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节公开课覆盖学校几乎所有学科,16位教研员通过听评课指导教师课堂教学,5个教研组分享中考改革带来的新思考……日前,北京市中考改革质量月大调研活动走进北京市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来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北京教育督导评估院等单位的教科研专家通过听评课、座谈等形式,了解学校在教、学、评方面的新动向。
在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品质上做加法
“我用酵母菌制作馒头时,第一次由于水温过高杀死了酵母菌,导致面团没发起来。第二次我调整了适当的水温,终于成功制作了发面馒头。”在初二(8)班的生物课上,赵天尧同学代表小组分享了自己制作发酵食品的经历。随后,另一小组的代表边讲述酿制米酒过程,边端出自己的劳动成果请大家“鉴定”,最后还拓展普及了关于酒精度测量的知识。
在这节课上,生物老师耿云冬带着学生从制作馒头、酿制米酒着手,共同探究发酵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和菌群培养等相关知识。课上,她把大部分时间都交给学生分享和讨论,把学生们在课前、课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师生们课上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生动地呈现在课堂上。
“通过课前实践和课上实验,我学到了许多关于发酵原理和应用的新知识,能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内容,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赵天尧说,这是一节生动有趣、令人印象深刻的实践课。
北京教科院生物教研员乔文军认为,这节课从真实情境出发,使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真问题,让学生既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又像工程师一样去做出项目化的产品。他指出,要落实生物学科的育人目标,就要带着学生回归到学科的本质,能够把原来的刷题做减法,在实验探究、跨学科实践活动、现实生活中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性作业上做加法。
教师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更多了
在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像生物课堂一样,地理、化学、历史等学科的教学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跨学科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尝试。地理、历史、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教研组还围绕“新中考”下的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校本研修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
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校长姜杉认为,此次改革有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跨学科主题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与更大的空间,既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也为拥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留出了更多精力去发展特长,有利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当天,下校教研专家还与学校校长和部分学科教师代表进行了座谈。在座谈中,拥有30年教龄的地理教师张立军表示,落实中考改革政策,教师在教学中要敢发挥、敢拓展、敢跨界、敢探究、敢实践、敢开发。
他解释说,“敢发挥”是教学中可以增加凸显学科特点和教师特长的内容,更多体现“为什么”;“敢拓展”是在讲授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关注学生想了解的问题,增加师生的互动;“敢跨界”是要在教学中体现多学科融合的思想;“敢探究”是敢于围绕一个问题带领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形成研究学习报告;“敢实践”是敢于把学生带到校外,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条件进行教学;“敢开发”是敢于根据学科教学需求,按照主题研发和设计系列校本课程,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
学校需要做出更多准备和改变
中考改革后,市教委要求各个学校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所有学科课程,特别是从考试变为考查的科目,在教研、备课、课堂上都要发生变化,要开发出更多、更有趣、更丰富的课程,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姜杉表示,新中考改革方案发布后,学校及时响应,着手制定了“八一玉泉学科方案”,引领课堂教学、课程建设、考试评价的变革和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提升。
据介绍,学校在丰富学生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实验教学,理化生每科实验室至少开发出4门独立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验的机会。在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同时,该校还围绕“三山五园”精品校本课程,开设了多门校本课程及劳动课程、社团课程,满足考试科目减少之后学生的更多需求。
此外,学校还增加了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化学5个学科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将一些学习和实践的考查方式从试卷变为了手抄报、研究报告,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分等级计入过程性评价成绩,把考试从“分水岭”变为“起跳板”。
落细落实“新中考”政策有哪些着力点?北京教育督导评估院副研究员邢利红建议,学校要确保开齐开足相关学科课程,不能出现挤占或压缩课时的情况;要在教师开发课程资源上给予更多指导,提供丰富的拓展性课程和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要引导教师关注教学方式的变化,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开展深度教学和学习变革,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积极探讨学生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的变化,体现核心素养导向,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
文字:赵艳国
编辑:苏珊
编审:常悦
终审:王宇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