇粮而不办公事的人。
他要求自己做一个上对得起皇上, 下对得起百姓的好官。他认为,身为衣食父母官不为父母的衣食打算,怎么能行?直隶旱 灾严重,饥民遍野,于成龙含泪将湖北巡抚张朝珍送的枣红马杀了给百姓充饥。
他甘冒 死罪开仓放粮,以解救千万饥民。 于成龙去世后,人们检点他的遗物,只有一件破袍和几罐盐豉,真是“清风两袖朝 天去”。
百姓罢市聚哭,家家绘像祭奠,痛悼一代清官的离去。灵柩归葬故里时,江宁 数万仕民步行二十里在江边伏地痛哭相送,哭声盖过了滚滚东去的江水声。
康熙感叹“ 居官如于成龙者能有几人”,称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谥号“清端”。 -- 大凡世上男人, 在外表上看去, 也许严肃凶狠, 其实他们内心最是善良, 胸襟宽大,意志薄弱。
对待这种人, 只需小施手腕, 便可骗来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