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代替女性生育,人类也可实现量产!外国男子脑洞大开,建造“造人工厂”,无需女性,年产3万婴儿,震惊全球。
“流水线造人”的工厂
2022年12月,拥有3000多万粉丝的分子生物学家哈西姆·盖利,在脸书平台发布了一段名为《EctoLife:全球第一个人造子宫工厂》的科幻短片。
在这段8分钟的概念视频中,盖利向大家呈现了自己的构想,即用人造子宫代替人类生娃,并实现优质量产。
具体说来就是,在一个“人造子宫工厂”里,打造75个高度精密的妊娠实验室。
每个实验室拥有400个分娩舱,或者说是人造子宫,它们可以完全复制母体的孕育环境和条件,甚至更优于真人子宫。
其配备了传感器,可以全天候不间断地监测婴儿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跳以及呼吸频率等。一旦出现异常,就会立刻发出警报。
而父母只需一部手机,即可随时查看孩子的情况和变化。
一般认为,胎儿在母体中已经具备了感受外界刺激的能力,这也就是妊娠期间进行胎教的原因。其目的就是为了促使胎儿能够健康发育和生长。
而人造子宫也复刻了这一点,分娩舱中安装了扬声器,可以进行音乐胎教和语言胎教。
此外,胎儿营养这方面也是做到了极致,每个实验室都配备有两个生物反应器。
其中一个装着营养物质,在人工智能的控制下,根据每个胎儿自身的需求进行科学分配。
另一个则是废料物处理装置,收集胎儿所产生的废料,并通过先进的工程酶设备将其转化成营养物质。
在这个工厂,孕育的风险、分娩的疼痛完全不存在。
因为整个过程都是在体外进行的,包括体外受精、受孕。这也使得父母可以自由选择最具活力以及遗传优势的胚胎。
不仅如此,还可借助基因编辑工具,改造300多个基因,提前设定婴儿的遗传特征。比如身高、智商、脸型、肤色以及发色,甚至是删除家族遗传病等。
简单说,就是你能够任意选择和编辑胎儿的基因,让其在未出生前就达到完美,出生后直接位列“精英”。
正所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人造子宫中的胎儿也是同样经历10个妊娠月。等到足月,父母只需轻松按下按钮,便可获得一个孩子。
而这个人造胎儿工厂,每年可以稳定产出30000个孩子,而且是优生优育、保售后。
这便意味着,机器将取代女性生育,人类也将像商品一样,实现流水线式的批量生产,听起来细思极恐。
可人造子宫究竟是一项怎样的技术?它对人类文明来说,是拯救还是毁灭?
由来已久的概念
人造子宫,其实有两个概念。
其一就是体外孕育,即机器完全代替母体,如盖利设想的人造子宫工厂一样。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生物学家霍尔丹提出的。
1923年,剑桥大学举行的一次讲座中,他首次全面讨论了人造子宫,并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他预测到21世纪,人类将停止本能式的繁育方式,催生出更为理性和先进的繁育过程,即从怀孕到分娩全都在人体外完成的“体外孕育”。
并且,他还认为,未来大约70%的胎儿都是通过体外孕育的方式诞生。
这一构想,得到了很多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赞扬,其中就包括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妻子多拉·布莱克。
这个布莱克是一个女权主义者。1925年,在一篇文章中,她在霍尔丹的基础上,将体外孕育概念进一步融合了女权主义。
她认为,人工妊娠可以让女性获得解放,不再受限于生育的需求中,不用再扮演母亲的角色,也不会沦为家庭的奴仆,从而有机会参与公共事务。
“我希望借助科学和技术来减轻女性的痛苦。”布莱克说道。
但由于技术有限,这种概念并不具备操作性,目前它也只是存在于科幻电影和小说中。
比如美国科幻电影《第六日》,描述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到了可以复制人在内的任何生物。
只需一个人工羊水池子,就可以培养出人类,免去了繁殖,发育生长的过程,直接长大成人。
还有,风靡全球的科幻电影《黑客帝国》里,人类全都诞生于一个类似培养皿的容器中,而不是人体。
以及能源科学家瓦茨拉夫•斯米尔的著作《增长》,提到过一种叫生育缸的科技装置,它可以代替女性怀孕和生育。
