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木德》,赛妮亚编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注:P后数字为中文编译版页码,书名为原书所注出处。
一神论,是犹太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重要特征,所以我们看到这样的箴言:“凡摒弃偶像崇拜者,均被视为犹太人。”P1,《大众塔木德》 作为世界以及人类的创造者,上帝让他所创造的万物都为各自的行为负责。
上帝对人类的审判永远是公正的,决不偏心,决不遗忘,决不势利,决不受贿。正如约哈南拉比临终所言:“我将要接受一个人的审判,这个人我既不能媚之以巧舌,又不能动之以钱财。”
P11,《大众塔木德》 欺骗一个异教徒比欺骗一个犹太人更为严重,因为它亵渎神名。P17,Tosifta B. K. 10:15 人与天使一样有智慧,与天使一样有竖直的躯体,与天使一样用神圣的语言交谈。
P25,《大众塔木德》 撒旦从事三种勾当:引诱人,在上帝面前说人坏话和执行死刑处罚。P27,B. B. 16a 抵抗撒旦的诱惑,解除死亡天使的良方就是研读《托拉》。
此外,在犹太人自我忏悔的赎罪日吹响羊角号时,撒旦也惊慌失措。P27,《大众塔木德》 六岁时学习《圣经》,十岁时学习《密西拿》,十三岁履行诫律,十五岁学习《塔木德》,十八岁恋爱,二十岁谋生,三十岁进入盛年,四十岁顿悟,五十岁深思,六十岁进入老年,七十岁两鬓斑白,八十岁是非凡的恩赐,九十岁因年衰而弓背,百岁虽生犹死。
P43,《大众塔木德》 上帝授予摩西的诫律共613条,其中365条是禁止某些行为的,对应着公历年的天数,说明人身上的恶大于善,而且容易犯错误;另248条是鼓励某些行为的,对应着人的肢节数,说明人的灵魂应该向善。P47,《大众塔木德》 不要怨恨,你就不会犯罪;不要发怒,你就不会犯罪;不要得意忘形,你就不会犯罪。
P51,Ber,29b 三种人不会看到地狱的脸:遭过贫穷的人,患过肠疾的人,受过暴政涂炭的人。他们遭受的困苦就是对他们恶行的惩罚,品尝了痛苦,他们也就净化了。
P51,Erub,41b 发生瘟疫有七种原因:诽谤、杀戮、发空誓、淫荡、傲慢、抢劫和妒忌。P54,Shab,33a 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没有邪恶者的安息,没有正义者的磨难。
P59,拉比·雅娜依《父辈们的伦理》第4章 你的生命和你的邻居的生命一样有价值,你的需要和他人需要一样应该满足。要达到自我的满足,必须把注意力及财富施及家人、朋友和社会,必须从只想着自己转变为强调自我以外的世界。
自我实现并不是要隐退于我们这个堕落的世界之外,也不是沉溺于自我陶醉之中,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参与社会生活,并对这个世界能有所贡献。P79,《圣哲箴言》 要尊敬自己,但不要傲慢;尽情享受生活的赐予,但不要成为财富的奴隶;要为成功而努力进取,但不要过分夸耀自己的显赫;要适度;要培养自己的能力又不要过分沉溺于自我。
P79,《圣哲箴言》 美好、力量、财富、荣誉、智慧、满足、孩子,属于那些懂得怎样正确生活的人们,属于这个世界。P84,《神父们的伦理学》第6章 不要为明天的问题担忧,因为你并不知道明天会给你带来什么。
明天将会来临,而你却不能永存,所以你在为一个不属于你的世界担忧。P95,《巴比伦塔木德》释文《叶瓦莫特》篇 我的孩子,在所有的谦逊中,要保持你的自信并估价你自己的真是价值。
谁会为自己的敌人说话? 谁会尊敬贬低他的人?P96,《本·西拉的智慧》第37章 强求时机的人,将受到时机的排斥;服从时机的人,会发现时机就在他身边。P97,《巴比伦塔木德》释文《埃路依》篇 “爱你的邻居如同爱你自己。”
拉比阿基巴说,“这是《塔木德》的至高无上的原则。”P101,《西法拉》第19章 有四种人是不能容忍的:傲慢的穷人,阿谀奉承的富人,好色的老人,擅作威作福的首领。
P105,《巴比伦塔木德》释文《彼沙希姆》篇 只要你生存着,就永远不要依赖任何人,不管是儿子还是妻子,兄弟还是朋友。 不要把自己的财产交给别人,否则将会后悔莫及。
依靠自己的财产比依靠自己子女要好得多。P150,《本·西拉的智慧》第37章 不要让自己沉湎于悲痛,也不要庸人自扰。
愉快的心境会让人保持活力,欢乐会使人益寿延年。 妒忌和愤怒使人夭亡,紧张渴求使人早衰。
心境愉快、欲念正常的人吃什么都有味道。P161,《本·西拉的智慧》第3章 要三样东西可以使人恢复良好的精神状态:美妙的声音、景色和气味。
