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播全国收视第一,央视又证明了自己的眼光,这次该轮到于适火了

热门影视2024-05-08 15:10:20橙橘网

首播全国收视第一,央视又证明了自己的眼光,这次该轮到于适火了

什么叫国剧黑马?

熟悉国剧的观众都知道,一般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是类型突破。

比如前年的《人世间》,是久违的史诗年代大剧,去年的《狂飙》,是少见勾勒出完整反派角色脉络的扫黑剧。



还有最近在央视八套即将重播的《庆余年》,是观众从未见过的科幻、奇幻+武侠剧。

越是观众没见过,越有可能出冷门爆款。

第二个,是美学突破。

代表作,就像跨年的《繁花》,称得上是对其他国剧的美学降维打击。



你可以说电视剧不称你的心,但你无法昧着良心说这是烂剧,王家卫的影像、音乐审美甩国剧太远了。

第三个,是播放平台,尤其央视。

央妈打底,基本是对黑马剧的官方认证。

回头看,国剧大多数突破,都是由央视完成的,就好比当年央视以巨大魄力购买和播出了《雍正王朝》,开启了国产历史剧一个辉煌时代。

换句话说,如果把这三个因素集齐,少见类型,美学突破,同时在央一黄金时间播出,那么基本能断定:央视押宝了一部黑马剧。

就在今晚,刚刚播出的一部剧就是,《我的阿勒泰》。



国剧中少见的文艺风格的短剧,改编自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

入围戛纳电视节,在北影节首映时就口碑爆棚,而且,只有八集。

但就是这么一部短剧,却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和北京市广电局重点资助项目。

主演,马伊琍、于适、周依然、蒋奇明,配置不低。



但,这种国剧中的冷门类型,一次国剧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尝试,观众买账吗?

首播拿下全国收视第一,不俗。



凭什么?

看完3集,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要去大美新疆,我要去阿勒泰,我要去骑大马,吃手切羊肉。

一句话,剧集又改写了国剧审美。

虽为迷你剧,却有电影质感。保留了原著散文集的抒情诗意,又增强了戏剧冲突感,还原了书中的高光场景。



有种《万物生灵》式的朴实与浪漫,但又并非想象中的高冷文艺片,而是有笑有泪,清新,治愈,质朴,又不乏幽默。

你可以把它看作一部300+分钟的大电影,或者是一部优美的视觉散文诗,一本阿勒泰的绝美摄影集。



当内娱终于不再天天古偶现偶爱来爱去了,这部集齐了各种优质元素的《我的阿勒泰》,到底能不能当得起2024的黑马大剧?

至少能肯定,当属于国剧的美学气派难见踪影。

终于有一部大剧,敢于在市场的夹缝中不唯收视率是图,求真求美。

剧中那漫山遍野的绿,不仅抚慰心灵,更带出一样东西,叫新的希望。

01、都市失意少女回到草原,遇到英俊少年,开场就美到我了,戏剧性竟也不弱

看《我的阿勒泰》,第一感觉,是”好看”,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剧的诗意审美,大美风光,雪山云,羊群遍野,十分赏心悦目。



细细品味,甚至可以感受到国剧中久违的中国国画传统审美。

不是西方油画式的极尽精细的美,而是远景写意,空镜留白,尽显中国文化中的诗情画意。

《我的阿勒泰》里有很多意境悠长的镜头,每一帧都美得恰到好处。



茂密如织的森林、成群结队的羊、肆意奔跑的马儿,还有英俊的哈萨克族少年、草原上鼓胀的帐篷群,牧场上喧嚣盛大的晚会,明净纯粹的生命力透过影像画面跃然而出。

真的是碧草如歌暮云千里,戈壁、草原、森林、雪山、骏马和牧人,让人仿佛回到未被工业化污染的梦幻阿勒泰。



民族风情和边疆特色x下,有一种美好的诗意氤氲其间,如同一幅浓淡得宜的水墨风情画,生成着大美新疆的独特气质。

背后,则是国剧久违的,那由点及面,深入生活肌理的美学质感。



不过,电视剧的美,不只在于这些景色风物。

人生的生活里,也都发散着独特的诗意。

这就是剧集的另一层好看——故事好看。

《我的阿勒泰》最大的优势和难度,都在于李娟散文集的优美辽阔,散文和电视剧不同,怎么改,才能既保留神韵,又让电视剧观众爱看?

