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黄瓜汽水
编辑 | 渣渣郡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在没有英美剧的年代里,一个蓝绿红三色标志,代表了一个看世界的窗口。
TVB承载了几代人对香港的想象。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观、性别观、婚恋观,在无形中塑造着海另一边的人。
如今TVB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是因为一句恶毒的脏话“找个男人嫁了吧”。而这句话,盘活了将死的TVB。
在香港文化偃旗息鼓的今日,TVB挽留住了它最后的颜面。
TVB近几年不是没有新作品,只不过拍一部扑一部,即将走向砸自己招牌的悬崖边缘。
直到台庆剧《新闻女王》,TVB才终于回光返照。
在大家都以为TVB行将就木的时候,《新闻女王》以8.2分在豆瓣霸榜,拿下了TVB电视剧近几年极为罕见的高分。评价就高得吓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TVB的看家职场剧还能给内娱再当二十年祖师爷。
全员工作极度饱和,打工的脚底板都走出火星子了,没有一个人浪费时间谈恋爱的。这很香港。
从卡司上就能看出来,TVB这次是真急了:台柱子佘诗曼被请回来了,老面孔马国明和李施嬅返工,新生代花旦兼港姐的高海宁和何依婷上场。巧的是,TVB的上一部全民爆款,是十年前佘诗曼主演的《使徒行者》。
在内娱电视剧里,很少有不用开二倍速的作品,观众很久没吃过这么好的菜了。在没有任何旁白画外音的情况下,只需要几个转场就能看懂人物关系:
文慧心/Man姐(佘诗曼饰)与梁景仁/佐治(马国明饰)是SNK电视台的两位当家主播,负责黄金时段的新闻主持。二人各占山头,组成了文家军和佐治党分庭抗礼。在文佐二人之外,独立记者张家妍(李施嬅饰)作为平衡二人的第三支中立力量。
作为文慧心和梁景仁的直属上司,新闻总监飞爷是一个爱喝奶茶的小老头,围观两股力量互斗,坐收渔利,谁赢就站谁。在飞爷之上,还有最大的话事人董事长方罗丽嫦,人称方太太,不会出现在公司,但拥有最高权力。
如果你是美剧Newsroom的观众,你一定能从这套熟悉的人员结构中看出端倪:这就是一部TVB模仿美剧的作品,甚至连剧中的圆形办公室都有照猫画虎之嫌。
但比起Newsroom对道德和社会政治议题的思考,严格来说,TVB的《新闻女王》只能算一部新闻场景下的职场权斗剧。重点还是权斗+爽文叙事,这就叫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毕竟真拍成了中国版Newsroom,复杂的政治光谱都能先吵个十集,门槛太高了。
观众需要一部爽剧解痒,TVB也需要一部爽剧自救,就别要求那么多了。
《新闻女王》前几集最关键的长处,是把职场和恋爱一刀切割开。
既然讲职业,就绝对不浪费笔墨写什么狗屁爱情。但凡打过工的人都知道,在办公室大多数人没心情谈恋爱。真要像国产剧那样去一趟茶水间都能和年轻有为的CEO相爱,那公司离倒闭也不远了。
职场上的死对头难道最后都会成为情侣吗?他们咬死对方还来不及。文慧心和佐治作为竞争对手,狠起来恨不得对方明天就被车撞。抢人、抢资源、抢头条,全部放在台面上。
报道火灾新闻,佐治引文慧心深入火场报道,现场发生爆炸危及同事性命的时候,坐在演播厅的佐治甚至满意地微笑了。为了整垮文慧心与其党羽,佐治会自作主张关掉对方的麦克风,或是在直播过程中关掉提词器。
什么叫做极致的职业精神,就是“为了达到目标不惜一切手段”,一旦人们信奉了这条准则,那就必然告别了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在全员恶人的环境下,人性的灰度被刻画得相当饱满。
文慧心的业务能力仿佛开金手指,但与此同时,她作为上司也会时刻精神控制下属,用利益交换来保住自己的位置。而她之所以变成权力的鬣狗,个中充满了苦涩。佐治也可以做出好新闻。他入行时是文慧心的学徒,业务能力极高,功高盖主之后便急不可耐地想要往上爬,代价就是踩着曾经的师傅上位。张家妍看似中立客观,但面对权力的诱惑时也没有做小白花。
有内地观众抱怨,搞不懂年薪到底拿多少万,才值得斗成这样?有趣的是,这部剧也刻画了香港打工人的心态。剧中那些处于底层的摄影师们,每个人都吊儿郎当,到点下班,绝不给资本家多剥削一分钟。亲妹妹被车撞死之后,怀疑撞鬼的晓薇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别跟着我啊,我明天还要上班的”。
然而这部剧最可贵的,是回归关于媒体道德的探讨。
在纸媒与电视共同衰落的时代,每个人最终看到的信息,是被咀嚼加工了上百次的垃圾食品。困在信息茧房里的读者和观众如何去分辨到手的信息究竟是不是巧克力味的屎?