P161,《巴比伦塔木德》释文《佩拉克霍特》篇 任何有知识的人都不会贫穷。 有知识的人拥有一切,而没有知识的人拥有什么呢?人一旦掌握了知识,他还缺少什么呢?如果一个人没有掌握知识,那他拥有什么呢?P181,《巴比伦塔木德》释文《耐得林》篇 只因为有了活泼可爱的学生,世界才得以万世长存。
一定不能使学生误了学业,即便是为了修筑庙宇。没有学生得城镇终将毁灭。
P184,《巴比伦塔木德》释文《沙巴特》篇 教师是学生生活中地位最高得人,配得上比父母更高的荣誉。P184,《大众塔木德》 教师不要过分约束他们(孩子),因为只有在轻松愉快得气氛中才能有效地进行教育。
不时给孩子们一点钱或礼品,让他们高兴——这对他们的学习有帮助。P188,艾利加本·卓尔。
2. 怎么理解哈姆雷特名言警句谢谢了,大神帮忙啊文本总是用来解读或说明生活的。
《哈姆雷特》将复仇与爱情进行了嫁接,在一个近于简单、甚至落入俗套的故事中,企图对人生、爱情、死亡等永恒主题进行探讨。事实证明,这个求索是成功的,因为在故事落幕的时刻,每个人并没有立即离去。
血缘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链条,权力又构成人与人联系的一种特殊方式。王宫好像自古以来就是明争暗斗最激烈的地方,充满着血腥与恐怖。
带着这种既见,我们是不会为弟夺兄位的事情感到吃惊的。这种权力争斗方式无所谓悲剧,真正的悲剧在于把好的东西毁坏,正如鲁迅先生所讲,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两个家庭,国王一家与波洛涅斯一家,因权力而联系在一起,又因国王的错误而家破人亡。以至出现了用“葬礼中剩下来的残羹冷炙”“宴请婚宴上的宾客”的奇特景象。
波洛涅斯一家的死本不是必然结果。这就酿成了悲剧。
有人把爱情看成是人类的最美好的情感,是圣洁、无私而伟大的。也许是吧,这种已尽极致的词汇把爱情托得老高,很炫烂,又似乎很虚无。
在如今这大众化的时代,爱情已不再是奢侈品,而日益大众化和平庸化。多则无,由此,在人的心灵深处则会更渴望那份真挚的情感,那最初的悸动。
在《哈》剧中,哈姆雷特与波洛涅斯的爱情是真挚的。先王与王后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厢情愿之嫌。
先看先王与王后。王后第一次出场就指责哈姆雷特,“你知道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活着的人谁都要死去,从生活踏上永久的平静。”
她平静得让人感到窒息。人在社会中都扮演一定的角色。
王后,不管心里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以她每次出场的语言和神情可以看出,她在忘记,而我们知道,忘记就意味着背叛,她是切切实实地背叛了爱情。当哈姆雷特“导演”的戏剧演到一半的时候,国王首先看不下去,而王后的反应却是“非常吃惊”,而这个吃惊多半因为国王。
这种表情和反应让人不寒而栗。再看国王,他很很矛盾,“我的爱情是那样纯洁真诚,始终信守着我在结婚的时候对她所作的盟誓;她却会对一个天赋不如我的恶人降心相从!”他解释的是“一个淫妇虽然和光明的天使为偶,也会有一天厌倦于天上的唱随之乐,而宁愿搂抱人间的配骨。”
他似乎能够理解。由此,他要求哈姆雷特“无论他怎料进行复仇,不要胡乱猜疑,更不可对他的母亲有什么不利的阴谋。”
由此,在哈姆雷特对王后进行反叛的大骂之后,他的鬼魂再次出现,要哈姆雷特“快去安慰她的正在交战中的灵魂。”可见,爱的包容性是多么的巨大。
她可以容忍你所有的过错,甚至犯罪。对于这不平等的爱情,我们无法评价。
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是站在道德的基座上指手画脚,因为判断的场所不只是道德法庭。爱情是彼此之间的,当一方缺失,另一方是否应负有永远的责任,这应该由另一方自己来决定。
如果她想,曾经在一起的时候是美满幸福的,这也就足够了,这又有何不可。《哈》剧中,王后的确不知先王是被害的,错就错在从送葬到结婚时间太短,没有一个缓冲的过程。
如果时间稍微长一下,人们也许能接受。 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故事并非惊天地、泣鬼神,它很像是一场游戏,一场认真的游戏。
奥菲利娅是一个天真的不能再天真的女孩,她生活在父亲和哥哥的阴影下面,她不能去追求爱情,而只能等待爱情。雷欧提斯说,“对于哈姆雷特和他的调情献媚,你必须把它认作年轻人一时的感情冲动,一朵初春的紫罗兰早熟而易凋,馥郁而不能持久,一分钟的芬芳和喜悦,如此而已。”