导演腾丛丛的办法,是把故事集中在巴太一家和李文秀一家。



整个故事的中心,设在马伊琍饰演的张凤侠的小卖部,人情往来,正好让一个又一个草原的故事在这里碰撞。

而整个故事的开场,是透过李文秀这个外部的视角切入,再用娓娓道来的故事,道尽现实的万般滋味。

剥去诗情画意的皮囊,《我的阿勒泰》有一个让很多普通人共情的故事:都市人梦想中的阿勒泰,如何面对巨大变迁中的时光?

开场三个故事点,一下就让我彻底入戏。

一是汉族少女李文秀(周依然 饰)重回阿勒泰。



生长在阿勒泰,去城市追求文学梦想却屡屡碰壁的文秀,被迫回老家与开小卖部的母亲张凤侠(马伊琍 饰)相依为命,但这趟回家路并不轻巧。

打电话给家里,老年痴呆的外婆正摆弄坏了的电视,老妈张凤侠醉酒睡醒,正带着一群本地妇女学习汉语方言,比如“哎呀我去”“你个勺子”。



没办法,只能下了车,扛着行李一步步挪回去。

到了家,她又是各种笨拙不知所措,嫌弃这里又偏又远,母亲张凤侠还要转场到更远的夏牧场。



在她眼里,沉默寡言的猎人长了一张可怕的脸,说着她听不懂词的阿婆患上失忆不停唠叨,



小卖部里的客人动不动就挂帐还不还钱。



这日子简直没法过,但乐天知命的母亲,却渐渐教会了她在阿勒泰生存的法则。

连绵的草原连接着传统乡土与现代都市,也载着这对母女共同找到美丽新世界。

什么都市人的风光,面子,对于母亲都没有任何意义,不过是做给别人看的把戏。

阿勒泰的生活,是自己的。

二是巴太(于适饰)一家最后的草原牧民的日子。

文秀突发奇想去巴太家收账,就引出了巴太家的故事。



巴太一家,是传统意义上最后一代草原牧民。

他的父亲曾是大草原最杰出的猎人,有着完全有别于现代社会的生存逻辑。

他不懂普通话,张凤侠跟他说普通话,他没问、也没让巴太翻译,而是点点头转身就走了。

虽然外表凶狠,但他其实很讲究诚信,为了帮在小卖部喝酒意外死去的大儿子还2000元的债,把价值更昂贵的骆驼给了张凤侠。

而梦幻般的少年巴太,原本在马场培育赛马,但因为兄长的死,他不得不回家承担更多的责任。



问题是,草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改变,老一辈牧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巴太这样的年轻人则被夹在传统和现代里。

家里也有家里的麻烦,比如巴太死去哥哥的妻子托肯,开始想着要改嫁。



各种麻烦,都要这个少年去面对。

草原还是那片草原,但麻烦是新的麻烦。

三是少男少女的爱情。

这也是编剧最大的发挥,一段原著中没有的恋爱线。

从李文秀和巴太第一次在小河边相遇,被巴太吓得掉进河里,



这对年轻男女的故事就开始。



两人从一开始相互远远望着,像是看着外星生物,到彼此之间有点微妙的好感。

我认为目前的爱情元素算是刚刚好,再多一点就没劲了。

好在导演并没有把剧集拍成草原上的爱情剧。

爱情是故事的一部分,也是草原牧民面对现代社会的一部分:一个哈萨克青年爱上一个汉族少女,他们该何去何从?



