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向就业靠拢

新闻资讯2023-12-09 20:30:30橙橘网

研究生课程向就业靠拢

争取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是不少学生读研的重要因素。相比“专业门槛更高的”理工类学科,人文类学科培养似乎更需关注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发展。本文介绍密西根大学如何优化历史系研究生培养过程,既保留“研究特色”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杰·库克(Jay Kook)教授在四年前成为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历史系主任。在人文学科领域混迹多年的库克早已厌烦了“人文已死”的论调,上任伊始,他即决心已下,鼓励系内同事竭尽全力证明人文学科“对公众领域和社会发展的价值所在”,重新吸引让子女“别碰人文专业”的家长的目光。

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库克教授强调教师应当摒弃课程主题炫人耳目,而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却依旧老套的教学思路。为此,库克教授着手组建工作小组,由教职员工和在读研究生构成,着眼于研究生职业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可迁移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的培养。他表示,学校希望打造更为全面的历史系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能推动社会发展的技能,同时逐步改变系部的人才培养文化。”

课程改革 弥补培养弱环

在推进研究生教学改革中,工作小组希望融入利于职业发展的实用技能,同时又不减少研究生培养成色,“显然,基于现有的教学内容打造全新的课程形式是合理的选择。”工作小组成员之一,该校历史学教授杰弗里·费林格(Jeffrey Veidlinger)表示,他与另一位历史学教授丽塔·陈(Rita Chin)决定打造适应历史学科领域研究生培养的实验室课程(Laboratory Courses),“对于人文学科学生,实验室主要就是各色各样的未来工作场所。”

分析了美国历史学会对历史学家及相关从业人员提出的五项核心技能和素养,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定量分析能力、智识自信以及数字素养,并结合研究生校友调查、教师研讨结果等,费林格等人认为“合作能力”是本校历史学研究生较为欠缺的,需要在新的课程模式中着重培养,“传统的历史教学注重的档案整理归纳、思考与写作通常是单打独斗且‘纸上谈兵’,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历史人才的需求。”陈教授同时表示。

从具体改革目标出发,费林格教授了解到华盛顿特区某博物馆需要学术合作伙伴,他随即与该馆取得联系,最终决定联合开办一系列以学生小组为单位的合作研究课程(Collaborative Research Courses)。结合该馆实际需求,课程之一是与博物馆聘请的IT团队协作开发在线教育系统。“这一合作类似我们为学生找到了‘客户’,根据其需求,在不同学科合作之下完成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将这一系列课程定为研究生必修课,“这一细节显示了学校对此的重视,我们博物馆自然也会全力以赴。”该馆外联事务负责人李·沃夫森(Leah Wolfson)女士表示。

※研究学习 成色不变

根据博物馆的要求,在线教育系统主要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为背景,首轮主题有两大内容,“美国社会对纳粹的支持”和“法西斯主义在今日欧洲的蔓延”。费林格教授表示,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需要整理和分析资料,将主题拆分为若干“可通过历史语义研究解答的”关键点,并通过历史档案的收集、归纳和整理等过程来筛选原始资料,以学术研究的方法对资料加以说明、评价和发展,“我们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分别解决一个主题内容。”陈教授强调,在课程初期,学生的工作重心在于文字内容的搜索、整理和编辑,以及注释和说明的撰写。“这一阶段与传统的研讨课程非常类似,不过教师除了指导外,也会与学生探讨交流,献计献策以便更好地完成主题要求。”

※合作创新 有别传统

按照过往的研讨课形式,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修改论文或研究报告,作为期末阶段研究陈述的文字资料上交指导教师,并由教师评定课程分数。“现在,学生初步完成文字整理和编辑后,需要与IT团队商讨确定系统的界面呈现和交互形式。”费林格教授表示。参观者不仅可以从远端电脑或手机登录该系统,还能在馆内多媒体设备上使用。因此,在博物馆的资助下,学生会前往现场调试设备,并进一步优化文字内容等。“学生会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甚至看似琐碎庞杂的实际问题,这些恰恰是传统课堂无法展现的。”

期末,学生会上交一份或多份(以适应不同终端平台)注释清晰、结构严谨的文档,并向教师、博物馆负责人甚至是参观者等现场演示教育系统,最终综合评定课程分数。

“实用”是核心

在完成一轮合作研究课程后,陈教授表示,“手中没有答案,教师和学生组队完成挑战,既有挑战,又能促使教师改变过往的教学习惯”,这打破了“知识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传统师生关系。同时,学生除了接受学校教师的指导外,校外专家也是重要渠道,例如上文博物馆的沃夫森女士,她本人是历史学博士,又在行业浸淫多年,“我会定期与学生通过邮件、聊天软件联系,提供博物馆布展的经验知识并审阅学生的文字资料,对内容打磨提出意见。”此外,学生对实地研习的作用非常认可,“在博物馆的档案室里,我们既能实际运用课堂上学到的归档(archive)技能,又发现了更多可以利用的资料。”该校某历史系研究生说。

随着课程不断深入,学生完成的文字工作、与IT团队合作界面设计和内容展示等课程内容愈加丰富,费林格教授表示,能清晰发现学生与不同群体交流沟通愈发顺畅,能向非历史学背景人士准确阐述学术研究和课程主题的需求,“应该说,我们从实用角度出发设计的该系列课程对学生是有效的。”参与该课程的学生表示该学习经历“颠覆了以往研究和写作的方法与思路”。此外,不同特点的学生也能借此机会发挥所长,一些学生同时担负了本科生助教的工作,例如佩吉·纽霍斯(Paige Neuhaus)说道,“在教育系统开发中,我运用了掌握的教学方法。”而一些学生也参与了系统界面和图表的美化工作。

谈到该类课程的设计要点时,费林格表示,关键在于“结合专业实际,保留学术研究的教学特色”,最为重要的是“从学生需求角度设计课程,而非为了某项研究而开设课程”。

主要参考文献:

Jenay Robert. “How Do We Teach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Humanities to Collaborate?”.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Dec. 2021.


声明:欢迎转载和分享,转载前请获取转载授权并注明来自“麦可思研究”。获取白名单或建立长期合作请联系编辑部(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

本文标签: 教学  教授  教师  历史学  研究生课程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