新闻面对同样的困境。当一个新闻从业者动动手指就能收集铺天盖地的信息时,那么ta还有必要顶着被架上火烤的风险,坚持去一线、去现场为观众报道真相吗?
《新闻女王》里的SNK电视台自然比不了彼岸大名鼎鼎的Newsroom,但它稚嫩的探讨已经是华语影视剧迈出的一大步。
当如今的网络世界只剩下“小编”这一种称呼,记者就变成了一种遥远的影像记忆。
新闻不等于真相。所有的新闻都是媒体想让你看到的信息,传媒的力量在于对信息的编辑,就像你此时此刻读到的每一个文字,看到的每一段视频一样。
在电视剧的开头,文慧心对一位资本家如此说道:“新闻没有经济效益,不过真相有。它可以为民请命,可以揭人疮疤,还可以帮人搭桥铺路,隐恶扬善。”看上去百无一用,但却能成为掀起波澜的蝴蝶翅膀。
在每一集的开头,主创团队都会放一句关于新闻的名句。TVB自身作为一个新闻媒体,在这一刻打破了第四堵墙——这样朴素正义的呼号放在当下,显得格外讽刺。
《新闻女王》之所以能将瘫痪的TVB重新抬起来,只因为做对了一步:重新唤起我们对香港职业女性的回忆。
在内地的电视剧里,侮辱一个女性的说法是“你嫁不出去”;在TVB骂人,对方会说“找个男人嫁了吧”——婚姻变成对一个职业女性最恶毒的诅咒,是对她业务能力的全盘否定,以及对她人生规划的嘲讽。
剧中的重要角色张家妍,是SNK电视台最出色的现场记者。她不参与权斗,只关心新闻本身的真相。
另一方面,她是作为“女性主义呼号人”出现的——这样的女性主义功能性角色,虽然刻板,但在内地的电视剧里我们从未看到过。
张家妍拥有一个满分律师男友。但当男友提供了结婚后做全职主妇的offer,张家妍立刻严词拒绝。男友反问她,究竟是自己重要还是爱情重要,张家妍翻了一个巨大的白眼:你说呢?
圣诞节的二人约会,张家妍也会为了一条新闻放男友鸽子。男性反而变成了被撂在一边的落寞角色,这样性别位置互换的场景,我们很难在内地影视剧中找到先例。大多数内地职场剧都变成了女性角色的时装秀场,像张家妍一样,一套衬衣牛仔裤穿十集的角色,接地气得反常。
这就像是波伏娃《第二性》那段名言的具象化: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在男性伸出婚姻的橄榄枝时,总会用蜜糖包裹在上面,不够坚定的女性稍不留意就会滑入陷阱。但港女没有那么愚蠢,当张家妍意识到婚姻意味着结束记者生涯,她立刻拒绝了爱人的邀请。
TVB再一次教会了影视剧从业者,如何正确塑造一个大女主。
虽然文慧心时常有金手指作弊开挂,但也并非武则天式天马行空的幻想。她的每一次高光救场,是她日常做过的功课的全部积累,是过硬的业务能力给足的底气。当她失去利用价值的时候,也会沦为高层摆布的棋子。
权斗也不是见不得光的伎俩,而是“我看到、我争取、我得到”的外化,也是在高压环境下必须生存下去的达尔文法则。
比起所谓的“大女主”剧挂羊头卖狗肉的性别观,TVB的观念更加激进:让男性成为女性的一个点缀。有的话就当解闷,没有的话也无所谓,阻碍了自己的发展就弃之不用。
在整部剧中,文慧心的恋爱戏份非常少。只有半夜偶尔会宠幸一个小奶狗,还不准对方留宿,到了11点就下逐客令。包括文慧心在内的所有女性角色,下班之后没有回到家给老公煮面,没有一大堆家务事等待她处理。她们要么打开电脑继续加班,要么召唤一个性伴侣,要么自己独处。
甚至小奶狗悄悄在家做了烛光晚餐,想给文慧心惊喜的时候,也被她果断拒绝了:“我不喜欢这种惊喜,下次别突然上来,把东西收拾好了就走吧”。
很少有华语电视剧能够如此降低女性“感性”的权重,正视女性欲望的表达。如果渣男是迷人的,那么性别互换也应当成立。
这部剧还观察到了高知女性面对的性别陷阱。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她们更害怕自己的女性主义是有瑕疵的,以至于变成最容易被父权揉捏的一群人。