三个主角,在前三集,都遇到了人生、事业和家人各种着十分艰难,几乎跨不过去的坎儿。

而这,也只是将将开始。

相比散文,迷你剧《我的阿勒泰》的戏剧冲突更强,更有故事性,但并没有丢掉原著的 主题:时代的大潮下,有些事情是必须要面对的。

而他们怎样面对的故事,才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无边草原美丽梦幻,但旧事物终究会被新事物埋没。

剧集把旧日的痕迹保留了下来,也把故事,引向阿勒泰的未来。

02、于适仿佛不是在演,马伊琍演技惊艳,蒋奇明又让人眼前一亮

对于《我的阿勒泰》,导演滕丛丛导演说过一句话:演员是这部戏的灵魂。

确实,如果演员演得不像,把阿勒泰拍得再美,剧肯定都砸了。

好在四位主角团的表现,都让人惊艳。

第一位,马伊琍。

可以说,于适是《我的阿勒泰》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但马伊琍饰演的张凤侠,可以说是整部剧的魂。



这个角色,身上同时有着侠气和母性,一出场,那个疆普就地道得很,配上马伊琍酒醉初醒的神态举止,人物一下就立住了。

她不是游牧民族,却颇有浪迹天涯的侠气,乐观豁达,洒脱自在,虽然小卖部账挂账一大堆,但她找到了小卖部的运作模式,跟当地人打成一片。

表面看角色一天到晚过得浑浑噩噩,其实有种举重若轻的生活智慧,保留了外来人的思考方式,又不断融入当地风俗,如鱼得水。



有场戏,我印象最深。

她对女儿的文学选择不理解但尊重她的选择,可面对女儿各种没事找事,她对女儿说,你要是实在不想跟我过,就回你的大城市。



“我虽然是你的妈妈,但我也是张凤侠。”

这句话说得太帅了。

第二位,于适。

整个内娱小生中的确没有人比他更适合巴太这个角色。

我认为于适不仅是洗掉了《封神》中的自己,甚至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哈萨克族少年,帅气、臭屁、正气、雄性张扬,又爱捉弄喜欢的姑娘。



普通演员演不出这种纯净,但于适将这种外表粗犷、内心纯净地就像草原的湖水的特质,诠释得有血有肉。

这个角色堪称完美的草原之子,高大威猛、尊重女性、爱护动物、敬畏自然,“有一颗温柔的心”。



导演的镜头很爱他,不管是草原万马奔驰,还是河边少年饮马,临水自照,都拍到了于适最帅气的角度。

于适自己也没有辜负几个月的体验生活,他调整了普通话的口音语气,带上了高原红,气质完全沉淀下来。



我最爱的一场戏,是 巴太那一段月下抚马的镜头,那是一种现代文明尚未侵染的,人与自然、与动物之间的原始的情感。

演员必须完全入戏,成为巴太,观众才会信,我信了。

第三位,是蒋奇明。

蒋奇明好像有种神奇的能力,不管演的是男几号,有他出场都像是男一号。



他的的广东仔,完全不像《漫长的季节》里的傅卫军,《哈尔滨1944》的田小江,而是带着满满的世俗、有种冷冷幽默,又暗藏一股狠劲。

预告片有场戏是他委屈地问李文秀,你能谈恋爱,为什么我和你妈不能谈恋爱呢?

