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诚信是立人之本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编辑本段4、诚信是齐家之道 唐代著名大臣魏徵说:「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
」只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间以诚相待,诚实守信,就能和睦相处,达到“家和万事兴”的目的。若家人彼此缺乏诚信、互不信任,家庭便会逐渐四分五裂。
中国历代儒家经典中,对诚信之道的论述颇多,现摘其重要者加以阐述。 「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诗经·郑风·扬之水》) · 无诚信品德的人的说话,人是不应当相信的。所以,要使他人相信自己,就必须做诚实之人。
「君子之言,信而有规,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左丘明《左传·昭公八年》)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孔子《论语·学而》) ·君子之言,诚实而有证据,所以怨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越分妄言,又无根据,所以遭致怨祸。要求人说话要诚实、要有根据,切忌无实事根据的胡言乱语。
「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论语·述而》) ·孔子教导学生时,提倡「文」(即为《诗》、《书》、《礼》、《乐》等典籍),「行」、「忠」、「信」并重,希望学生能做到博学多闻(文)、敦品励行(行)、尽忠职守(忠)、诚实不欺(信),把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才能做一名德才兼备的人。
「儒有不宝金石,而忠信以为宝。」(戴圣编《礼记·儒行》) · 儒者重德,故不以金玉为宝,而以「忠信」为宝。
可见,儒者是把「忠信」作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法宝。 「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大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
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荀子《荀子·强国》) ·古代圣王禹、汤,循义讲信而天下大治;暴君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
所以,作为国君一定要慎礼义、讲忠信,然后才能治国。这是「君人者之大本也」。
由此证明诚信是治国之本。 「或问信,曰:『不食其言』。
」(扬雄《法言·重黎》) ·所谓信实,就是指不违背和忘记自己的诺言,一定要信守承诺,说到做到,言行一致。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班固《白虎通义·性情·论五性六情》) ·从一定意义上,信就是诚,诚就是信,二者是相通的,基本内涵都是真实无欺。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是诚实可信的。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敦颐《周子全书·通书·诚下》) ·诚是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亦是人的各种善行的根源。
可见,「诚」在儒家道德体系中是何等的重要。 「信者,无伪而已。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 ·所谓「信」,就是无「伪」的意思。既不说假话,亦不做假事;既不自欺,亦不欺人。
一切言行皆以诚实为本,排除一切虚伪、虚假。 「夫信者,人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 ·「诚信」是人的法宝,因为「国保于民,民保于信」。君无信用不能使民,失去民心则不能守国。
所以古代圣王不欺四海,五霸不欺四邻。善治国者,不欺其民;善齐家者,不欺其亲。
可见,信在治国齐家中是何等重要。 「诚则是人,伪则是禽兽。
」(黄宗羲《孟子师说·卷七》) ·诚信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只有人具有诚信美德,而禽兽则是不讲诚信的。如果人只求物质私欲而不讲诚信,就是一种丧失人性的禽兽行为。
2. 反驳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名言名句与其说是一句成语,不如说这是一句俗语或民谚更合适一些。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以为这句话最早也就是清朝或者民国时代才流传起来的,因为它很浅白。万没想到的是,最晚在秦朝末年,这句话就已经在社会上流传了。
此语最早见于《史记·留侯世家》,沛公刘邦十万义军攻破峣关,在蓝田大败秦朝关中守军,领先天下义军,顺利进入咸阳。进入秦朝的咸阳宫后,沛公刘邦被宫中的美色珍玩吸引,忘乎所以,准备留在秦宫里玩个尽兴不出来了。
他的连襟兄弟樊哙劝他他也听不进去。这个时候,张良入宫直谏,很严厉地数落了刘邦一顿,说明了他这样做的错误,并且说了这么一句:“毒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请沛公听樊哙言。”
沛公这才依依不舍离了秦宫,宣布军队开出城市,到咸阳郊外的霸上乖乖驻扎,不许扰民。这大概就是这句名言目前能见到的最早出处了。
原句中的“毒药”,不是指有毒的药,“毒”是“毒口”的意思,也就是味道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