文慧心帮助慈善基金会的女性主席竞选,对方却因为家暴丑闻躲避。于是文慧心立刻站出来骂醒对方:被家暴不是一个女性的“家丑”,顶多算一次投资失败罢了。
“老爸没办法选,老公是你自己选的,还选个这么废的,做女人做成你这样真失败。”这是一句非常TVB特色的女权主义发言。
当男性高管和男性资本家共同联手碾压女性资源的时候,她会立刻打断男性的发言,痛斥香港社会的父权制度对女性的压迫。
这样的台词在内娱电视剧里几乎不可能出现。
文慧心作为职场权斗的女主角,自然也要面对更为艰难的玻璃天花板。
她用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人情世故爬到了副总监的职位,才发现男性高管层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他们连开会都在高尔夫球场开,甚至故意不通知她,当着她的面开黄腔,欣赏一个女性费尽全力爬上来再被羞辱一番的窘迫样子。
再多精英女性,在最顶层的男性眼里,依然是一群“几百年前用来洗衣做饭的东西”。
剧中还惊现“让我考考你”的世纪名梗——
一个女人不可能懂车、懂手表、懂威士忌、懂政治军事,如果她懂,那一定是她男朋友懂。如果她没有男朋友,那就快出道题考考她,并且加一句“不准百度”。
对于从上世纪80年代叱咤荧屏的TVB女性角色而言,谈爱情过于幼稚了。文慧心就像一个凝聚了TVB女性群像的融合体,光是站在那里就不怒自威。
TVB或许不知道,四十年来优秀的作品,滋养了几代大城小镇女孩。
在互联网还不发达的时代,香港电影和TVB港剧是一个管窥发达世界的小洞口,折射的片段塑造了她们对未来女性的想象:
Intelligent classy well-educated woman,高知悍女。
那时的港女脸上洋溢着我们从未见识过的神采。一句“开工做事了”,她们便换好干练的职业装,成为法医、律师、女警察、谈判专家,报上自己的公署单位,进入现场和男性一起工作。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一个女性最漂亮的时刻,是一甩手掏出工牌的那瞬间。
对于职业港女来说,被说“漂亮”是一种贬义词。因为一味夸赞美貌,意味着对方否定你的专业能力,没有把你当做一个真正共事的人。
香港文化不断为女孩们灌输着古朴而正确的价值观:比起婚姻,你应该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男人女人一样都可以很专业;你要勇敢,你要不停训练,你要做和飞虎队平起平坐的霸王花;当你成功之后,你要帮扶弱小,去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
即使在最落魄的时刻,也不要轻易去想找个男人把自己嫁了。那才是人生最堕落的表现。
如果说看香港电影和TVB长大的女孩们是幸运的,似乎不止是对恋爱脑免疫,而是学习了港人对工作揾食的宗教信仰,是不谄媚权贵,挺直了腰杆去做份工、赚份钱的“硬颈”底气。
最可怕的事永远不是嫁不出去,而是工作做得不够专业。
就像《鉴证实录》里的聂宝言所说:“我每次工作都会很专心,当我专心做事时我根本就没有空害怕,也没有时间去害怕,但我唯一最怕的就是工作做得不够好。”
有人调侃过,恋爱脑在TVB里只会以尸体的形式出现。虽然说得严重,但这就是TVB不断教育女性的道理:当你把人生押宝在男人身上的时候,你的脚底下就只剩下钢索。只有你的工作能为你带来最踏实的安全感。
许诗晴在《新闻女王》里说了一句非常港女的话——
The show must go on,只要公司没倒闭,就一定要有人上台继续表演。
我们之所以不断回顾逝去的华彩,当然是靠同行衬托。
内地剧里的职业女性形象是怎样的?
