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山东宝妈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三张照片。
第一张是她剥好的玉米粒,第二张是她剥下的玉米粒的皮,第三张是她榨玉米汁的图片。
并配上文案:
“这不是普通的玉米汁,是母爱!伟大的母爱!被我自己感动到了!”
为了让孩子喝到细腻口感的玉米汁,这位宝妈可谓“粒粒皆辛苦”。
想到自己这番良苦用心,她不禁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是一个很伟大的母亲。
谁知发出来后不仅没得到网友的赞美,反倒收获了很多质疑之声。
因为一开始,大家以为宝妈是在做婴儿辅食。
结果点开她的主页一看,发现她的孩子已经10岁了。
按理说10岁的孩子已经可以独立消化食物了,所以玉米粒有必要剥皮吗?
更何况,网上多的是脱皮玉米粒卖,而且物美价廉。
再不济玉米粒榨完汁后用滤网过滤一下,这原理不就和剥皮玉米粒榨汁一样吗?
所以在很多网友看来,这位宝妈纯粹是在“自我感动”。
有看不惯的网友评论说:
“如果实在是太闲了,就去找个班上行吗?”
也有网友调侃:
“如果实在闲的没事干,帮我把我家十三亩地的玉米皮剥一下。”
谁知这句话直接惹恼了宝妈。
她当即回怼道:
“你又不是我家太子,为啥给你母爱。”
从她称呼儿子为“太子”中,就可以看出她对儿子有多宠爱。
其实父母之爱子可以理解,但并不是所有付出都有必要。
之前也有一位妈妈发布了一张照片。
照片上是一盘切成小方块的芒果,以及三个被啃得干干净净的芒果核。
配文是“芒果肉都是孩子的,我只配吃芒果核了”。
这位妈妈原本是想通过调侃的方式,彰显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没想到评论区却翻车了。
网友们纷纷询问4个芒果不行吗?有必要这样无私奉献吗?
不能否认,这些牺牲的母亲是深爱孩子的。
当妈后她们总会不由自主地“牺牲自己”,好的都留给孩子,不好的留给自己。
但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这更像是一种裹着爱意的绑架。
在《奇葩说》里,黄执中曾讲起《妈妈吃鱼头》的故事:
妈妈吃了一辈子鱼头,临终前却告诉孩子,我从来没喜欢吃过鱼头。
黄执中感慨:
“小时候听这个故事,我觉得那个妈妈好伟大。
可长大后,我却觉得那个儿子好难啊,因为他要因为妈妈做出的牺牲,背负一辈子的内疚。”
是啊,无论是虚构的影视创作,还是现实中的真人真事,
妈妈的角色总是一副“为孩子无条件牺牲”的光辉伟岸形象。
尤其是老一辈母亲普遍认为,她们就是为了孩子活着。
长期生活在这样氛围中的孩子,会不自觉地背负着母亲的“期待”。
一旦他们没有成长到如母亲所愿的“高度”。
那么不仅要承受看似失败的人生,更要承受让母亲失望的内疚感。
双重压力下,孩子会更加难受。
可能有人会说,难道只有孩子痛苦吗?
母亲同样不好受。
是啊,她们为了孩子省吃俭用,一辈子可能都没有走出县城,却供养孩子走进大学,为孩子掏空积蓄买房……
到头来还要被孩子指责自己给的压力太大?
的确,换了谁都会感到伤心和委屈。
但现实是,人总是希望自己的“付出”和“回报”形成正比。
母亲对孩子过度牺牲,就会导致她们对孩子期望过高。
所以很容易就脱口而出那句:
“我为了你付出那么多,你怎么能这么对我?”
这种情况下,母亲的“爱”不但无法转化为孩子努力的动力,反倒会吞噬亲子关系。
之前有一段采访视频,讲述了一个母亲对女儿病态的“付出”。
视频开头,面目苍老的母亲在十几平米的出租房里。
她正在给来访者展示从外面捡回来的过期食品——牛奶、饼干等等。
她说这都是别人扔了喂狗的东西,她捡回来自己吃。
令人意外的是,对自己抠门到极致的她,对女儿却无比大方。
为了让女儿好好学习,她给女儿买了一台苹果笔记本电脑,花了一万多,还是从香港那边设法买的。
此外,妈妈还展示了给女儿买的新款苹果手机:
“都给她用最好的”。
但就算这位母亲如此用心良苦,女儿对她并没有多少感激之情。
女儿说,自己并没有要求苹果,买个四五千的电脑就足够了,但妈妈非要买。
听到女儿的这句话,妈妈委屈愤恨。
她觉得省吃俭用,倾其所有对女儿付出,但女儿却并不领情。
母女二人在这样畸形的环境下,关系变得越发紧张。
特别是看到女儿并没有好好学习,经常躺床上不出门,母亲总忍不住抱怨,甚至打骂女儿。
结果是女儿开始反击,甚至扇母亲耳光……
所以母亲的过度牺牲,对孩子来说好吗?
说到底,相比于全方位的服务和牺牲,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精神榜样的指引。
当孩子精神上富足了,他才会以一种正确的方式,来感恩父母的付出。
而不是在父母得过度付出下,因为无力报答而选择用“抱怨”来麻木自己的挫败感。
所以啊,我不反对父母对孩子付出,但是要“适度”。
请记得在爱孩子的同时,也留一份爱给自己。
当孩子看到父母拥有爱自己的能力时,他们也会习得这种能力——
爱,不是牺牲,更不是过度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