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土耳其风景是很美丽的。
土耳其山多,但山上没有森林,因此,无论从安卡拉或是伊斯坦布尔,我发现居民房总是建在山坡上,依山畔势。城市中平坦的区域总是让位给商业或者公共娱乐。
我喜欢这种城市的规划设计。2. 一路下来,对土耳其的概念越来越清楚,很多时候是完全推翻了以往的想象。
土耳其地大物博,风调雨顺,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粮食完全自给的国家之一,“民以食为天”,食不用愁。来土前,我一直认为土耳其是个战乱国,是“东西文明的十字路口”,这种看法似乎东西方是主角,土耳其只是过道或路口,但此次旅行告诉我,事实并非如此。
土耳其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巨大文明,其背后的伊斯兰教就有16亿人口之多。这些年,我常在欧美日穿梭,去士耳其,最初的时候只是听说土耳其的热气球非常棒,但是很多地方都有热气球,所以去土耳其的想法断断续续,一直未行动。
当然,出发前我想如若不是卡帕的热气球、地中海的滑翔伞、爱琴海之浪漫、横跨欧亚的特别,我怕是不会去土耳其吧?3. 土耳其食物的特点就是“烤”式当先,烤羊肉、烤牛肉、烤鸡肉、烤面包等,其次是土耳其“萨拉”, 都是一些“生饲料”。朋友知我爱好吃鱼,便带我去吃了土耳其的鱼,很是美味,厨师用食盐包着整条鱼,然后慢慢的烤熟,食前有厨师将裹在鱼身上的食盐块敲掉,再取出鱼,去骨,再送到客人的盘中。
做的很精细,味道也很好!土耳其的红茶和酸奶味道很纯!绕过千年沧桑的石柱,暮气温柔的街头,伴着绚烂的音乐起午,在蓝色清真寺荡漾的光影里,听一片海浪,数一夜星光。
身在拿破仑心中的世界之都,在三海环抱横跨欧亚的千古帝都,在突厥勇士谱写星月传奇的大陆,这就是绚烂而神秘的土耳其。4. 来到神往之地寺门口,跟随众多游人脱鞋,接过专为女士准备的蓝色方巾包在头上,我带着无比好奇、虔诚的心情进入寺内。
整个清真寺内部全部贴着炫彩夺目的伊兹尼蓝色瓷砖,蓝色清真寺由此得名。一般清真寺只有四根唤礼塔,但它却有六根。
建造蓝色清真寺没有使用一根钉子,而且历经数次地震却未倒塌。寺外有一个大花园,可看到伊斯坦布尔最美丽的景色——博斯普鲁斯海峡和横跨欧亚大陆的跨海大桥。
5. “所罗门!我已经超越了你!” 圣索非亚大教堂与蓝色清真寺隔街相望,穿过一个花园就来到了多彩迷幻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它是拜占庭建筑艺术最出色的代表作,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建成前,它曾是世界最大的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经历了从教堂变成了清真寺,再变成了如今的两教图腾和平共存的样子,这种异样的建筑吸引了全世界无数游客前来观光。6. 梅花堡。
进入眼帘的是从未感到过的那么壮观与美妙的景象,泉水热腾腾地从各个角落涌出沿着山边流下,在百把公尺的山坡上形成如同蓝绿色镜面,无数大小温池闪闪发光。由于水内含有大量石灰质常年的冲洗、沉淀而使得那山坡白皑皑,片片如梯田,高高如雪山在阳光照耀下发出灿烂的光芒。
当你脚踏温泉水,踩在略滑的泛起浅褐见黄的叠叠层层波纹的石坡上时,喂喂,那种感觉真爽!一股暖流从脚底升到心胸,身体和大自然的接触竟是如此的甜蜜也是人生一大乐趣啊!7. 漫步在土耳其弯曲狭窄的坡路上,依然可以看见大量的希腊风格的白色房屋,蓝色窗户和地上被磨得光滑的古老的青石板路,在老旧的门窗和色彩斑斓的石头墙上涂满了岁月的痕迹,家家户户的屋前门外都种满了各种鲜花。希林杰最著名的特产是用当地的果园酿造的各种水果酒,香甜可口,令人回味无穷。
橄榄油香皂、人工编织的桌布等也都很有地方特色。8. 杜伯奇皇宫进去有几重庭院,没有方正规矩对称的感觉。
第一重庭院绿树葱郁,开阔舒坦。第二重庭院笼罩在柏树、梧桐的绿荫之下。
餐房、椒房、深宫后宅。据说当年皇室用餐一律中国瓷器,所以至今保留了大量的中国古瓷。
后面的庭院完全依海而建,美轮美奂。9. 友人带我游博斯普鲁斯海峡,这海峡与黑海和马尔马拉海相连,是欧亚大陆的分界线。