太有戏了。他是绝对配得上大红的。

最后是周依然。

我知道这位新晋女演员演技始终存在争议,她又无处不在,比如隔壁的《新生》。

但周依然本人的形象气质,确实贴合李娟原著中对于“我”的描写。



带着天真和叛逆,也带着执念,渐渐学会感受草原,最终融入。

我认为她演的不赖。

当然,全剧每个演员,都很入戏。

比如久违的黄晓娟演的老年痴呆症的奶奶。



每一个人物都是如此饱满、立体、鲜活。

剧中还没有坏人,张力是草原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带来的,这才是演技盛宴。

03、题材创新,类型突破,它将为国产剧走出一条新路

《我的阿勒泰》可能不会是央视剧中,收视大爆的那一类,但对于国剧来说,这样的冷门剧意义非凡。

因为它的创新和改变。

首先,是题材方面的创新。

过去很少有一部剧集,完整去呈现当代阿勒泰的故事。

剧集有年代剧的风格,也是利用小人物的改变,衬托大潮中个体命运的起落和浮沉。

但剧集的诗意风格,在国剧中是独一份。

阿勒泰这片土地上,有绝美的风光、独特的民俗、美好的情感,也有不同的人群、利益的冲突,但本质上是一首阿勒泰的长诗。



观众跟着李文秀走入阿勒泰,逐渐了解这片草原上的人们,最本真的样子。

到最后人们发现,相比无边美景,阿勒泰最美好的事物,还是人,人的选择,人的情感,人的命运。

其次,是类型方面的突破。

《我的阿勒泰》不是年代剧,更不是简单的苦情剧。

在类型元素上,兼容并蓄,有很多创新。

尤其是拍摄运镜,全剧采用4K超高清拍摄,很多镜头都如梦一样美。



但更美的,其实是剧集对女演员的呈现,镜头完全不回避马伊琍们黝黑的皮肤、脸上的皱纹和瑕疵,这些古偶、现偶永远不允许出现的,在剧中是如此真实自然。

说来说去,《我的阿勒泰》最难得的是既有阳春白雪,又不失世俗的人情味。

导演多次用克制的手法,温柔诉说草原女子的温柔与坚韧。



糊涂又自在的奶奶、融入当地的张凤侠、抱着孩子唱起哈萨克族歌曲的女人,那是属于草原自然的人情美。

最后,是内核和意义。

故事选择了两个家庭,一是融入当地的张凤侠一家,二是原住民巴太一家。

阿勒泰当地的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就这样呈现出来,故事的底色,其实是非常深沉的。

张凤侠、李文秀、巴太,三种人,也代表了草原上三种不同的选择和命运。



在时代的洪流中,旧的事物要怎么去选择和延续,新的事物要怎么去发展和变化,比如,人与自然的矛盾、传统婚恋与自由恋爱的矛盾、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发展的矛盾。

当故事进入夏牧场,就会出现预告中“冬虫夏草”引发的牧场土地被毁的苍凉景象,还有满脸是血的巴太,戏剧性段落,还在后面。

但导演始终没丢掉轻喜剧的外壳,故事的核心是温暖治愈的。

滚滚历史潮流中,个体的力量是十分渺小的。

在时代的裹挟下,你我都是平凡的个体。

但个人未必就无从选择,因为所谓时代,就是无数个人共同的选择。



由形入神,从皮到骨,《我的阿勒泰》让人看得几度沉醉,后劲也很足。

在“大数据”横行的当下,电视剧的美学越来越成为一个被遗忘的笑话。

但这部剧让我看到了,国剧美学的风骨。

时代的变化不断向前,阿勒泰也无法停留在原地。

但故事告诉我们,古老的未必是过时的。

剧中的画面美、人性美、人情美足以治愈在都市生活中感到疲惫的心灵。



看完剧的人们,应该会想要去夏牧场,去骑马,去听冬不拉唱月光,去大醉一场就躺在草原上,醒来再看天地广阔,万物苍茫。

很多人提到这部剧,会想到治愈。

但最治愈我的不是风景,而是剧中张凤侠的一句话。

李文秀说想做个有用的人,张凤侠说:什么是有用的,野花野草现在摆在地上没用,哪天被动物吃了就是有用。

没有用又怎么样,待在那里就很好呀。



看完剧我会想,在成功和永远无法成功之间,人首先要允许自己不成功的活着,也要接受他人成功的活着。

不是每个人都能抵达现实中的阿勒泰,但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阿勒泰”。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