一句话概括,就是把职场关系与性缘关系强行绑定。就像所有电视剧编剧都患上了性缘脑晚期,认为一个女性能够成功,一定是因为美貌和身体,她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不重要,她如何使用性缘关系变成了一则故事的看点。也难怪毛尖评价,中国影视剧是最封建的地方。
讽刺的是,和《新闻女王》同期打擂台的内地偶像剧,是新晋流量小生小花王鹤棣白鹿的《以爱为营》。巧合的是,这部剧讲的也是一位女记者的故事,但出圈的台词却是一句男女主软色情擦边的对话“爸爸,帮我系一下内衣”。
在《我的前半生》和《好事成双》这种国民级电视剧里,你能看到过于相似的上升路径:一个女人被背叛,于是命运奖赏她遇到一个比前夫更强大的男人,爱情附赠的礼物是职场,事业不过是男性送给她的一件伴手礼。
同样是一场大雨,TVB的女性角色会说“你要爱自己”,国产剧的女主角选择了大喊男性拯救者的名字。差距不言自明。
曾经烈火烹油的TVB,如今就像一艘年久失修的巨轮,在静默中缓缓沉没。
如果你是一个TVB十级学者,那看到《新闻女王》的开头或许就明白了:这部剧是TVB自己骂自己呢。
TVB最出名的是造星产业以及堪称黄埔军校的影视剧流水线。但背后还有一个出名的,就是TVB的山头文化与派系军阀混战。
剧中的话事人“方太太”,暗指TVB的女掌门人方逸华,在邵逸夫过世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她独揽TVB的生死大权。
方逸华善用人才,雷厉风行,独具慧眼。1965年,香港政府公开招标竞投无线电视广播经营权。方逸华建议邵逸夫花了一大笔钱参与竞投,一举斩获。
她从TVB的基层做起,一步步攒足经验,最后才进入高层。方逸华行事稳重,最喜欢砍预算。黄霑就曾在自己的专栏里对方逸华称赞有加:“方小姐眼光看得远,做生意,喜欢稳扎稳打,不喜冒险。电影后制,也合她性格!”
方逸华与邵逸夫
由此,TVB翡翠台在粤语地区成为独占鳌头的电视媒体,陪伴了几代人长大。
曾经风光无两的无线电视台,从1967年开播,捧出了无线五虎(梁朝伟、刘德华、汤镇业、苗侨伟、黄日华),捧出了初代目“阿姐”汪明荃、沈殿霞、郑裕玲,之后又捧出了陈玉莲、曾华倩、戚美珍、黎美娴、刘嘉玲、蓝洁瑛、周海媚等各具特色的花旦。
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里走出了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张曼玉,刘德华,刘青云等等。更不用说TVB主办的香港小姐选美大赛,从最古早的黎姿、张曼玉、李嘉欣、袁咏仪,到如今仍在屏幕上飙戏的佘诗曼和胡杏儿,以及她们的晚辈高海宁与何依婷,都是港姐出身,TVB栽培。所谓“四大天王”也是方逸华当年亲封的。
为了保证剧集质量,让内部实现良性竞争,邵逸夫当年有意扶持不同派系互相制衡。但这一决策,也导致TVB长达40年的内斗。
《新闻女王》中的死对头文慧心与梁景仁,以及三权分立的张家妍,疑似指代的是TVB高层人物:东邪曾励珍,西毒乐易玲,南帝梁家树,北丐余咏珊。几大山头之间的斗争与斡旋,对资源的抢夺,对权力的欲望,比《宫心计》还要《金枝玉孽》。
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没有真实的权斗体验,恐怕TVB开创不了宫斗剧这一流派。
曾励珍被TVB上下称作灭绝师太,郑少秋称她为皇太后。曾经为了做出好剧本,对编剧实行封闭管理,从早上9点一直写到半夜2点。
在有关曾励珍的新闻里,经常出现一个很有趣的俚语“照肺”,意思是无论多大的明星,进了珍姐的办公室就要被训话,手下的艺人从珍姐办公室出来,总是“眼红红,头低低”。珍姐派系庞大,包括黎耀祥、陈豪、马浚伟、张卫健、张可颐、欧阳震华、蔡少芬、邓萃雯,后期有胡定欣、钟嘉欣。
所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TVB的颁奖典礼上,演员领奖的第一句话必定是“感谢珍姐”。
曾励珍在初期对决挤走了前总监梁家树的古早派系(古天乐、罗嘉良、宣萱、陈慧珊)后,迎来了她的劲敌乐易玲。乐易玲是方逸华扶植起来,分化曾励珍权力的种子选手。