从海上往岸上看去,城市的美景尽收眼底。契拉昂宫,贝勒贝伊宫,丝玛赫切宫加城堡在水中的倒影都在显彰奥斯曼帝国在位600年的强盛和不可一世。
当船驶近博斯普鲁斯大桥时,你仍旧能感到它的气势磅礴与众不同。桥头的一面犹如宫殿般的欧塔廓伊清真寺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桥塔与吊索相互衔接的大桥犹如中间扯起3根细丝的一条柔软绵长的绸带甩开在碧蓝的大海上。
10. 蓝色清真寺大概是土耳其最大,世界第二的清真寺。建筑很雄伟。
最漂亮的是那些彩绘的玻璃窗,在昏黄的吊灯映衬下,神秘,典雅。我是个爱遐思的女人,设想着在没有电的时代,成百上千的蜡烛,烛光摇曳,能拉近人与神的距离是多么的神秘呀。
11. 对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历史和文化我知之甚少,在参观了多个形形色色的清真寺和教堂后,只能说一句:看藏区的寺庙我很容易审美疲劳、看不出来不同寺庙的所以然来,但在伊斯坦布尔,我似乎对每一座清真寺都有兴趣探究和感受。也许是因为清真寺里没有佛寺、教堂那么多的雕像绘画和故事累我心,就是简约但透着美感的建筑和安静的信仰吧。
12. 对我来说,土耳其一直是个。
2. 形容“土耳其”的句子有哪些土耳其风景是很美丽的。
土耳其山多,但山上没有森林,因此,无论从安卡拉或是伊斯坦布尔,我发现居民房总是建在山坡上,依山畔势。城市中平坦的区域总是让位给商业或者公共娱乐。
我喜欢这种城市的规划设计。一路下来,对土耳其的概念越来越清楚,很多时候是完全推翻了以往的想象。
土耳其地大物博,风调雨顺,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粮食完全自给的国家之一,“民以食为天”,食不用愁。来土前,我一直认为土耳其是个战乱国,是“东西文明的十字路口”,这种看法似乎东西方是主角,土耳其只是过道或路口,但此次旅行告诉我,事实并非如此。
土耳其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巨大文明,其背后的伊斯兰教就有16亿人口之多。这些年,我常在欧美日穿梭,去士耳其,最初的时候只是听说土耳其的热气球非常棒,但是很多地方都有热气球,所以去土耳其的想法断断续续,一直未行动。
当然,出发前我想如若不是卡帕的热气球、地中海的滑翔伞、爱琴海之浪漫、横跨欧亚的特别,我怕是不会去土耳其吧?土耳其食物的特点就是“烤”式当先,烤羊肉、烤牛肉、烤鸡肉、烤面包等,其次是土耳其“萨拉”, 都是一些“生饲料”。朋友知我爱好吃鱼,便带我去吃了土耳其的鱼,很是美味,厨师用食盐包着整条鱼,然后慢慢的烤熟,食前有厨师将裹在鱼身上的食盐块敲掉,再取出鱼,去骨,再送到客人的盘中。
做的很精细,味道也很好!土耳其的红茶和酸奶味道很纯!绕过千年沧桑的石柱,暮气温柔的街头,伴着绚烂的音乐起午,在蓝色清真寺荡漾的光影里,听一片海浪,数一夜星光。
身在拿破仑心中的世界之都,在三海环抱横跨欧亚的千古帝都,在突厥勇士谱写星月传奇的大陆,这就是绚烂而神秘的土耳其。来到神往之地寺门口,跟随众多游人脱鞋,接过专为女士准备的蓝色方巾包在头上,我带着无比好奇、虔诚的心情进入寺内。
整个清真寺内部全部贴着炫彩夺目的伊兹尼蓝色瓷砖,蓝色清真寺由此得名。一般清真寺只有四根唤礼塔,但它却有六根。
建造蓝色清真寺没有使用一根钉子,而且历经数次地震却未倒塌。寺外有一个大花园,可看到伊斯坦布尔最美丽的景色——博斯普鲁斯海峡和横跨欧亚大陆的跨海大桥。
“所罗门!我已经超越了你!” 圣索非亚大教堂与蓝色清真寺隔街相望,穿过一个花园就来到了多彩迷幻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它是拜占庭建筑艺术最出色的代表作,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建成前,它曾是世界最大的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经历了从教堂变成了清真寺,再变成了如今的两教图腾和平共存的样子,这种异样的建筑吸引了全世界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梅花堡。