这些作品,几乎都传达了一样的思想,就是“体外孕育”,用人造子宫完全取代人类母亲,创造、甚至是改造人类。
挽救早产儿的“温床”
但就当下而言,人造子宫仅可在妊娠后期代替人体环境,首要目标是救治不足28周的超早产儿,从而提升他们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据悉,在现有医疗技术的救治下,28周到37周的早产儿存活率还算较高,但胎龄越小情况就越不容乐观。
比如超早产儿,他们的心肺部器官发育不全,几乎没有换气的能力,仅靠常规治疗手段,难以救活。
而人造子宫技术有望成为挽救超早产儿的有效手段。
这也是人造子宫的第二个概念,“用机器代替部分的母体功能”,它的作用就类似于医院的新生儿保温箱。
至于具体的装置,最早可追溯到1954年7月。
当时,美国科学家伊曼纽尔·格林伯格向有关部门递交了一份人造子宫设计专利的申请。
该专利包括两张设计图像,上面画有一个盛满人工羊水的水箱,也是胎儿的存放处。还有一个热水装置、一台链接脐带的机器、血泵以及人工肾。
1955年11月,格林伯格获得了专利。不过,这项专利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停留在设想层面,并未有进一步的突破。
直到2009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团队,首创了“袋子”模型。
它是由聚乙烯塑料制成的,内部环境无菌且恒温。袋内模拟母体环境,装满了人工羊水,并且连接了导管系统。
而袋外还有血液循环系统,代替脐带为胎儿供氧、输送营养等。
另外,由于“袋子”是半透明的材质的,研究人员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胎儿的发育情况。
2017年,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研究团队的一项实验,让“袋子”模型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他们将8只早产羔羊置于充满人工羊水的“袋子”中,并培育了4周之久。
在这个人造的子宫环境中,尚未发育完全的早产羔羊胎儿,慢慢从一个粉红色,形如外星人的胚胎,变成了一个可以正常呼吸和游泳的动物。
2019年,全球数一数二的人造子宫研究团队,埃因霍温理工大学,获得了29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2300多万的资金支持。
其计划在5年之内设计出一款可运行的人造子宫模型。据悉,他们的模型在模拟母体环境的基础上,还连接了成熟的医学技术。
比如,治疗肺部的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用于治疗肾脏的透析技术等,并且模型内的人工羊水还富含蛋白质之类的营养物质。
另外,模型上还搭载了各种传感器,用以监测婴儿的健康状况,包括婴儿、心率和血样饱和度等。
他们称:“人造子宫技术不仅有望帮助超早产儿继续发育器官,甚至在未来,还有可能帮助生育困难的女性。”
后者这一目标,显然是和前文中盖利构想的“造人工厂”十分契合。
可科学技术真的能代替人类母亲吗?答案显而易见,不能。
无法取而代之
仅是从技术上来说,人造子宫就面临巨大的难题。
比如供氧方面,母体中的胎儿所需的氧气,是由脐带血输送的,而不是靠呼吸获得的。
人造子宫中,依靠则是体外膜氧合技术,它需要在胎儿脐带上插入一根导管。但对超早产儿来说,他们脐带十分小,插管就存在困难,有所限制。
并且该体外循环系统,在运转期间,还会导致胎儿出现各种并发症,影响供氧的效率。
这就意味着,这项技术在救治超早产儿的目标上尚有距离,那完全替代母体,从受精卵开始孕育胎儿,更是难上加难,遥遥无期了。
而从道德伦理、社会秩序上来看,用人造子宫批量造人无异于是在摧毁人类文明。
母亲对我们而言,不止是生养之人,还是一种精神和情感的寄托,更是维系人类文明的纽带。
倘若机器妊娠成为现实,那生下来的孩子,也会像机器一样冰冷且无情。
如果这项技术再落入心怀不轨的人手中,无节制地制造人口,那必定会动摇社会的稳定,酿成恶果。
英国作家维拉·布里顿曾表示,“体外孕育”或许可以让一些女性受益,但其也会带来某种“基因分级”。
管理者尽是优秀基因的族群,而其他次之基因只能做平民。
结语
科技是为人类服务的,而不是用来随意制造人类的。如果人类都可以批量生产,那还要人类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