乐小姐长得一副好容貌,王晶曾夸她“和钟楚红、张曼玉、王祖贤、惠英红四位女星同时出场也毫不逊色,妥妥的第五位女明星。”同样的,她也对长得漂亮的新生代格外看重,捧出了林峯,佘诗曼,郑嘉颖,钟嘉欣这些小生小花。
曾励珍和乐易玲多年来斗得水火不容。据说曾励珍就马浚伟续约的问题谈条件时,乐易玲说马浚伟“形象不入屋”(不亲民)。结果曾励珍反呛:“是不是只入不了你那间屋啊?”以至于后来在颁奖典礼上,马浚伟拒绝和乐易玲合影,反倒是曾励珍打圆场。
后来又空降了一个余咏珊,在综艺节目的赛道分走蛋糕,没想到让两个死对头开始联手一致对外了。2021年,曾志伟扬言要在TVB清洗山头文化,余咏珊也悻然离开。
和宫斗戏的结局总是相似的,权斗最终的结果反映在股价上。
2018年以来,TVB无论是剧集、电影还是综艺节目的制作都出现了下滑,业绩也一落千丈。财报显示,TVB自2018年以来连续亏损,公司营业收入从2018年的44.77亿港元下降至2021年的28.99亿港元,四年的降幅达到54.43%。到了2023年5月,TVB宣布遣散5%员工。
高负荷的连轴转工作,堪比贱卖的劳动薪酬,加上卖身契式的合约——这十年来,TVB艺人纷纷北上逃离,哪怕去内地录个综艺节目,都能顶上一整年拍电视剧的薪水。直到今年,TVB开始模仿东方甄选,派出旗下艺人在直播间带货。如今TVB的新规则是旗下艺人三分之一的时间不必留在公司,可以前往内地发展。
于是我们看到了令人伤感的新闻标题:为了直播带货,TVB港星苦练普通话。但效果自然不尽人意。2022年,TVB在抖音开设了3个带货账号,TVB识货(香港严选)、TVB识货(美味甄选)和TVB识货(港式甄选),陈豪和陈敏之打头阵,为TVB的营收带来了一丝希望。但在抖音带货的汪洋大海上,TVB的小船力不从心。
在错失内地市场的这些年,只有看着TVB长大的一代观众还在负隅顽抗。所以我们能看到TVB的老剧一遍又一遍被营销号反刍。
“看TVB长大的女孩不会恋爱脑”“金枝玉孽的神级运镜”“TVB教你怎么做独立女性”,甚至是那几句嚼烂了的TVB台词,也被制作成高糊的表情包,在互联网反复还魂。人们在今不如昔的境况下,不断梦回三十年前的港剧辉煌,再回过头感慨如今的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今天的TVB很难重现旧日的神采,反复消费的情怀也不再灵光。《法证先锋5》在豆瓣只有5.0分,《陀枪师姐2021》在豆瓣只有6.8分,而1998年的第一部《陀枪师姐》是8.6分。
直到查资料的时候我才发现,如今口碑大爆的《新闻女王》的其中一位导演,也执导了另一部上个月才上线的港剧,这部鲜为人知的TVB出品叫做《香港人在北京》,豆瓣评分5.5,已经被观众骂臭了。
毕竟谁都想不到TVB有一天会谄媚内地人。其中一个情节,是男主角进入电梯时挂断电话,还以为手机在电梯里没信号。旁边的北京人问他:在内地,电梯里打电话是有讯号的,香港,没有吗?
甚至很难分清,这是TVB破罐破摔的自嘲,还是阴阳怪气的恶趣味。
话语权的腾挪,让内地观众饶有兴致地观看香港人的窘迫。曾经被叫“北姑”的内地人,如今嘲笑起对方没用过支付宝;曾经去香港抢奶粉的深圳人,如今看着香港人从深圳反向代购鲍师傅。曾经盛产偶像的香港,如今的顶流姜涛也被揶揄“火不过罗湖”。
而香港人也逐渐把脚步往北走。
一位香港人在抖音留言:你在香港住鸟笼,当穷人,来到深圳躺平就行。无脑、吃好、喝好、玩好,深圳就是香港人的淄博。还有一位香港人对媒体感慨深圳的“high tech”,商场又好又多:“吃牛肉火锅有八合里;你想食海鲜,有79号渔船,比西贡便宜。去西贡吃海鲜,搭车比回深圳还要久。同一个质量,价钱便宜一点。”
时代真的变了。
这是日落时刻。曾经莺歌燕舞的TVB同它的城市一起,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走向静谧的深处。
当我们感慨曾经辉煌的香港已无力给我们再多时,另一群人仍然在孜孜不倦地制造着文化垃圾,他们乐此不疲,豪掷千金。
每到这样的时刻,我便无法再怪香港。至少它曾经让我们看到过好,拥有了分辨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