进入眼帘的是从未感到过的那么壮观与美妙的景象,泉水热腾腾地从各个角落涌出沿着山边流下,在百把公尺的山坡上形成如同蓝绿色镜面,无数大小温池闪闪发光。由于水内含有大量石灰质常年的冲洗、沉淀而使得那山坡白皑皑,片片如梯田,高高如雪山在阳光照耀下发出灿烂的光芒。
当你脚踏温泉水,踩在略滑的泛起浅褐见黄的叠叠层层波纹的石坡上时,喂喂,那种感觉真爽!一股暖流从脚底升到心胸,身体和大自然的接触竟是如此的甜蜜也是人生一大乐趣啊!漫步在土耳其弯曲狭窄的坡路上,依然可以看见大量的希腊风格的白色房屋,蓝色窗户和地上被磨得光滑的古老的青石板路,在老旧的门窗和色彩斑斓的石头墙上涂满了岁月的痕迹,家家户户的屋前门外都种满了各种鲜花。希林杰最著名的特产是用当地的果园酿造的各种水果酒,香甜可口,令人回味无穷。
橄榄油香皂、人工编织的桌布等也都很有地方特色。杜伯奇皇宫进去有几重庭院,没有方正规矩对称的感觉。
第一重庭院绿树葱郁,开阔舒坦。第二重庭院笼罩在柏树、梧桐的绿荫之下。
餐房、椒房、深宫后宅。据说当年皇室用餐一律中国瓷器,所以至今保留了大量的中国古瓷。
后面的庭院完全依海而建,美轮美奂。友人带我游博斯普鲁斯海峡,这海峡与黑海和马尔马拉海相连,是欧亚大陆的分界线。
从海上往岸上看去,城市的美景尽收眼底。契拉昂宫,贝勒贝伊宫,丝玛赫切宫加城堡在水中的倒影都在显彰奥斯曼帝国在位600年的强盛和不可一世。
当船驶近博斯普鲁斯大桥时,你仍旧能感到它的气势磅礴与众不同。桥头的一面犹如宫殿般的欧塔廓伊清真寺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桥塔与吊索相互衔接的大桥犹如中间扯起3根细丝的一条柔软绵长的绸带甩开在碧蓝的大海上。
蓝色清真寺大概是土耳其最大,世界第二的清真寺。建筑很雄伟。
最漂亮的是那些彩绘的玻璃窗,在昏黄的吊灯映衬下,神秘,典雅。我是个爱遐思的女人,设想着在没有电的时代,成百上千的蜡烛,烛光摇曳,能拉近人与神的距离是多么的神秘呀。
对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历史和文化我知之甚少,在参观了多个形形色色的清真寺和教堂后,只能说一句:看藏区的寺庙我很容易审美疲劳、看不出来不同寺庙的所以然来,但在伊斯坦布尔,我似乎对每一座清真寺都有兴趣探究和感受。也许是因为清真寺里没有佛寺、教堂那么多的雕像绘画和故事累我心,就是简约但透着美感的建筑和安静的信仰吧。
对我来说,土耳其一直是个谜,想去探秘的念头由来已久。
3. 关于土耳其海峡的洋流土耳其海峡洋流与直布罗陀海峡洋流都是密度流。
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而引起水平方向压力的差异,当水平压强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达到平衡时所产生的一种海水运动,叫密度流。密度流有两种:一种是由于海水受热蒸发、冷却、降水分布不均,致使海水密度分布不均而产生密度流;另一种是由于风力不均匀地作用于海面,在产生风海流的同时,还产生垂直环流,引起海水密度的重新分配,也形成密度流。
黑海淡水的收入量大于海水的蒸发量,使黑海海面高于地中海海面,盐度较小的黑海海水便从海峡表层流向地中海,地中海中盐度较大海水从海峡下层流入黑海,由于海峡较浅,阻碍了流入黑海的水量,使流入黑海的水量小于从黑海流出的水量,维持着黑海水量的动态平衡。
4. 土耳其海峡的简介被称为“天下咽喉”的土耳其海峡,是地中海通往黑海的唯一海峡,故又称黑海海峡。它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三部分,全长345 km,整个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是亚、欧两洲的分界线。两岸主权均属于土耳其。见下表:
土耳其海峡
海峡名 长度(km) 宽度(km) 主航道水深(m)
博斯普鲁斯海峡 30.6 747~3700 27.5~124
达达尼尔海峡 61.0 1200~6400 57~92
连接两海峡的马尔马拉海东西长约250 km,南北宽约70 km,面积11800 km2,是世界上最小的海,但水却很深,最深处达1355 m,平均深度为183 m。