波洛涅斯这样教导奥菲利娅,你应该这样想,“你是一个毛孩子,竟然把这些假意的表示当作了真心的奉献。”并把“神圣的誓约”说成是“捕捉愚蠢的山鹬的圈。”
真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感觉。阻碍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让人放弃,二是让人反叛,激发更强的斗志。
奥菲利娅两者都做到了。当父亲安排她和哈姆雷特见面,试验哈姆雷特是否是因为爱情而发疯。
她表现出完全的顺从,而且相当认真。“殿下,我有几件您送给我的纪念品,我早就想把它们还给您;请您现在收回去吧。”
话语是平淡的。平常的往往又是最深刻的。
送回礼物就意味着抛弃这份爱情,就意味着向自己妥协。哈姆雷特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他说了一大堆疯话,使奥菲利娅感到“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殒落了”,“我好苦,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天的泥土。”
只有怜惜而无后悔之意。当父亲波洛涅斯被人害死,哥哥又不在身边,哈姆雷特又去了英国,她“发疯”了,“头上盖青草,脚下石生苔”,“殓衾遮体白如雪”,“鲜花红似雨;花上盈盈有泪滴,伴郎坟墓去。”
这是一个少女对死的最初感悟。但她还是“希望一切转祸为福”的。
她知道,“人死不能活,且把悲声歇”,并乞求上帝“饶赦一切基督徒的灵魂。”诚如雷欧提斯所说,“忧愁、痛苦、悲哀和地狱中的磨难,在她身上变成了可怜可爱。”
奥菲利娅死了,死在小溪之旁,她是想把花冠挂到树枝上,树枝断了落水而死的。死的安详,死的悠然,死的浪漫。
《哈》剧中叫并没有明示出她死的根本原因,但我们无法抛却的就是她曾抛却的那份爱情。她的死是多义的,又是单义的。
我。
3. 巴特雷特是什么人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巴特雷特(1886~1969 )举例论证了记忆研究的第二大传统。
在他的《记 忆》( 1932年)一书中,巴特雷特攻击了艾宾浩斯的观点。他认为,无意义音节的研究并不会告 诉我多少关于真实世界中人们记忆的运作方式。
艾宾浩斯使用无意义音节并努力排除他的测试材料 的意义,而巴特雷特关注那些在相对自然的环境下被记下来的有意义的材料(或者那些我们试图赋 予意义的材料)。 在巴特雷特的一些研究中,要求被试者读一个故事。
然后,要求被试者回忆那个故事。巴特雷 特发现被试者是以他们自己的古法回忆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普遍的倾向:(1 )故事趋向更短。
(2)故事变得清晰紧凑。因为被试者会通过改变不熟悉的材料以适应他们的先验理念和文化 期待来使这些材料变得有意义。
(3 )被试者做出的改变与他们初次听到故事时的反应和情感是相匹配的。巴特雷特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人们所记住的东西是由他们对原始事件的情感和个人努力(投 资)所驱动的。
记忆系统保留了 “一些突出的细节”,而剩余部分则是对原始事件的精细化或重构。 巴特雷特把这些看做是记忆本质“重构”,而不是“再现”。
换句话说,我们不是再现原始事件或 故事,而是基于我们现存的精神状况进行重构。例如,假想两个支持不同国家(如加拿大和美国) 的人,会如何报道他们刚刚看过的这两个国家之间的体育赛事(如曲棍球或网球)。
对于在赛场上 发生的客观事实,加拿大支持者将很可能以美国支持者根本不同的方式报道赛事。巴特雷特观点的核心(即人们试图赋予自己对世界观察以意义,并且这将影响到他们对事件的 记忆)对在实验室中运用抽象而无意义的材料进行的实验可能并不那么重要。
然而,根据巴特雷特 的观点,这种“理解意义后的努力”是人们在现实世界中记忆或遗忘方式的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4.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简介及作品名言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以及欧洲最重要的作家。
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他的剧本至今还在世界各地演出。
