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身为父母,你有育儿焦虑吗?
21世纪被称为焦虑的时代。
很显然,我们的生活节奏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地加快,职场竞争早就已经卷不动了,人际关系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冷漠和疏离,如果没有工作上的必要,很少有人愿意和其他人进行交流。在这种情况下,焦虑便成了一种常态。
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字,目前中国有心理问题的人数高达3亿,这些问题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抑郁、焦虑和失眠。可见,焦虑这种情绪,正在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如果你问问身边的已婚已育的成年人:“你为什么焦虑?”可能你得到的最多的答案就是:育儿焦虑。
早在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赵忠心就提出:“西方先进国家早已放弃的早期教育,却被我们的许许多多急功近利的家长匆匆实施。”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家长们担心自己的“失败”在孩子身上重演,于是越来越早地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结果“物极必反”,孩子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家长也越来越焦虑。
其实,家长的育儿焦虑绝不仅仅来自学习教育方面,孩子的饮食起居、生长发育、行为举止、衣着外貌、性格脾气、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方面,都会引起父母的过分关注,从而引起育儿焦虑。
父母对孩子,可谓“诚惶诚恐”。无论是身心健康方面,还是智力发育方面,父母都担心自己的孩子发展不良。这种担心的情绪会逐渐发展得一发不可收拾,从而让父母食欲减退、睡眠不良、神经过敏、凡事容易紧张,结果形成了育儿焦虑的恶性循环。
《中国教育报》曾发表过一篇名为《扭曲的母亲》的文章,开头几句话就足够令人震撼:“中国家庭教育的痛苦是女人似的痛苦,中国家庭教育的焦虑是女人似的焦虑……为了孩子的发展,焦虑的母亲甚至逼迫孩子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是谁造成了中国母亲的焦虑?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美好的未来?我们身处一个焦虑的时代高GDP背后有有不断攀高的心理疾患的发病率,母亲的焦虑何曾不是时代特征的折射。”
其实,有育儿焦虑的又何止母亲呢?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其中有60.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有育儿焦虑的年轻父母非常多,孩子不好好学习和孩子身体不健康成为父母最普遍的焦虑原因,其次是孩子性格有缺陷,接下来依次是孩子人际关系不好、没有特长、缺乏社会常识、见识不够广、亲子关系出问题、外形不够好等。
02.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在《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本书里,有一个章节叫做“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里面讨论得非常深刻:“不论是学习还是做活动,总是有胜有败,有输有赢,父母怎么评价孩子是一门艺术。孩子本身不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绝大多数孩子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进行自我认知的。”
作者提到了这样一件事:在自己出国留学的那段时间里,他把自己五岁的儿子也带到了国外。儿子语言天赋好,英语学得很快,但是回国后,国内的学习竞争很激烈,儿子显然跟不上国内的进度,只能疯狂地补习汉语和数学知识。刚刚补得差不多了,他又带儿子去了英国,儿子又开始拼命地赶英文。几年后回到上海,儿子的数理化程度又比同学差一大截,于是又开始追数理化。终于等到成绩开始提升了,作者的加拿大移民申请又批下来了,意味着又要出国。这样反复几次,儿子非常痛苦,既没有朋友,也没有安全感。
于是,作者决心面对现实从头开始。首先帮助儿子调整心态,鼓励他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自己要做自己的主人。在学习上只跟自己的昨天比,只要努力就行。身心健康最重要,成绩可以慢慢来。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儿子的心态才慢慢缓和下来,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
通过这个过程,作者总结出了三个要点:
一是不要过早地给孩子传授知识;二是不要让孩子玩难度过大的游戏;三是不要给孩子太多的负面暗示。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站上了人生的赛道,上学、工作、结婚、生子、育儿,几乎谁都逃不出这个循环。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可以快乐,更盼望着孩子成才,但是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时候,父母们的问题却随之出现了。