1973年,土耳其政府投资近20亿美元的资金,建成了横跨海峡的博斯普鲁斯公路大桥,桥长1560 m,其跨度1074 m,居当时世界的第四位、欧洲第一位。大桥桥身高出水面64 m,水面无任何桥墩,桥两岸各有一座高165 m、分别重5万吨和6万吨的门字形桥塔,由两根粗大的钢索(每根由1万多条5毫米粗的钢丝拧成)牵引。大桥建成后显著改善了海峡两岸的交通条件。至1998年底累计已有5.7亿辆汽车通过大桥,每日平均达6万余辆。1998年7月,在离这座大桥8海里的地方,又架设了第二座现代化公路吊桥。近年来,土耳其政府又在筹划修建海峡隧道。届时建成后将更方便亚欧的交通和经济贸易往来。
土耳其海峡是海上交通要道,它沟通黑海和地中海,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唯一的出海口。峡区属地中海气候,全年大部分时间风平浪静,海流缓慢,滩礁亦少,航运条件优越,故海上航运十分繁忙,年通过船舶约4万艘、军舰几百艘,总吨位达4亿吨左右(不包括军舰)。
土耳其海峡是西亚、北非和南欧通往黑海的咽喉。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无论在过去、现在或将来,都将是兵家必争之地。近两个世纪来,欧洲列强为争得海峡的控制权进行了长期激烈的斗争。其中俄国为此曾几次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英法军队也曾占领过海峡地区。1936年,有关国家召开了土耳其海峡问题的国际会议,并达成协议。它规定了各国的船舶可以自由通过海峡,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也可以通过,唯航空母舰例外,可非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通过则有一定限制。如今,苏联解体,华约不复存在,北约积极东扩,土耳其加盟北约,成为北约的南翼,所以,土耳其海峡的战略地位日益突现,它对世界列强的全球战略具有重要的影响。对独联体(主要是俄罗斯)来说,土耳其海峡是其南下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战略屏障。它关系到美国和北约的切身利益,故而也不会对其等闲视之。因此,土耳其海峡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
5. 土耳其海峡的简介贯穿两海的土耳其海峡,古往今来皆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841年,欧洲列强依据弱肉强食法则,与奥斯曼帝国在伦敦订立《海峡公约》,旨在制止沙俄夺取海峡通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斯曼帝国战败,失去海峡控制权。
1923年7月24日,土耳其同协约国在瑞士签定洛桑和约。和约对海峡作出规定:将盖利博卢半岛、恰纳卡莱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的狭长地带划为非武装区。
土耳其若参加战争,则可武装之。组织“国际海峡共管委员会”,根据和会决议的原则,研究并管制有关外国军舰在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透过海峡的问题。
1936年,土耳其、英国、法兰西、苏联、保加利亚、希腊、德国、南斯拉夫签定了《蒙特勒公约》。根据该约,国际海峡共管委员会解散,海峡的管理权归还给土耳其。
公约规定:处于战争状态或面临侵略威胁的情况下,土耳其可禁止任何国家的军舰透过海峡;和平时期,商船可自由透过海峡,战争时期,与土交战国的商船不可透过海峡;和平时期,黑海舰队(原则上指苏俄的黑海舰队)可以经海峡驶往地中海。《蒙特勒公约》至今仍是土耳其管理海峡的国际法依据。
达达尼尔海峡连接马尔马拉海和爱琴海,全长64公里,最宽处6.4公里,最窄处1.6公里,平均深度55米,中部最狭处最深,达92米。水面有一股从马尔马拉海流向爱琴海的急流,另有一股补偿性潜流带回更多盐水。
沿岸重要港口有盖利博卢、埃杰阿巴德和恰纳卡莱。两岸耸立著许多著名城堡。
海中有多种回游于黑海和爱琴海之间的鱼类。达达尼尔海峡是地中海进入伊芳史丹布尔和黑海的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