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要持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开展大规模、高质量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其中,在持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分,《通知》要求:
拓宽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创造更多有利于发挥高校毕业生专长和智力优势的知识技术型就业岗位。健全激励保障机制,畅通成长发展通道,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东北、艰苦边远地区和城乡基层就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乡村建设行动和基层治理,扩大基层教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农业技术等领域就业空间。为有意愿、有能力的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场地和技术等多层次支持。
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健全校内校外资源协同共享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多元化服务机制,将留学回国毕业生及时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范围。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加大就业实习见习实践组织力度,开展大规模、高质量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实施常态化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精准组织线上线下就业服务活动,举办行业性、区域性、专业性专场招聘,加强户籍地、求职地、学籍地政策服务协同,提高供需匹配效率。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实名制帮扶,健全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机制。强化择业就业观念引导,推动高校毕业生积极理性就业。开展“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学习宣传活动。
那么,具体到落实层面,高校又该如何为毕业生提供好就业服务呢?
高校主动点,就业好一点
上世纪90年代末,在中国报业发展最蓬勃的时期,上海财经大学把“推销”毕业生的广告做到了上海某大报通栏上。“来财大选材,去四海开拓。”学校希望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向更多的用人单位展示本校总体情况和毕业生特点,一方面帮助外地籍学生更顺利就业,一方面也扩大学校在外省的知名度。
伴随媒体多元化发展,学校借助媒体平台“推销”毕业生的渠道也更加多样、新颖。2020年洛阳理工学院毕业班辅导员在家中当起主播,介绍学生的个人信息、特长以及综合表现等,用时下最流行的“直播带货”方式让更多的用人单位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难题。
当然也有更多高校的领导,以及院系、专业负责人选择积极走访企业,上门“推销”。鲁东大学各学院紧贴学科特点,主动与专业匹配度高的用人单位联系,搜集发布适合学生发展的高质量就业岗位信息,积极推介优秀毕业生。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开展“院长代你上门求职”等活动,采集了毕业生求职简历、意向求职单位信息,精准对接供需,主动前往各区政府、产业园、用人单位推荐学院毕业生。
在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求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主动出击”成为高校助力毕业生就业的关键词。可是怎样才能成功率更高地向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呢?
推销毕业生,提前做“功课”
想象一下,如果一位销售人员向你推荐一款产品,哪些因素会让你最终决定购买?“有没有用”“好不好用”相信这些是绝大多数人会优先考虑的要素。
那么在招聘市场上,什么样的应届毕业生是“有用且好用”的?麦可思对某本科院校X用人单位跟踪评价发现,在招聘时除了所学专业与招聘岗位要求对口(64%)外,雇主还更看重毕业生是否具备合格的能力和知识结构(63%)。
可见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否满足特定工作岗位的需要,是他们在求职市场是否具有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
而且,用人单位的类型不同、所在行业不同,其对所聘用毕业生的知识、能力需求也会存有差异。
仍以X校为例,通过用人单位跟踪评价可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个体是毕业生任职的主要用人单位类型。
进一步分析发现,国有企业对“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和“动手操作能力”要求高;民营企业/个体希望新员工具备更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该校毕业生在这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再比如,X校毕业生毕业后主要进入的“初级金属制造业”认为,毕业生的“与行业相关的知识”和“专业知识”重要程度高,“电子电气仪器设备及电脑制造业”雇主则更看重毕业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相应的,高校若能在推介毕业生时提前做好“功课”,有针对性、充分地展示本校毕业生在相关工作能力上的优势,无疑将更有助于提升毕业生的求职竞争力。
缩小技能差距,会“说”更要会“做”
成功推荐毕业生不仅需要高校“会说”,更重要的是需要在人才培养中“会做”。因为实际上我们时而听到雇主抱怨,应聘者与岗位需求之间存在“技能缺口”。应届毕业生信誓旦旦地表示,“为迎接新工作我已经准备好了”,而雇主却认为“他们还不能达到岗位所需的工作要求”。
2019年麦可思对部分用人单位进行跟踪评价发现,雇主对毕业生“与行业相关的知识”的需求程度较高(4.36分),但满足度仅为86%。而且应届生所欠缺的技术、能力不仅存在于专业层面,还可能存在于基本工作能力领域。部分用人单位跟踪评价反馈,雇主对今天毕业生所具备的“创新能力”(82%)、“组织管理能力”(84%)、“压力承受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信息技术/电脑能力”(均为86%)满意度相对较低。
这样看来,如何弥补雇主与毕业生之间的“技能差距”就成为高校成功“推销”本届毕业生,并还能在未来吸引“回头客”需要解决的另一重要问题。
为增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咨询公司汉诺威研究提出了三种有效方式,或许值得中国高校借鉴。
一是帮助学生获取岗位所需技能证书。学校不仅需要考虑哪些专业的毕业生对技能证书需求最高,同时还可以为一些并非“抢手”的专业考虑,是不是可以通过获取技能证书增强职场竞争力。
二是将一些职场所需“硬技能”嵌入到专业课程中。比如伴随数字时代的到来,一些“文科岗位”越来越需要员工精通计算机,熟练写代码;而这些以前只是工程师、计算机科学家掌握的至关重要的技能。所以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课程帮助学生弥补此类“硬技能”上的差距。
三是为学生提供拓展“软技能”的机会。职场竞争“硬技能”很重要,此外雇主们还在毕业生需提升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沟通技能等职场“软技能”方面达成一致。所以高校也需要通过教学、实践帮助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从工作实践中学习,与他人合作,成长为领导者。
主要参考文献:
[1] 吴学霆. 上海高校出新招 广告“推销”毕业生[J].广告大观,1997(35):37.
[2] 王远方. 帮学生找工作,校长进直播间了[EB/OL].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2020-06-09.
[3] How to Prime Students to Compete in the Job Market[EB/OL]. Hanover Research, 2018-10-04.
[4] 中国政府网
声明:欢迎转载和分享,转载前请获取转载授权并注明来自“麦可思研究”。获取白名单或建立长期合作请联系编辑部(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