只要是认为孩子目前的状态没有达到预期,父母表达的方法就开始激烈,甚至把自己的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
正所谓言传身教,父母跟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体现了“身教”的效应,焦虑的父母不由自主地把负面的信息传递给孩子,所以,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
在心理治疗中有“代际传递”的理论,说的是父母一辈的生活放松、人际沟通等等,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下一代。当父母产生了育儿焦虑,并因此而产生失望和挫败感的时候,孩子就会感受到这种负面情绪,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03.今天我们该如何做父母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本书是由俞敏洪和新东方的几位精英共同撰写的。其中俞敏洪对教育的解读非常值得借鉴。
俞敏洪认为,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因为从他自身而言,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功,离不开父母对他的影响。他说:“我继承了父亲的宽厚,又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昔日苦难和失败,把我锻炼出来了。”
俞敏洪的父亲一生为人宽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更不会为钱而与别人发生争执,一辈子都在勤劳厚道地过日子。
俞敏洪的母亲更是热心助人。俞敏洪记得很清楚,在他小时候,有一天突降暴雨,所有人都赶着去抢收自家的稻谷。他母亲却带着孩子先把邻居家的稻谷收好了,结果,自己家的稻谷全部被雨淋湿了,其中一部分还被雨水冲走了。母亲告诉他:“别人有困难时我们应该尽力去帮助,他们家里没有人,如果我们不帮他们收,他们家这一年的粮食就会被冲走了。”
还有一年,粮食歉收,家里就剩下不到20斤粮食,而这位母亲却毫不犹豫地分出了一半的粮食送到邻居家。面对俞敏洪的不解,母亲说:“没事,我们家人少,可以多种点菜掺着米吃,一定能顶过去,不会饿死的。但如果我们不分给邻居一些粮食,他家就会有人饿死。”
父母这种乐于助人、善良宽厚的性格在俞敏洪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为他一高兴就把新东方的股份分给了新东方的员工。而他自己也秉承了母亲的勤劳和善良,直接导致了新东方的成功。
从这一点上,俞敏洪总结出了教育的要义。他认为,多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就是很好的家教方式之一。
但是有一点很关键:在家里陪着孩子并不等于是给了孩子时间。一些家长自己看电视、玩手机,让孩子写作业,孩子也不会心甘情愿地学习。
俞敏洪有一双儿女,他经常跟孩子们说:“你们坐在我对面写作业,我在旁边工作。”他是用电脑工作的,孩子却认为他在打游戏。因为对孩子来说,打开电脑就是为了打游戏。于是,孩子们写一会儿作业就要跑过来看看俞敏洪是不是真的在工作。俞敏洪觉得这样不行,所以干脆关掉电脑开始看书。他这样说:“很简单,只要书不拿倒了就行,拿着书想心事不看都没事,过两分钟翻一页,孩子知道你在看书,没有办法,他们也只好认真写作业了。”
家庭的环境和氛围是一种气场,身为家长,要懂得怎样造声势,就算是摆也要摆出一个学习的样子,让孩子去模仿。有一次,他在家里做了一个试验,不准任何人打开电视和电脑,他和爱人还有女儿都在看书,只有儿子不看,到处转悠,最后儿子觉得无聊了,也拿了一本书去看了。这样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所以家长给孩子时间要给出质量,不是在家里陪着就行了。
在一次讲座时,俞敏洪问道:有多少家长带着孩子坐在未名湖边看月亮从东方升起?有多少家长带着孩子到北京郊区躺在地上看满天的星空?又有多少家长带着孩子去看过银河呢?
他说他多次带着孩子拿着高倍望远镜遥看星河。有一次,他带着全家到海边度假,刚好是农历十五,看着海边的月亮一点点升起,月光一泻千里。他们坐了一小时,天有点凉了,他说回宾馆吧。结果女儿说:“爸爸我不走,我要看到月亮升到那个地方再走。”他们一坐坐了三个小时。
对此,俞敏洪说:“你能说孩子内心没有美感,没有诗意吗?如果我们不带孩子去看这些东西,他就是没有。孩子看到的都是高楼大厦,加上功课的压迫,孩子心理是不会健康的。去农家乐吃饭,有没有带着孩子多花两个小时把各种菜和生长周期讲一讲?有一次我带女儿到农村去,一个一个告诉她。这样使她对我们吃的东西产生了亲切感。”
读完《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本书,你会明白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给孩子幸福。
三岁学英语,四岁学绘画,五岁学围棋,六岁学乐器,没上小学就开始报名各种语数外辅导班,这样的挣扎不会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牺牲的只有孩子的童年。
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教育孩子的理念是:让孩子一辈子快乐地“当自己”。父母并不是孩子本身,凭什么替孩子决定前途呢?不要把你的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不要等着让孩子来实现你自己的愿望。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给孩子留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拥有自己的思想,这才是真正的成长。而这种成长,往往比成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