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的主要目的除了刷最高学历,拥有留学生身份这层皮肤外,其实还有个核心目的就是留在当地,拿这边的永居身份,为未来更长远计。毕竟现在富有点的家庭,都是多层退路的。这点,尤其是在危机来临的时候,更加容易破局点。
有点扯远,今天我们主要聊下,为什么国内很多学生明明上了英国的名校,但还是很难留在英国工作?
一、英国不像国内,那么看重你学校!
在英国就业,并不看所谓的QS排名,你是曼大的亦或是你是伯明翰还是利兹的,对人家来说真的没有差别。甚至你是UCL的和你是格拉的都没啥差别。
不像国内,资源比较少,人口基数大,做什么都需要设名额限制。一有限制,大家都得卷有限的资源。你看现在三中一华这种求职,基本都是国内有限的几所名校,加海本靠前的top20那些名校。一年比一年压缩名额。就连三桶油这种,也一样,每年都在压缩学校的名单。岗位越来越少,要求反而越来越高。
但英国就业,除非特别顶级的,比如九大投行这种,你不是名校的的确进不去。而且不只是名校,你得有前瞻性,你本身大一期间就要有对应的实习和项目经历才行。你只是纯粹的毕业后再规划想进这种世界九大行这种级别的企业,也没戏。
正常点的英国企业,首先是需要你有身份,其他才是面试和笔试的筛选。你的学校反而要求不难大,毕竟能过他们终面基本都是他们想要的人。
二、国内学生思维重!
不少学生还是学生思维比较严重,缺乏提前规划关系网的意识。对毕业后的就业没有清晰的认知。毕业后,只能通过单一途径去找工作,比如海投简历,然后等信。很多的确是毕业后即失业。
求职,拿英国工签,然后通过5年工签转英国身份,这是一种长期规划。你在入读学校之前就要有意识地规划建立networking。否则就真的是毕业即失业。
在学校的时候,你就可以多去翻翻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多去要上届校友,甚至上上届校友的联系方式,多参加对应的联谊。你去参加这些活动,是为了让你更进一步对他们所在行业有个基础的了解,甚至得到他们的内推机会。有一些内部招募,真的就是一个时间差而已。你如果能拿到定向投简历面试的机会,真的比大海捞针来得轻松。
就业这个事,其实最重要的是去学生思维化,不要按照正常毕业生的套路去准备简历,然后漫无目的的投放,各种去面,看上去很忙,实则没啥效果。你得多去取经,多听那些靠自己留英国这边,已经拿到结果的这部分人,多看看他们的方式方法,无论是付费的还是经验贴,多去看。里面其实有很多能打开你思维方式的门道的。你get到了,就更容易上岸了。要具备逆推思维。
三、不擅长借力,做什么都想着靠自己
我们中国留学生,特别是那些能上英国名校的,其实中产家庭比较多。比较能卷,不只是孩子能卷,他们的父母也比较能卷。靠卷出来后才有了现在的阶层。而他们从底层起来,可能多数就是靠自己的努力,单方面的厮杀出来的。
这种卷出来的人都有个特征,凡是能靠自己解决的,基本不会去借力,都想着靠自己。没有团队合作,不会去借力,也不想依靠别人。毕竟在国内靠不住。
但往往这样,你很难打破信息壁垒,你被框死在一个固定领域,随着时间,你可能在自己的那个领域做的很好。但也仅限制在这个方面。你没有融合多渠道信息的能力。很难整合到更多资源。即使就业,也是赚那部分辛苦的钱。
在求职找工作的氛围里面,往往真的一个教授的资源,一个你同期学生分享的信息,一个来自外部的信息渠道,都是决定你能不能留下的关键因素。纯粹的靠自己去整合对应的求职信息,积累面试经验。
总了个结:留学找工作拿工签留下来这个事,广交朋友其实比较重要。当然,也得有个前提,前提是自己本身是强的,人是靠谱的,是有价值的。人家能利用到你的,你的本质是能和别人有利益交换前提的。你只有不断地让别人觉得占到了便宜。让别人内心不安,得回报你点什么的时候。你这关系差不多就交换到位了。
还有,就是留学的时候,不要老想着和学生们玩,你们都是一个段位的,即使他比你强点,也很难破局。你要多和不同背景从事不同工作,不同领域的人去玩,去交流。你才会有换圈破局的条件。会给你带来很多机会。假期的时候多去实习,多吃点亏,都不是坏事。毕竟刚刚毕业或在读学生,就业市场都是白菜价。你们的劳动力是不值钱的,既然不值钱,就图长线。等自己进入某个行业和领域的时候,慢慢的你才有机会做最少的事,拿最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