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澜昌
香港的土地问题存在已久,香港从很多任首长特首开始,都没有进行制造生地,因为制造房屋有把生地变成熟地这样的一个过程,没有土地,造房是没有可能性的,没有基础就是无源之水,在这个问题上,香港民众都非常关注。
实际上,现在新一届特首上任以后,施政报告中讲了,香港发展土地,主要是两个方向,一个方向就是北部,北部是香港较为新界的地区,新界的地区过去是大量的农地,是用来为农业发展服务的,现在香港的农业已经是完全凋零了,这些土地都落在了很多大的地产商手中,香港的政府要把北部发展为新的经济区,和深圳对接的经济区,就是要把土地从这些地产商的手里,还有一些个别的新界居民的手里买回来,再重新发展。
另外一个方向就是,在大屿山旁边的一个岛叫做交椅洲,政府计划要填海造陆,填成1,000多公顷的土地,现在香港的经济遇到了困难,香港的房价下降,另外香港政府也处于赤字财政的状况,香港政府有意发展北部的都会区,对于填海造地,需要暂缓,但是也有很多人担心,不知道要暂缓多久。在北部的发展,其实就是在原有的农地上改变用途,这些土地是存量的土地,香港的土地并没有增加,但是填海就使得香港的土地有增量,可以增加1000多公顷的土地量,这是非常非常大的。很多人说香港要发展为一个在国际上称职的国际大都会,土地一定要多,要够,人口也一定要够,这样才能发展。
现在把填海搁置下来,甚至有人建议不要填海,认为填海会影响香港未来的发展。那么到底这两块土地的发展方向应该如何取舍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角度。首先是《基本法》,在过去修订的时候,由于形势使然,存在很多妥协,让新界与香港九龙不太一样,所以新界原居民的一些权力,都原封不动地遗留下来。从香港九龙与新界的土地拥有权和继承权各方面来讲,都有一些不一样。原居民拥有土地的权利,到现在还没有机会改变,这是最根本的问题之一。
另外就是,香港由于土地稀缺,过去一直发展下来,有所谓的权贵资本主义,或者是裙带资本主义这样的特征,八大发展商基本上就能够垄断香港的土地发展,土地财政和发展商还有银行机构三个方面,形成三角关系,政府靠土地财政拿到钱,发展商盖楼来取得很多的利润,而且基本上是垄断性的,银行体系通过资源发展商去收购土地,建楼之后做按揭的业务,稳稳妥妥地赚钱,所以三角关系不容易打破。第三点呢就是,香港在回归之前一直有一个错误的想法,就是香港是资本主义,大陆是社会主义,河水不犯井水,不能融合也不希望互动,所以新界北部不开发深圳河的南边,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开发,其中有很多深层次的矛盾,一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认为,其中还是有对融合的抗拒。
第四点就是,由于目前香港重视创新科技发展,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如果现在要填海,填海结束之后,才慢慢规划,在卖地之后,就有收入,就可以把原来填海的成本可以收回,但是很长远。如果现在香港要开发新界北部,以扩创作为重点来发展经济的话,那应当要有所取舍,填海不是马上能够有效应,按照过去,由于“新冠疫情”,由于“黑暴动乱”引起了年度的财政赤字这个角度来看,现在不宜填海。
但是也说明了,一时之间不一定就能够看到填海之后的土地收入,所以有很多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从《基本法》,到财政没有二次回归,到现在财政赤字问题,都是需要综合考虑的。按秩序来说,首先开发现有的土地,但是很多人认为,政府收购北部都会区的成本,比填海的成本还要高,现在很关键的问题就是,香港填海的效率非常低,中国大陆在南沙填岛,三大三小,两年时间,10万平方米就完成了,现在香港规划的大屿山填海,要十几年才可以完成1000公顷,如果香港政府能够更加大胆地思考,把这些填海的工程包给中国大陆去做,相信两到三年,就能完成,但是这样又侵犯到香港原有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过去香港在殖民地发展比较快,例如殖民地政府最后做了“玫瑰园计划”,整个新机场十大工程,7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最近香港政府规划北部的一条公路,15公里长,要建15年才建成四分之一,所以原来香港认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些精神都完全丢掉了,香港现在把买楼的“辣招”撤销了,楼价马上就平稳下来,但是香港的住房还是非常强大的刚性需求。现在香港政府公布,吸引高材优材将近7万多人来香港,如果住房问题不解决,就无法留住人才,所以无论如何中央也要干预内地政府,也要促使整个大湾区一起协力帮助香港政府,把土地问题多快好省的解决,可能这是最好的发展方向。
香港回归这么久都没有开发生地,这样的话,香港发展的能量就会慢慢衰败萎缩,所以现在很多人认为,香港可能成为金融遗址、贸易遗址,各个方面会成为遗址,所以香港未来的发展值得深思。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