在他生日的那天,每年都有许多国家在上演他的剧本纪念他。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他就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莎士比亚。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他是莎士比亚的名言,也是他能在艺术天地里自由飞翔,成为一代艺术大师的秘密。
莎士比亚出生在英国中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镇,父亲是个商人。4岁时,他的父亲被选为“市政厅首脑”,成了这个拥有两千多居民,20家旅馆和酒店的小镇镇长。
这个小镇经常有剧团来巡回演出。莎士比亚在观看演出时惊奇地发现,小小的舞台,少数几个演员,就能把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表现出来。
他觉得神奇极了,深深地喜欢上了戏剧。他经常和孩子们一起,学着剧中的人物和情节演起戏来,并想长大后从事与剧本相关的工作。
但不幸的是,他父亲经商失利,14岁的莎士比亚只好离开学校,给父亲当助手。18岁时他结了婚,不到21岁,已有了3个孩子。
他的妻子比他大8岁,莎士比亚对自己的婚事常常感到遗憾,在他的作品中曾说:“女人应该与比自己年纪大的男子结婚”。不过,他对辛勤持家,抚养孩子成人的妻子依然关怀备至。
1586年,富于进取精神的莎士比亚随一个戏班子步行到了伦敦,并找到一份为剧院骑马的观众照看马的差使。这虽然是打杂,但毕竟跟戏剧挂了钩了,莎士比亚尽力尽心地干这个工作,他干得很好。
骑马来的观众都原意把马交给他。莎士比亚常常忙不过来,只得找了一批少年来帮忙,他们被叫做“莎士比亚的孩子们”。
莎士比亚头脑灵活,口齿伶俐,工作之余,还悄悄地看舞台上的演出,并坚持自学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还自修了希腊文和拉丁文。当剧团需要临时演员时,他“近水楼台先得月”,再加上他的才华,他终于能演一些配角了。
演配角时,莎士比亚也认真演好,他出色的理解力和精湛的演技,使他不久就被剧团吸收为正式演员。 那时候,伦敦的剧团对剧本的需要非常迫切。
因为一个戏要是不受观众喜欢,马上就要停演,再上演新戏。莎士比亚在坚持学习演技的同时,还大量阅读各种书籍,了解了自己祖国的历史和人民不幸的命运,他决定也尝试写些历史题材的剧本。
27岁那年,他写了历史剧《亨利六世》三部曲,剧本上演,大受观众欢迎,他赢得了很高声誉,逐渐在伦敦戏剧界站稳了脚跟。 1595年,莎士比亚写了一个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上演后,莎士比亚名霸伦敦,观众像潮水一般涌向剧场去看这出戏,并被感动得流下了泪水。
故事是这样的: 在意大利的一座城市中,有两个世世代代都是仇敌的贵族,一个叫蒙太古,一个叫凯普雷特。 有一次,凯普雷特家举办了一次盛大的化装舞会。
蒙太古家的独生子罗密欧冒着风险,戴着假面具去参加了。他结识了凯家的独生女儿朱丽叶。
两个年轻人一见钟情,互相倾心,陷入爱情中。在一个神父的帮助下,两个相爱的年轻人悄悄地举行了婚礼。
不幸的是,不久两家又发生了仇杀事件。朱丽叶的表兄在决斗中被罗密欧刺死,罗密欧因此被赶出城市,不久朱丽叶的父亲准备把她嫁给另一个贵族青年。
朱丽叶忠于罗密欧的爱情,她宁愿死也不愿意再嫁。在神父的帮助下,她喝下了一种长眠的药,假装死去,神父同时叫人通知罗密欧赶紧回来。
但不幸的是送信人没把信及时送到,罗密欧听说朱丽叶已经死去,悲痛欲绝。他赶回来,在假死的朱丽叶面前服毒自杀。
朱丽叶醒来后,见罗密欧已死,她拔出罗密欧的剑也自杀了。这一悲剧,深深地感动了两家人,他们最终消除了他们世代的仇恨,友好起来了。
这部剧本中,作家写了自由爱情的可贵,谴责了封建制度对爱情的迫害,歌颂了理想的爱情。 1599年,莎士比亚已经很有钱了,他所在的剧团建成了一个名叫环球剧院的剧场,他当了股东。
他还在家乡买了住房和土地,准备老了后回家备用。不久,他的两个好友为了改革政治,发动叛乱,结果,前者被送上绞刑架,后者被投入监狱。
莎士比亚在悲愤不已,倾注全力写成剧本《哈姆雷特》,并亲自扮演其中的幽灵。 哈姆雷特本来是丹麦的一个快乐王子。
他正直的父王被叔叔毒死,叔叔篡夺了王位,并霸占了他的母亲。在国外上大学的哈姆雷特赶回国,他的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的被害经过,要儿子报仇。
哈姆雷特为了报仇,装疯卖傻,寻找机会了解事实的真相。一次,他请一个戏班子演了一出杀兄篡位的旧戏,情节和他父亲鬼魂所说的一样。
在演出过程中,他的叔父惊慌失措,从而证实了他自己的罪恶。 哈姆雷特决心报仇。
但一次偶然的失误却把自己情人的父亲误杀了。他的叔父把他送到英国,并让英国国王杀死他。
哈姆雷特半路上跑了回来,又发现自己的情人因父亲死去,爱人远离而精神失常,误入河中淹死。 叔父唆使哈姆雷特情人的哥哥和哈姆雷特决斗,结果两人。
5. 《哈没雷特》中的经典名句是是:“生存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
因为这句话有关生死的问题,并且可以昭示出哈姆雷特心境和性格。
生存或毁灭, 这是个必答之问题:
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
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
并将其克服。
此二抉择, 就竟是哪个较崇高?
死即睡眠, 它不过如此!
倘若一眠能了结心灵之苦楚与肉体之百患,
那么, 此结局是可盼的!
死去, 睡去。
但在睡眠中可能有梦, 啊, 这就是个阻碍:
当我们摆脱了此垂死之皮囊,
在死之长眠中会有何梦来临?
它令我们踌躇,
使我们心甘情愿的承受长年之灾,
否则谁肯容忍人间之百般折磨,
如暴君之政、骄者之傲、失恋之痛、法章之慢、贪官之侮、或庸民之辱,
假如他能简单的一刃了之?
还有谁会肯去做牛做马, 终生疲於操劳,
默默的忍受其苦其难, 而不远走高飞, 飘於渺茫之境,
倘若他不是因恐惧身后之事而使他犹豫不前?
此境乃无人知晓之邦, 自古无返者。
所以,「理智」能使我们成为懦夫,
而「顾虑」能使我们本来辉煌之心志变得黯然无光, 像个病夫。
再之, 这些更能坏大事, 乱大谋, 使它们失去魄力。
这是一整段后续抒情,不是朱生豪译的,我建议你读朱生豪译的《哈姆雷特》。
6. 格言警句带有"学如逆水行舟"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雨 果
抱负是高尚行为成长的萌牙。——莫格利希
在理想的最美好世界中,一切都是为最美好的目的而设。——伏尔泰
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伏尼契
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车尔尼雪夫斯基
人的理想志向往往和他的能力成正比。——约翰逊
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 ——纪伯伦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雪 莱
对于年轻人来说,未来是一个仙境。——塞 拉
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加 缪
我们的理想,不管怎么样,都属于未来。——奇雷特
7. 关于圆明园的名言警句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雨果 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
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责,把这些财富还给被劫掠的中国。——雨果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文殊 李大钊关于圆明圆的诗句:“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思归。
一曲胡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 李瑚的《访圆明园遗址》,诗句有:“绝代豪华,名园萃,瞬成灰砾。
空怅望,蓬丘草径,断阶残甓。”“愿生民,共建好河山,成殊绩。”
这里既有对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残迹的记述,又有对重新修建圆明园乃至建设好国家的期盼。 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花浮羔簧薏毫割桐公昆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炎黄子孙子孙当以此为戒,圆明圆是我们的文化瑰宝,蕴涵着我们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它的毁灭警告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